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装饰艺术论文 >

论明代瓷器的造型和装饰设计

发布时间:2018-04-11 16:35

  本文选题:明代瓷器 + 装饰设计 ; 参考:《装饰》1998年01期


【摘要】:正 中国古代瓷器自从在东汉末年发明以来,历经一千多年,其间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的发展时期、宋代的黄金时期,到了明代,瓷器设计和制作,已经达到了高峰时期。尽管有不少陶瓷研究的专家、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瓷器的高峰时期是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而笔者却认为,明代是中国古代瓷器的高峰时期,其理由主要有三点:1.作为中国古代瓷器的杰出代表——青花瓷,在明代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而清代的青花瓷,不论是在设计方面,还是制作方面,并没有超过明代的青花瓷。2.从造型设计的角度来看,明代不仅瓷器的种类十分丰富,造型优美成熟,而且实现了瓷器设计的一个重大突破,即成套组合系列化的设计。3.从装饰设计的角度来看,明代已经解决了瓷器装饰的一个最大难题——釉上彩绘。而清代釉上彩绘,只是明代的延续。虽然在釉上彩的一些工艺和技法方面,清代康、雍、乾三朝有所发展,但毕竟釉上彩绘这个难题,主要是在明代解决的;而且从整体来看,清代瓷器的造型和装饰设计,是失多于得,已走入了设计的歧途和误区。
[Abstract]:Since the inven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rcelain in the late Eastern Han Dynasty, it has gone through more than a thousand year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period of the three Kingdoms,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and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he golden period of Song Dynasty, and the Ming Dynasty, when the porcelain was designed and made.The peak has been reached.Although there are many ceramic research experts, scholars believe that the peak period of ancient Chinese porcelain is the Qing Dynasty Kangxi, Yongzheng, Qianlong three dynasties, but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Ming Dynasty is the peak period of ancient Chinese porcelain, the main reason is 3: 1.As an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ancient Chinese porcelain-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in the Ming Dynasty has reached a very high level.And the Qing Dynasty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whether in the design, or the production, and not more than Ming Dynasty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2.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modeling design, the Ming Dynasty not only has a rich variety of porcelain, beautiful and mature shape, but also realized a major breakthrough in porcelain design, that is, the complete set of combination series design. 3.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decoration design, Ming Dynasty has solved one of the biggest problems of porcelain decoration-glaze painted.And the Qing Dynasty glaze painted, only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Ming Dynasty.Although the Qing Dynasty, Kang, Yong, and Qian dynasties have developed some techniques and techniques for glaze painting, the problem of glaze painting was mainly solved in the Ming Dynasty. Moreover, from the overall point of view, the modeling and decorative design of the porcelain in the Qing Dynasty.Loss is more than gain, has gone into the design of the wrong path and error.
【作者单位】: 海南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
【分类号】:J5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天霞;;青花矾红彩瓷器走势强劲[J];艺术市场;2010年11期

2 高丰;论明代瓷器的造型和装饰设计[J];装饰;1998年01期

3 奋鹰;上海敬华春拍热线[J];艺术市场;2004年05期

4 裴朝辉;太平洋春拍 明清瓷器抢眼[J];艺术市场;2004年06期

5 王晓岩;明清瓷器鉴定与欣赏[J];装饰;1996年01期

6 马建春;明代陶瓷与伊斯兰文化[J];西北民族研究;1994年01期

7 徐国喜;古玩瓷器鉴定秘诀[J];上海艺术家;2003年06期

8 ;国礼尚瓷[J];陶瓷研究;2003年02期

9 杨厚礼;丰城县发现元代纪年青花和釉里红瓷器[J];南方文物;1980年04期

10 余家栋;南昌发现一批窖藏瓷器[J];南方文物;198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海燕;;瓷器修复工作的几点体会——以明青花开光阿拉伯文三足筒形炉的修复为例[A];继承 发展 保护 管理——北京博物馆学会保管专业十年学术研讨纪念集[C];2010年

2 陈郁;;瓷器艺术展厅展品介绍(节选)[A];博物馆社会教育[C];2006年

3 ;日本瓷器[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4 周翠蓉;;清康熙青花人物大碗[A];厦门博物馆建馆十周年成果文集[C];1998年

5 宋蓉;;元上都遗址出土瓷器及相关问题研究[A];论草原文化(第七辑)[C];2010年

6 方金满;任敷孟;;我国陶瓷原料的历史沿革和开发趋向[A];中国实用矿山地质学(上册)[C];2010年

7 李辉柄;;传统方法鉴定瓷器年代的科学性[A];The Methodology, Prospect and Significance on Non-destroyed Scientific Determination for Chinese Ancient Ceramics--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2年

8 张仲淳;;漳州窑系瓷器的特征、年代及对日本的影响[A];厦门博物馆建馆十周年成果文集[C];1998年

9 高闻隽;;乐在其中享“清福”——我的家庭茶室[A];茶与健康生活主题征文选[C];2004年

10 恽小钢;;故宫馆藏官窑瓷器实物资料的修复与保护[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六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欢;瓷器最美是青花[N];中国档案报;2004年

2 佳欣;乾隆青花葫芦瓶成了内地最贵的瓷器[N];中国商报;2009年

3 骆阿雪;明清瓷器看青花[N];北京日报;2005年

4 赵智强 赵文婧;青花五彩 康熙新宠[N];中国商报;2006年

5 杨小涟;璀璨瑰宝[N];中国旅游报;2003年

6 杨春;二○○六春拍前瞻[N];人民政协报;2006年

7 嘉山;量少价高的斗彩鸡缸瓷[N];中国商报;2007年

8 蒋占刚;藏市“黑马”将军罐[N];人民政协报;2009年

9 张英;民国瓷器亦可珍[N];人民政协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刘燕;蜀中瓷器收藏喜忧参半[N];四川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雪;众工之迹[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2 李雪;“众工之迹”——景德镇明代民窑青花的“线”艺术特征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3 王锐;耀州瓷艺术图像比较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1年

4 吴明娣;汉藏工艺美术交流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5 高纪洋;中国古代器皿造型样式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6 汪U,

本文编号:17367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17367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1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