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装饰艺术论文 >

中国地铁快速通过与识别重要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14 17:51

  本文选题:中国地铁 + 快速通过与识别 ; 参考:《南京艺术学院》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相较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地铁建设起步较晚,同时在环境规划与设计方面经验不足。由于发展过于迅猛且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完成全面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工作,因此我国地铁存在建造速度与使用效率不相符的现状。主要问题表现在大量且密集的人群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地铁中快速通过与识别的这一系列活动,造成地铁空间中人群拥堵的状况,大大影响了地铁的运行效率。因此,本课题致力于对地铁空间中通过与识别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探索地铁空间中影响人群快速通过与识别的因素,从地铁站的构成及布局、墙顶地的装修与设计、视觉导向系统的设置与应用等多方面系统地分析地铁建设中影响人们快速通过与识别的因素,并以此为基点来进一步探求更为合理的空间营造策略。力求最大程度地提高我国地铁系统的运行效力,从而缓解目前所面临的交通压力。
[Abstract]:Compared with the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subway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starts later and lacks experience in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design. Due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insufficient time to complete the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research, there is a situation that the construction speed and the efficiency of subway construction in China are not in line with each other. The main problem is that a large number of dense people can not complete the rapid passage and identification activities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resulting in the crowd congestion in the subway space, which greatly affects the efficiency of subway operation. Therefore, this subject is devoted to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subway space through and identification system, to explore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rapid passage and identification of people in subway space, from the composition and layout of subway station, the decoration and design of the roof of the wall. The 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visual guidance system and other aspects systematically analyze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rapid passage and identification of people in subway construction, and take this as the basis to further explore more reasonable space construction strategy. This paper trie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subway system in our country, so as to alleviate the traffic pressure.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231;TU9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车亮;纽约的地铁[J];交通与运输;2004年05期

2 信文;;80%亚运场馆通达地铁广州地铁安检机到位[J];城市公共交通;2010年11期

3 车振宁;;地铁安检新军突起[J];人民公安;2011年16期

4 J,kint,L,Van Hove ,梁晓琦;地铁建筑的社会学和心理学--比利时建筑师对布鲁塞尔地铁的考虑[J];地下空间;1984年01期

5 梁晓琦;世界上一些城市的地铁交通发展概况[J];地下空间;1986年01期

6 杭东;;国外发达城市如何缓解地铁压力[J];防灾博览;2014年01期

7 杭东;;国外发达城市如何缓解地铁压力[J];交通与运输;2014年01期

8 郭文军,施仲衡,曾学贵,侯茗升;数字地铁系统总体框架研究[J];地铁与轻轨;2002年02期

9 梁丽英;纽约地铁便宜又实惠[J];地铁与轻轨;2003年02期

10 苏经宇,马东辉,苏幼坡,刘瑞兴,贾抒;地铁反恐的技术对策地铁反恐的技术对策[J];建设科技;2004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钱七虎;;俄罗斯地铁建设考察综述之一:俄罗斯地铁建设总情况及设计总要求[A];钱七虎院士论文选集[C];2007年

2 韩新;侯忠辉;徐国;;地铁灾害事故应急处置协同指挥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李平;;构建地铁产业、发展地铁经济——随中国政府地铁代表团考察西班牙的报告[A];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及设备国产化论坛论文集[C];2003年

4 王伟;;关于地铁消防站车辆装备配备的几点思考[A];2011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冯凯;;地铁换乘站火灾分析及选型设计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6 孔维伟;刘栋栋;赵东拂;;地铁换乘站人员安全疏散研究[A];第七届全国工程结构安全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钱七虎;;俄罗斯地铁建设考察[A];钱七虎院士论文选集[C];2007年

8 曹锡隽;;国外地铁交通发展情况概述[A];天津市市政(公路)工程研究院院庆五十五周年论文选集(1950~2005)下册[C];2005年

9 石胜远;崔红军;;地铁工程渗漏治理与防治总结[A];2014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4年

10 唐益群;孙杰;黄雨;叶为民;姜金山;;上海地区地质条件对地铁工程造价的影响[A];第七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平;强化地铁工程管理 促进地铁经济发展[N];中国建设报;2002年

2 贺丹;从地铁交通发展看国内地铁刊物的发展[N];中华新闻报;2007年

3 记者 骆慧军;地铁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N];南昌日报;2008年

4 记者 蒋悦飞 林晓丽 策划 陈穗华、李婧、苏婉波;地铁带动经济超5000亿[N];广州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李竞立 实习生 张丽;地铁将提升城市品质[N];云南日报;2010年

6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乔新生;我国需要自己的地铁经济学[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7 记者 章盛莉;乘上开往春天的地铁[N];长沙晚报;2010年

8 魏雅华;中国呼唤地铁[N];经理日报;2004年

9 记者 付晓海;多数人赞同地铁“计程票制”[N];昆明日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龙舟;调查显示:地铁或取“计程票制”[N];云南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伟超;运营地铁内污染物浓度的计算方法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刘新华;基于时刻表的地铁动态配流模型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3 申跃奎;地铁激励下振动的传播规律及建筑物隔振减振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晓红;色彩在地铁换乘空间设计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2年

2 杨帆;地铁车火灾安全疏散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兰青;地铁站房地下附属空间综合利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4 邱三忠;我国地铁警务标准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5 杨佳愉;地铁经济背景下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6 陈炳卉;基于犹豫双语言云的地铁应急预案评价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7 李良欢;季节性冻土区地铁振动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8 吴赣超;地铁辐射范围乘客出行需求及行车方案优化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6年

9 刘晓华;城市地铁施工测量中的若干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10 易振林;地铁再生制动能量吸收系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8888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18888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6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