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装饰公司人才流失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本文选题:人才流失 + 满意度 ; 参考:《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我国融入WTO的加速、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外资、合资企业大量进入我国建筑市场,这些企业大都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较高的技术水平、完善的管理能力和灵活的经营机制。他们利用国有建筑企业不具备的优势在国内招贤纳士,以本土化人才来开拓市场。同时,民营建筑企业也强化其人才战略。在这种竞争环境下,国有建筑企业多年培养的各类人才不断流失,是否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成为国有建筑企业入世后严峻而根本性的挑战。 本文对人员流动的宏观环境、人员流动对企业造成的利弊、建筑装饰环境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进行了研究,同时结合深圳装饰公司的案例,通过对公司近五年人员流失情况、离职人员有技巧性的访谈以及在职员工的满意度调查,得出工作生活环境的艰苦、薪酬的不合理、企业愿景的缺乏、工作缺乏挑战性、经营者的短期行为等因素是公司人员流失的主要原因。最后结合公司的实际现状提出企业留人的措施:只有改造现有企业管理模式、真心尊重关心员工,体察其需求,帮助他们成长进步,给他们营造发挥自己才能的环境,企业才能留住人才,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打造“百年老店”。
[Abstract]: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the acceleration of China's integration into WTO, and the new situation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foreign capital and joint ventures have entered the construction market of our country in a large number. Most of these enterprises have strong capital strength and high technical level. Perfect management ability and flexible management mechanism. They use state-owned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do not have the advantages in the domestic recruitment of talent to local talent to open up the market. At the same time, privat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also strengthen their talent strategy. In this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the state-owned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have been training a variety of talent loss for many years, whether to retain and make good use of talents has become a severe and fundamental challenge after the entry into WTO of state-owned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This article has carried on the research to the macroscopic environment of the personnel flow,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personnel mobility to the enterprise, the advantageous factor and the disadvantageous factor of the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environment, at the same time, combined with the case of the Shenzhen decoration company, through to the company nearly five years staff loss situation, There are skilled interviews and on-the-job staff satisfaction surveys among the former employe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orking and living environment is difficult, the salary is unreasonable, the enterprise vision is lacking, and the work is not challenging. Operator's short-term behavior and other factors are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loss of company personnel. Finally,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company, some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only by reforming the existing enterprise management model, truly respecting and caring for employees, observing their needs, helping them grow and progress, and creating an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y can bring their talents into full play. Only in order to retain talent, in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market in an invincible position, to create a "hundred-year-old shop."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272;F426.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桑士群;现代企业如何建立高效的人才管理机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 李丹;;企业人才管理的策略研究[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陈秀君;;加强人才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J];现代商业;2009年15期
4 曾光;;人才资源使用性开发的对策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15期
5 井源;;浅析施工企业项目管理[J];科学之友(B版);2009年03期
6 姚桂娴;;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管理机制[J];干部人事月刊;2001年11期
7 吉武星;;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建筑企业人才管理[J];山西建筑;2007年16期
8 张青华;;创新人才管理机制 激发新闻队伍活力——兼谈太原教育电视台人才管理改革实践与探索[J];品牌(理论版);2009年05期
9 王爱娥;;创新人才管理机制 打造“三化”农电工队伍[J];农村电工;2010年04期
10 何中华;人力资源开发"三要素"[J];中国核工业;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皇甫晓涛;;文化创新战略与人才管理机制的政策及对策研究[A];论北京文化产业发展——2009北京文化论坛文集[C];2009年
2 曹萌;;论沈阳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两个基本战略[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3 王鹏;谢千河;;人才聚集效应对安徽信息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A];2005年“数字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韩海斌;李殿荣;;农业企业人才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A];陕西省农业科技与人才开发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王俊丰;;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创新的探索与研究[A];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下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朱和慧;张巾帼;;创新师资队伍建设的激励约束机制[A];黄炎培与中国职业教育——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成果集萃[C];2009年
7 陈颖武;;环保NGO筹资策略研究[A];海南省社科类社团秘书长培训暨社团工作研讨会文集[C];2009年
8 石油企业毕业生职业发展课题组;;石油企业引进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调查研究[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张松梅;;完善山东自主创新激励机制和政策研究[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10 冯艳莉;赵秀珠;杨菊芳;;对加强我省农业科技人才开发工作的构想[A];陕西省农业科技与人才开发论坛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桑学勇 通讯员 王锐;黑龙江公司盘活人才管理机制[N];国家电网报;2011年
2 宋国兴;中马村矿健全人才管理机制[N];焦作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文晶 通讯员 冯立中;安徽:探索建立乡村医生人才管理机制[N];经济日报;2011年
4 林桂萍;改善人才管理机制[N];青海日报;2000年
5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党委;创新人才管理机制 建设一流科研人才队伍[N];大连日报;2011年
6 温旭东;稳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N];白银日报;2011年
7 孙芹英;多途径解决中小药企人才缺失[N];中国医药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倪中勇 吕信渊;有什么样的人才就有什么样的发展[N];台州日报;2010年
9 通讯员 过军 记者 赵海旭;西湖区五年内人才数量要增加15万[N];杭州日报;2010年
10 中国科学院党组;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建设一流科技人才队伍[N];中国人事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高俪珊;商业银行管理人员人格特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2 梁俊海;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人力资源建设问题探索[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斌;D集团人才管理机制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3年
2 黄琼;基于人本理论的政府公共人才管理机制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
3 杨永启;ZQ公司人才战略构建与实施[D];山东大学;2010年
4 王志远;P公司人才发展战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敖国庆;云南省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6 翟顺河;柔性人才管理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7 罗婷;重庆市服务外包行业人才发展战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8 胡雄辉;南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核心技术人才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9 李帅;战略转型期的人才流动管理机制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10 吴建新;人才项目管理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9533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1953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