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装饰艺术论文 >

高职装潢专业包装设计教学的改革

发布时间:2016-12-01 19:52

  本文关键词:高职装潢专业包装设计教学的改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包装设计课教学的现状包装设计是装潢专业的重要课程,但是随着高校的扩招,以及高职学生质量的参差不齐,包装课的教学质量也在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职业教育主要以技能教育为主,但由于很多学校发展的很快,只注重大楼的建设而忽视了对实训中心软硬件的投入。尽管包装设计实训课非常重要,但是高职包装设计实训课目前却表现出发展极其不均衡的状况。有些院校非常重视,不仅开设了包装实训课,有些还专门建立了(色彩与造型工作室、金属工艺工作室、陶瓷工作室、玻璃工作室、木工工作室、印刷工作室等)等实训室。然而,很多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不重视或不够重视包装实训课的建设,只是在包装课中加一些练习。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财力、物力等方面有所局限;另一方面则在于主观上不够重视,有些院校则根本不设置包装实训课。有些院校也开设包装实训课,但课时却严重不足,甚至只让你设计包装的平面图,没有实际的材料工作室。这样导致无法达到实际的教学效果。对于职业院校,实训室和实训基地的质量和数量对实训教学效果会产生重要影响。

    有的学校只为了扩大招生,使实训室的数量严重不足,有的院校有实训室但是实训器材不足甚至没有实训器材。课程内容及课程训练中存在的局限性这些都是影响包装设计课程的重要因素。高职包装设计教学过程分析 1.自主学习大学的学生主要是以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成为主动获取知识和积极构建知识的主体,课堂上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课下自己学习,多查阅资料,构筑自己的自学体系和能力,能够独自进行一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情景教学学的目的是为了用,所以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教师根据所教内容需要,从教材内容入手设置一些带有启发性和探索性的问题,其目的就是集中学生注意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可以设置一个小的情景。比如在讲授化妆品包装时,,看看我们的同学喜欢怎样的化妆品包装,可以参考自己、父母、同学等身边的人都在用什么化妆品,可以给自己的设计提供一些参考,鼓励学生积极深入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加深对市场上包装的认识理解。教师是基于支持、激励和咨询意义的教,教师是反应存在的,根据学生的主动存在和学生所出现的情况做出适当的反应。情境是基于整体、过程和实践意义的境,情境是真实存在的。情境又是基于项目、案例和问题意义的境,情境是整合而存在的。

    活跃课堂气氛大学课堂不能再是说教式的教学,为了提高教学的效果,必须活跃课堂气氛,有些问题可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有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装潢专业本来就是与图形密切相关的专业,而包装设计则可以运用计算机将设计的意图形象的表达出来,通过计算机教学会使课堂变得生动丰富,可以通过网络给同学们展示优秀的设计包装作品,扩大学生的视野。包装设计课程本身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时代感,这就对教学课件形式的多样化、丰富性和吸引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本课程借助网络手段,可以提供了功能完善的教学管理、课程论坛、作业系统、将阅读文字、收听课件与观赏素材等学习环节巧妙结合在一起,全面调动你的眼、耳、手和大脑,电脑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表现创意的无限可能。开展别具一格的教学活动。 5.项目教学结合包装设计课教学的现实情况,从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主体,从实践中去感悟课程改革的理念,以培养学生为主体。“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 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既是一种课程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方法。

    这里的项目,在包装设计课程中是指以一个实际的包装设计任务,比如茶叶的包装,从茶叶的款式,茶叶的分类,茶叶的包装方式和茶叶的包装材质等一系列的过程,老师都要和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在包装盒的包装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要亲自动手实践。从定义就可以看出,项目驱动教学都是实践导向的和任务驱动式的教学。真正体现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实训教学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认识到实训课程在职业院校中的地位和意义,教师在上包装时都应该讲到实训的重要性,不是简单的一些理论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动手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训课衔接,使学生掌握包装设计理论,并运用在作业中,教学中以丰富的图文资料作参考,克服以往常见的盲目堆砌作业的弊病,使每项作业都围绕培养目标运作,使学生能明白作业过程高职装潢专业包装设计教学的改革


  本文关键词:高职装潢专业包装设计教学的改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12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2012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a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