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装饰艺术论文 >

相对湿度对装修后室内空气中甲醛和氨浓度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6-19 20:38

  本文选题:空气污染 + 室内 ; 参考:《环境与健康杂志》2005年01期


【摘要】:目的观察相对湿度对装修后室内空气中甲醛和氨浓度的影响。方法选择12个新装修的房间,随机分为3组,每组有4个房间,控制其相对湿度分别为55%,65%,75%。隔日测定甲醛和氨浓度(根据GB/T18204.26-2000、GB/T18204.25-2000),连续观察9d。结果各组房间空气中甲醛和氨浓度随时间的延长均呈逐渐下降趋势。55%,65%和75%湿度组甲醛浓度分别在第5、3、3天以后下降明显,与本组第1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1);上述3组房间空气中氨浓度分别在第5、3、3天以后下降明显,与本组第1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0.01)。结论室内相对湿度大有利于装饰材料中甲醛和氨的释放。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relative humidity on the concentration of formaldehyde and ammonia in indoor air after decoration. Methods Twelve newly decorated room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3 groups. Each group had 4 rooms. The concentrations of formaldehyde and ammonia were determined every other day (according to GB/ T18204.26-200GB / T18204.25-2000) and observed continuously for 9 days. Results the concentration of formaldehyde and ammonia in the room air of each group decreased gradually with the prolongation of time. The formaldehyde concentration of 65% and 75% humidity group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3 days after the 5th day, compared with the first day of the group. The air ammonia concentration in the above three group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3 days,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mpared with the first day in this group. Conclusion the indoor relative humidity is beneficial to the release of formaldehyde and ammonia from decoration materials.
【作者单位】: 北京市昌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 北京市昌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北京市昌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北京市昌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分类号】:X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桂芳,陈烈贤,宋瑞金,韩克勤,史黎薇,井海宁,李霞;办公室内空气污染的调查[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0年03期

2 马良,邓九兰,张文俊,汪彤,库雪晶;室内氨气污染的净化试验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2001年04期

3 张德新,王福元,程璐萍;武汉市学校教室内甲醛监测与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199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娟;;氨基磺酸盐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2期

2 莫海涛;吴永根;吴琳琳;;双掺钢纤维和玄武岩纤维混凝土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3期

3 孙振海,王亮;我国室内非生物空气污染研究现状及进展[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3年04期

4 季俊杰,刘臣辉,葛丽英;室内空气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J];北方环境;2001年03期

5 邹越,侯云芬,蔡光汀;室内空气污染与建筑通风[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6 赖汝浑;;浅谈钢筋混凝土外掺剂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J];才智;2009年23期

7 唐聿明;张杰;左禹;;萘系减水剂对硬化水泥浆体及孔隙液中钢筋腐蚀的影响[J];材料保护;2009年11期

8 周科利;刘瑾;李真;;含短侧基低分子量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合成与作用机理探讨[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2期

9 梁宝生;我国甲醛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建议值的探讨[J];重庆环境科学;2003年12期

10 梁宝生,刘建国;关于我国苯室内空气质量评价标准的建议[J];重庆环境科学;2003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苏瑛;杜瑜;;公共场所包房内CO、CO_2浓度调查与空气质量评估[A];重庆市预防医学会2005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2 潘志华;程建坤;;无碱液态水泥速凝剂的性能及其促凝机理[A];第九届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及应用技术会议论文汇编(上卷)[C];2005年

3 王伟;冯治国;李铁玉;廖声金;;聚羧酸高效减水剂与萘系减水剂的对比试验研究[A];2007'中国商品混凝土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廖志伟;;JYQ796混凝土高性能无机无碱无氯防水防潮抗裂剂[A];全国第十一次防水材料技术交流大会(暨海峡两岸防水材料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5 廖志伟;;JYQ砂浆高性能无机无碱无氯防水防潮抗裂剂[A];全国第十一次防水材料技术交流大会(暨海峡两岸防水材料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6 崔东霞;秦鸿根;张云升;郭伟;;不同品种外加剂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A];2009'中国商品混凝土可持续发展论坛暨第六届全国商品混凝土技术与管理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7 马振珠;岳汉威;李运北;刘叶栋;张立君;李宁;包亦望;;复杂环境作用后混凝土接触损伤的评价[A];2009'中国商品混凝土可持续发展论坛暨第六届全国商品混凝土技术与管理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8 晁斌;柯建厚;陈瑞莉;邱士起;陆利通;;珠海市新装修建筑物室内空气质量的研究[A];第八届粤港澳台预防医学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9 冯润棠;李彩霞;王成;王锋刚;薛鸿雁;刘国成;;适合快速烘烤的系列快干浇注料[A];2008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邓高峰;谭小霞;王智超;;去除室内空气污染物的几种方法比较[A];庆祝北京制冷学会成立三十周年暨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登祥;混凝土早期收缩开裂理论与控制技术及其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麻秀星;高固含量聚羧酸减水剂合成与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3 董荣珍;化学外加剂对高性能水泥水化及初始结构形成的调控机理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4 王子明;“水泥—水—高效减水剂”系统的界面化学现象与流变性能[D];北京工业大学;2006年

5 王歆华;医院微环境可吸入颗粒物的化学组成、来源及暴露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6 姜睿;超高强混凝土组合柱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7 郭印;淤泥质土的固化及力学特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8 韩继国;季冻区高性能路面水泥混凝土路用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9 谭洪波;功能可控型聚羧酸减水剂的研究与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10 裴廷权;复合微生物制剂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应用及其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洋;斜坡混凝土振动密实成型试验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范向前;污水环境下钢纤维混凝土耐腐蚀性能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史华星;绝缘胶带制造过程中VOCs释放规律及减排对策[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杨文玲;几种有机物及其同系物做矿渣助磨剂的试验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0年

5 李振山;利用沙漠沙制造混凝土骨料[D];天津大学;2010年

6 孙栋梁;聚羧酸减水剂在预拌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7 王雪芳;自密实高强混凝土及其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福州大学;2003年

8 瞿金东;减水剂对建筑石膏性能的影响与作用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9 刘洋;北方地区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耐久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10 吴国松;碳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性能的实验与理论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方企圣;;室内空气污染的卫生问题[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86年04期

2 李忠民,隋春生,王渭,姜春明,,薛吉联,白弘洙;商场空气污染对从业人员免疫功能及神经行为功能的影响[J];环境与健康杂志;1995年06期

3 梁宏,余秉良,何正杰,张恒太,张晓春,于芳,周宗明;密闭环境挥发性有机物行为特性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199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红岩;李书良;;浅谈室内空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J];技术与市场;2011年06期

2 陈晓红;陈泽平;;乙酰丙酮法测定玩具中甲醛的前处理方式探讨[J];广东化工;2011年05期

3 刘庆阳;刘艳菊;王欣欣;邵薇;蒲科;邢波;;北京市西城区居民室内空气低分子量羰基化合物污染调查[J];环境化学;2011年07期

4 王伟;官湘建;林涛;;酚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甲醛不同吸收液的比较[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4年S1期

5 刘杨灏;余倩;李聪;林鑫;张小庆;余林;武伦福;;室内甲醛净化处理的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11年06期

6 王栖;;聚丙烯酰胺交联反应原因及控制手段研究[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0年02期

7 章小林;李伦;李耀会;吕小婉;李小定;;铁钼法甲醇氧化制甲醛催化剂失活研究进展[J];化工设计通讯;2011年04期

8 ;室内有害气体的种类[J];大众标准化;2002年08期

9 张霞;翟玉俊;谢玉龙;黄杰娟;彭飒;高玉珍;吕长平;;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卷烟醋酸纤维滤棒中甲醛、乙醛和丙酮的含量[J];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2011年02期

10 鲁平;;室内空气污染成因、危害及防治[J];大众标准化;2011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琳;王德龙;郭玉敏;;室内空气甲醛检测中显色剂对空白及斜率的影响[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2005年

2 王琳;王德龙;郭玉敏;;室内空气甲醛检测中显色剂对空白及斜率的影响[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3 唐幸福;李溪;陈建民;李俊华;郝吉明;;氧化锰分子筛低温去除甲醛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4 邓高峰;谭小霞;王宏恩;唐冬芬;;几种空气净化器的净化效果分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姜华;;光催化纳米氧化物在甲醛净化中的运用[A];2003年中国纳微粉体制备与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刘亚兰;李坚;;活性炭纤维负载纳米TiO_2降解室内空气中有机污染物[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1 木材及生物质资源高效增值利用与木材安全论文集[C];2009年

7 杨丹凤;袭著革;张华山;李官师;晁福寰;;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甲醛的遗传毒性效应[A];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8 李少芳;李凤萍;陈育琳;饶志明;;热解吸/化学发光联用技术检测空气中痕量甲醛[A];第十届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年会暨第十届全国原子光谱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王兢;刘丽;纪敏;;La_(0.8)Sr_(0.2)FeO_3甲醛气体传感器研究[A];第六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2)[C];2008年

10 曾春娥;彭晓辉;乔琰;牛丹丹;鲁志松;杨旭;;甲醛对雄性幼鼠的生殖毒性[A];中南六省性学会第一次学术年会暨湖北省性学会第二届第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沈雪梅 朱采菊;新房装修,安心居住?[N];南通日报;2010年

2 记者 张恒;15辆受检轿车车内甲醛全部超过室内空气标准[N];中国消费者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王源;甲醛“杀伤力”到底有多大[N];科技日报;2005年

4 世杰;莫让甲醛成杀手[N];物资信息报;2005年

5 莉莉;日本研制出一种可吸收甲醛的“贝壳涂料”[N];中国建材报;2011年

6 胡立彪;谁把甲醛变成了“门”[N];中国质量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施平;媒体迷失“甲醛门”[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8 健康时报实习记者 侯洁;甲醛其实不可怕[N];健康时报;2005年

9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院长 姜微波;哪些食品可能含甲醛[N];健康时报;2009年

10 大漠;甲醛价格小幅回落[N];中国化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玉花;甲醛吸入染毒致大鼠肺损伤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5年

2 杨丹凤;甲醛/苯单独及混配吸入染毒致大鼠多靶点毒性效应及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3 邵华;甲醛和苯乙烯DNA加合特性及生物标志物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李会英;分子筛酸性位催化丁烯异构化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5年

5 张海东;锑氧化物及锑钒复合氧化物催化剂上的甲烷选择氧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5年

6 李玉华;光催化氧化降解室内空气甲醛性能及数值模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7 卢进;聚苯胺-铂-氢钼青铜催化体系的形成及其对C1分子的电催化氧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8 姚玉元;催化纤维净化室内空气有机污染物的研究[D];东华大学;2008年

9 吕品;室内空气质量控制中关键检测技术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10 丁慧贤;大气压下等离子体与催化协同低温脱除气相中甲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洪柱;中草药空气清洁剂的制备及其净化室内空气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2 李英柳;纳米TiO_2负载于活性炭纤维吸附—光催化氧化室内挥发性有机气体甲醛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3 王金权;胶合板甲醛污染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6年

4 张博;光催化降解小分子有机污染物甲醛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5 曹佩玲;TiO_2薄膜的制备及光催化降解甲醛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6 林哲绚;甲醛对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的毒性作用[D];汕头大学;2004年

7 孙蕾;用于声表面波甲醛传感器的相关系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8 李建华;聚丙烯酰胺/苯酚/间苯二酚/甲醛有机交联体系交联机理及动力学研究[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5年

9 段浩波;东北师大校园室内空气中甲醛污染与控制方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高兰敏;多孔磷酸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411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20411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4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