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装饰艺术论文 >

城市公共空间节庆装饰设计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9-03-17 20:03
【摘要】:现代生活中的节日,从来源和形式上看多种多样,既有从过去保留下来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也有在民族国家诞生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新生节日,如国庆节、教师节,还有不少从国外引进的外来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如果我们把节日的概念放得再宽一点,把各种非商业性质的、按照一定节期重复举行的庆祝活动,像传统的庙会和当代的电影节、文化节等,全都计算在内的话,就更是数不胜数了。 多样复杂的节日体系,为我们的节日研究和进行这一领域的学术理论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在社会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一方面传统的节日面临淡化的危机,另一方面人们在面对各种各样的国产的和外来的新型节日时又常有一种迷失和不知所措之感。作为一名环境设计者如何理解节日这种特殊的文化空间的艺术本质?节庆活动的行为方式与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存在何种关系?节日的公共性和社会价值如何通过空间环境装饰来提升?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有待于通过具体的案例研究给出答案。 当前关于节日的议题,如传统节日民俗的传承、节日的假日化等社会问题,是要落实到城市公共的文化空间才有望解决的大问题。公共空间,特别是公共的传统的文化空间,是公共性的载体和运作领域,“公共空间”、“文化空间”这些范畴能够较好地见证民众生活的历史过程和现实状态,我们从中也可以正面地展望我们的社会前景。因此本文从城市公共空间的维度对节庆环境装饰展开研究。首先,对城市公共空间和节庆装饰的概念系统进行基础研究,强调环境知觉体验及节庆装饰美学形式特征的研究,侧重于人与装饰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其次,对当代城市公共空间节庆装饰艺术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将公共空间节庆装饰艺术理论进行理念、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深入研究。着重分析构成节庆装饰艺术的形态、色彩和材质要素,并将节庆装饰艺术融入人类生活的公共空间,研究影响城市公共空间节庆装饰艺术的社会文化要素和审美视觉要素。为设计策略的提出提供丰富的理论依托。最后,从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角度来探讨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问题,通过分析国内外优秀案例,归纳出关于城市公共空间节庆装饰艺术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指导当代中国城市公共空间节庆装饰艺术设计,并对节庆设计的现状提出一些改善建议。从而完成了全文完整的结构脉络。 面对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怎样通过保护传统节日来维护和加强社会生活的公共性,是重要的现实问题和迫切的理论议题。作为环境艺术的研究者针对塑造城市公共空间节日文化氛围的研究是颇具意义的。
[Abstract]:There are many kinds of festivals in modern life in terms of origin and form. There are not only traditional festivals that have been preserved from the past, such as Spring Festival, Dragon Boat Festival, Mid-Autumn Festival, but also new festivals gradually established during the birth of a nation-state. Such as National Day, Teachers' Day, and many foreign festivals introduced from abroad, such as Christmas, Valentine's Day. If we put the concept of festivals a little wider, and take into account all kinds of non-commercial celebrations, such as traditional temple fairs and contemporary film festivals, cultural festivals, etc., which are repeated in accordance with certain festivals. It's all the more innumerable. Various and complex festival systems have brought new challenges to our holiday research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theory in this field. Especially today, the process of social modernization is accelerating day by day, on the one hand, the traditional festivals are facing the crisis of desalination, on the other hand, people often feel lost and confused in the face of a variety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new festivals. As an environmental designer, 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artistic nature of this special cultural space?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ehavior of festival activ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of urban public space? How can the public and social value of the festival be promoted through the decoration of the space environment? Questions like this need to be answered through specific case studies. At present, the topic of festival, such as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festival folk custom, holiday and other social problems, is a big problem which is expected to be solved only when it comes to the public cultural space of the city. The public space, especially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space of the public, is the carrier and the field of operation of the public, the categories of "public space" and "cultural space" can better witness the historical process and realistic state of the people's life. We can also look forward to our social prospects in a positive way. Therefor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festival environment decoration from the dimension of urban public space. First of all, the basic research on the concept system of urban public space and festival decoration is carried out, emphasizing the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experience and the aesthetic features of festival decoration, focusing on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decorative environment. Second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the contemporary urban public space festival decoration art, and deeply studies the concept, material and spirit of the public space festival decorative art theor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form, color and material elements of the festival decorative art,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he festival decorative art into the public space of human life, and studies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elements and aesthetic visual elements that affect the festival decorative art of the urban public space. It provides a rich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sign strategy. Finally, from the angle of inheriting traditional festival cultu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urban public space, 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outstanding cases at home and abroad, concludes the design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decorative art of urban public space festival. Guide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urban public space festival decorative art design,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festival design. Thus complete the full text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vein. In the face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ety, how to protect the traditional festivals to maintain and strengthen the public nature of social life is an important practical issue and an urgent theoretical issue. As an environmental art researcher, the research on shaping the cultural atmosphere of urban public space festival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TU984.1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腾腾;;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科学发展探讨[J];应用科技;2010年08期

2 海穆特·鲍特;王韬;陈芳;;新媒体与城市公共空间[J];住区;2011年04期

3 罗嘉;蔡道馨;;建设高质量的城市公共空间——兼谈长沙城市改造[J];南方建筑;2002年01期

4 沈琪;;塑造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间[J];安徽建筑;2007年04期

5 梁幼侨,巫纪光;传统欧洲与亚洲城市公共空间布局比较研究[J];华中建筑;1998年03期

6 张志云;城市公共空间的呼声——创造建筑学、规划学、园林学三位一体的城市公共空间[J];四川建筑;2004年06期

7 ;“商业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活力”高层论坛[J];城市环境设计;2009年10期

8 何晓川;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创造[J];华中建筑;2000年02期

9 严龙华;人性化城市公共空间的创造——福州榕城广场[J];建筑学报;2004年03期

10 陈军;北京城市公共空间:解析与重构[J];北京规划建设;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有军;黄耀志;刘强;花茜;;论后新自由主义背景下城市公共空间的转向[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保奇;;建构地区联系性的城市公共空间——以三里屯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张帆;邱冰;;失落的城市公共空间——常州旧城公共空间现状调查[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4 董玮玮;;基于可意象性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优化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徐宁;徐小东;;香港城市公共空间解读[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朱小地;;中国特色的城市动态规划理论及实践[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王娜;白洁;;谈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边缘效应[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范风华;;基于心理安全感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研究——以植物景观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白丹;闫煜涛;;生产性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初探[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10 周锐;;论城市公共空间户外广告的管理[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公共艺术系主任 副教授 沈应平;开创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新起点[N];美术报;2010年

2 深圳商报记者 夏和顺;本土艺术家责无旁贷[N];深圳商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李兆汝;城市“客厅”怎样更宜人[N];中国建设报;2005年

4 刘凯敏;被遗忘的感觉[N];建筑时报;2006年

5 记者 李莹;要给市民提供一个舒适洁净的休闲娱乐环境[N];佳木斯日报;2010年

6 朱勤;山乡遍开文明花[N];辽宁日报;2007年

7 李帜;打造江口水乡竹景观带[N];巴中日报;2009年

8 张斌 张占胜 记者 张茁;为“安白景观带”配套服务[N];吉林日报;2009年

9 记者 何建虎;泾渭新区举行景观带一期工程规划方案评标会[N];咸阳日报;2010年

10 李玉峰;化隆力破望“游”兴叹瓶颈[N];西海农民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洋;景观体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周祥;广州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及其演进研究(1759-1949)[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中德;西南山地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适应性理论与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4 李昊;物象与意义—社会转型期城市公共空间的价值建构(1978-2008)[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5 吕小辉;“生活景观”视域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6 马俊峰;北京2008奥运场馆临时性景观的建设与利用[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赵宁;基于GI理念的非赢利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分析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张郢娴;从空间到场所[D];天津大学;2012年

9 黄斌;闽南乡村景观规划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10 汤朝晖;相容建筑[D];华南理工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立新;连接键——城市公共空间整合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2 万钧;城市公共空间“绿色基因”的解析[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3 谢宏杰;人性化城市公共空间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4 白晶;城市公共空间的可持续性设计[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5 余超;城市公共空间人工水体景观设计与生态策略探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6 刘海;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地铁出入口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7 强虹;适宜老年人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8 陈,

本文编号:24426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24426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0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