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装饰艺术论文 >

唐代敦煌壁画边饰纹样在VI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1 05:24
【摘要】:敦煌壁画中的边饰纹样种类丰富,历经了多个朝代的发展,色彩保存相对完好。尤其唐代作为敦煌壁画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更是在主题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上,保留较高的历史文献研究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边饰纹样作为敦煌壁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起到间隔、连接、导向、装饰、衬托主题的多重作用,既有自身小而精的特点,又契合壁画风格,具有鉴赏价值高、应用性强的特点。作为设计师来说,对于任何传统文化艺术中的视觉信息遗存,将其中有效的视觉元素,进行提炼、加工、改造并尽可能地融入和应用进VI设计中,使敦煌艺术这一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为有效的传承和保护,也是设计师设计生涯中重要的文化使命之一。文章先后阐述了唐代敦煌壁画边饰纹样各时期的特征及在壁画中的作用,以及边饰纹样在现代VI设计中的应用等。分别从视觉审美价值、传统文化价值、商业传播价值等三方面论述边饰纹样应用于VI设计的意义,从外形、色彩和寓意三点探讨了将边饰纹样融入VI设计的方法。并结合当前唐代敦煌边饰纹样的应用现状,分析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针对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在VI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实例——“漫漫书吧”VI设计,找出唐代敦煌边饰纹样与现代VI设计中的契合点,探索边饰纹样应用于VI设计中的应用规律与方法。展现企业品牌价值理念的同时,也让敦煌这种传统文化焕发出更为强大的生命力。
【图文】:

复原图,边饰,初唐,莲花


图 1-1 初唐 334 窟四叶瓣莲花纹边饰复原图(采自《敦煌历代精品边饰·圆光合集》)图 1-2 初唐 334 窟莲花云纹边饰复原图(采自《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缠枝卷草纹,由于不同研究者自身的审美差异,或称为缠枝、卷草、唐草、蔓草等诸多名称,而非是纹样种类的分类。①缠枝卷草纹最早为出现在印度萨特那出土的五世纪《说法的佛陀》雕像光头上的纹样,该纹样被誉为印度古典主义艺术的代表。②缠枝卷草纹边饰可分为两大类,五种。第一类包括两种,第一种花形连续波状并由多种叶纹组成,是一些异化的植物装饰纹样(图 1-3)。③第二种花形是由三片叶组成的莲花纹,一根缠枝为主干,无附叶,造型简约精炼。第二类缠枝卷草纹是敦煌唐初壁画所使用边饰的主流形态,④包括三种:第一种缠枝石榴卷草纹,中心有一石榴纹,石榴裂开露出浆果,有“榴开百子”、“多子多福”的吉祥美好寓意。缠枝上附着有稀少的叶片(图 1-4)。第二种缠枝莲花卷

边饰,初唐,装饰图案,莲花


外形呈横长方形结构,也有因外形形似祥云而被称为云形边饰(图1-2)。这类横长方形四叶莲花瓣边饰绘制数量不多,但大多形象生动活泼,造型简洁概括。①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建筑师林徽因》,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 7 页。②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建筑师林徽因》,第 9 页。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建筑师林徽因》,第 9 页。④关友惠:《敦煌石窟全集 14:图案卷(下)》,香港:商务印书馆,2003 年,第 11 页。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J5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敏;;浅议中国传统寓意图形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解构创新[J];设计;2017年24期

2 孔莉莉;;论数字媒体语境下的开放式VI设计[J];艺术科技;2017年10期

3 郭二伟;;VI设计中的构成元素意向性表达分析[J];设计;2017年20期

4 何璐;;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VI设计中的运用[J];黑河学院学报;2017年07期

5 王颖;;现代VI形象的设计趋势研究[J];大众文艺;2017年04期

6 朱秋霞;;敦煌图案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J];中国包装;2016年03期

7 张吉琳;;传统吉祥图案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审美价值及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5年20期

8 廖亮;;传统美学观点对现代标志设计的影响——以靳与刘形象设计顾问公司标志为例[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年06期

9 刘馨;李湘媛;;现代VI设计中色彩的发展趋势[J];艺术教育;2013年08期

10 张琪;;“云纹”的造型和寓意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2年1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玲莉;取古润今[D];中国美术学院;2017年

2 岳眉;大汶口彩陶纹样在“Original Chocolate”VI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年

3 蔡思慧;敦煌藻井图案研究及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D];湖北工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6100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26100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f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