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装饰艺术论文 >

张杨电影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8 05:03

  本文关键词:张杨电影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作为第六代导演中的一员,张杨或许有些另类,他关注个人艺术化的表达也关注大众的审美心理,一直都生存在体制之外。从1997年开始到现在,张杨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一共拍摄了七部电影作品,这些都为他迅速占领新生代导演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同时代的第六代导演相比,张杨似乎对于都市化进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格外的关注,他对社会中的人情冷暖有着独特的理解,能够与广大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这些电影作品倾注着张杨对于现实生活的关注与思考,体现出他对电影艺术的美好追求。张杨对于都市化进程中的表达是独特的,他站在社会转型期的角度,对都市空间下的家庭镜像和社会镜像给予了另一番描述,在张杨的电影文本中,父亲形象和女性形象都有了新的突破,他们不再是被忽略或是装饰的符号,而是在社会变奏中给予了更为宽广和平等的话语权,从而获得一种极具现代化意味的家庭镜像。社会镜像中,对于边缘人物和底层人物的注视,以近似黑色幽默的方式表达,来获得一种悲观与温暖并进的内心。从《爱情麻辣烫》到《飞越老人院》张杨完成了商业、个人、艺术的探索,从初期对商业与文化因素的思考与较量,到个人化的影像表达他最终寻找到了一种十分契合的电影创作模式,那就是在个人艺术的诉求基础上对商业因素的可操作性,现实题材的不断突围成为其未来创作的延伸方向。张杨的创作是独特的,不管是单线叙事下的多重表达还是多线叙事下的传统表述,他对于电影叙事的尝试是专注而努力的,笔者从影像风格与空间的转换上对张杨的创作风格也给予了填充性的描述。独特的创作方式,独特的电影文本、独特的影像历程凝聚成独特的美学特征,这些方面的独特性正是文本予以讨论的内容,希望以此来彰显张杨电影的独特价值。如今,我国的电影已经走过了一百多个年头,集中表现我国都市化进程的电影一直都举足轻重。上个世纪末,我国开始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传统的人伦关系与空间载体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年轻的导演们在他们的电影中以此作为创作的重点。张杨导演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来解读当下,在充分尊重个体自由的基础上,实现传统与现代化的融合。对张杨电影的研究,则是探讨都市空间下的情感与人性,这些深刻的命题意义是非常值得思考和探索的。
【关键词】:张杨导演 创作模式 镜像 美学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90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5
  • (一)张杨及作品概述9-10
  • (二)文献综述10-12
  • (三)研究方法与价值12-15
  • 一、现代化进程中的都市碎片15-23
  • (一)家庭镜像15-20
  • 1.父亲形象15-17
  • 2.女性形象17-20
  • (二)社会镜像20-23
  • 二、张杨创作历程23-29
  • (一)第一个阶段:商业、文化因素的较量23-24
  • (二)第二个阶段:个人化的表达24-25
  • (三)第三个阶段:现实题材的突围25-29
  • 三、独立制作模式下的创作29-35
  • (一)双重叙事结构模式:多重叙述与传统叙事29-31
  • (二)鲜明的影像风格:和谐与稳定的色调和构图31-32
  • (三)两种空间的自由穿梭:时尚空间与怀旧空间32-35
  • 四、张杨不张扬的美学特征35-41
  • (一)商业与艺术的较好融合35-37
  • (二)回归传统的矛盾缝合37-38
  • (三)个人生命体验的还原38-39
  • (四)跟踪现实的流动性39-41
  • 结论41-43
  • 参考文献43-45
  • 附录 张杨导演作品集45-47
  • 致谢47-49
  • 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49-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颖;;坚持与妥协——浅析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第六代导演的艺术特质[J];艺术教育;2006年03期

2 孙宜君;王建彦;;论中国第六代导演电影的叙事策略[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邓公正;杨扬;;中国第六代导演创作风格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8期

4 冯晓燕;;在城市边缘行走——第六代导演的一种文化策略[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7期

5 李小斌;;第六代导演创作的风格特征研究[J];新闻传播;2013年12期

6 余明;;第六代导演难趟“主流”的河[J];电影画刊;2003年07期

7 小开;Jimmy;;中国第六代导演三人行张元娄烨余力为[J];电影文学;2001年06期

8 章杰;;中国第六代导演的青春吻语[J];电影文学;2002年12期

9 陈培湛;关于第六代导演新作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10 陈培湛;对第六代导演如何提高创作水准问题的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孙宜君;王建彦;;论中国第六代导演电影的叙事策略[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汪开庆;;第六代导演的嬗变——从“文学”电影到“新闻”电影[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3 陈培湛;;对第六代导演的期望[A];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第二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2年

4 金丹元;;挑战好莱坞:对中国文化的不同想象及其缝合——关于第五、第六代导演之比较研究[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韩婷婷;;浅述我国电影的市场化改革与创作批评[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爱明;当第六代导演走向前台[N];湖北日报;2005年

2 郑照魁;第六代导演:拒绝富贵?[N];南方日报;2006年

3 禾刀 (书评人);第六代导演的“底层”情结[N];中国图书商报;2012年

4 商报记者 卢扬;中国第六代导演:平衡商业与艺术[N];北京商报;2012年

5 本报资深记者 邵岭;第六代导演:未及怒放,,已经凋零?[N];文汇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李婷;第六代导演 跨栏文艺 撞线商业[N];文汇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张悦;“言微”而“义大”的“微影展”[N];中国艺术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石彤;蜕变:第六代导演闪亮登场[N];财经时报;2006年

9 韩浩月;《左右》:第六代导演终于温暖了一次[N];东方航空报;2008年

10 唐爱明;叙事先天不足 炒作破坏口碑[N];中国妇女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正光;“以丑为美”:第六代导演的审美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婧玄;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第六代导演”电影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刘牡丹;第六代导演电影中小人物的悲剧性[D];扬州大学;2016年

3 夏金轩;中国第六代导演的启蒙书写[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4 朱琳;张杨电影研究[D];河南大学;2016年

5 蓝启红;论第六代导演对诗意的追求[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6 鞠海彦;第六代导演的美学追求与走向[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7 梁迎梅;中国电影第六代导演的成长道路、审美特点及其他[D];苏州大学;2006年

8 敖丽娟;中国第六代导演电影作品中女性形象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9 田颖;新世纪以来中国第六代导演的创作嬗变[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10 张晨光;边缘下的建构:第六代导演作品国家形象传播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张杨电影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16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2716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6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