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夏布有古代纺织品“活化石”之誉,其由半脱胶苎麻纤维手工纺纱织造而成,因其夏季穿着透气排汗、凉爽宜人,故称“夏布”。夏布源头的“布衣”曾是平民的主要服饰,夏布织造技艺是中国古代纺织文明的见证之一。明清时期麻纺的主体地位逐渐被棉纺所取代,夏布适宜消夏,故被作为一种地方特产而存在。随着纺织科技的进展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夏布作为中华民族一种历史悠久的手工纺织品,已开始淡出大众的视野。2008年江西万载、重庆荣昌的夏布织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学术上以夏布为主体的研究概括成两个方面。一方面,从经济史、社会史的视角,研究夏布经济与文化的价值;另一方面,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出发,田野考察夏布织造技艺,以艺术设计的方式开发夏布衍生品。但是,从麻类作物出发,追溯夏布源头的麻纺及其服饰文化;从古代纺织科技出发,挖掘古老的麻纺织技艺;从对夏布文脉的定位和其织造技艺的还原出发,促进夏布的延伸设计,保护与开发并重。这些研究并没有完成展开。另外,对夏布织造技艺的田野考察,不可忽略江西省分宜县内民间私营的作坊与个体的织户,其保留有原生态夏布织造技艺;对夏布的设计开发,不可无视江西新余夏布绣的创新案例。基于此,本文对夏布源流及其工艺与布艺作一个系统的梳理。追溯夏布悠久的历史文脉,还原夏布织造的核心技艺,促进夏布的古典美学与传统技艺,以布艺延伸设计的方式在当代生活物件中再现。以此达到,发扬传统的麻纺服饰文化,挖掘核心的夏布织造技艺,并致力于两者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目的。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上、中、下三编,即夏布追溯、技艺挖掘及布艺延伸三个部分:上编,夏布追溯。查阅古文传记、报刊、县志等文献资料,结合博物馆中陈列的纺织品与服饰,以“二重证法”追溯夏布的源流。从“夏布”词义出发,结合其语境和出处的时代背景,分析“夏布”一词的由来。认为“夏布”一词明确指代手工苎麻布应该在清代,其与麻纺的地位下降,及麻纺面料适宜消夏的特征有主要关联;探究中国古代麻类作物的品种与分布,追溯麻纺及其服饰文化,梳理夏布的历史与文脉。夏布以苎麻为主要原料,跟其纤维的纺织性能有直接关系。在男耕女织的社会,麻纺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绩麻织布是一件极为繁琐的事情,其“成”与“败”对个人与整个农业社会都具有的重要意义。古代麻纺的布衣,按布的精细分等级,粗糙的布衣为庶民的主要服饰,而精细的麻布则为贵族所服用。布衣指代平民,由麻纺面料的服用性能、价值及礼仪下的服制决定;概括近代夏布主产地的情况,分析近代夏布产业兴衰的原因。近代夏布主产地以江西的万载、四川的荣隆两昌以及湖南的浏阳最为盛名,这些地方有共同的特点,深厚的麻纺历史,优越的地理以及稳定的外部环境。近代夏布产业兴衰的直接推动力是朝鲜市场的得失,其背后的博弈力量与日本侵略有直接关系。中编,技艺挖掘。通过文献、图片、实物的方式,挖掘古代麻纺技艺及其演变。对夏布中苎麻纤维的脱胶技术与现象考察,认为在先秦时期人们开始有意识地进行麻纤维的脱胶,在宋代形成完整的脱胶程序,这一程序与近代夏布织造环节中的脱胶并无多大差异。基于纺轮上的漩涡纹考察,认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先民就开始懂得利用漩涡纹来控制纺轮加捻时,麻纱的捻向与均匀度。麻纺纱与织造,没有对最先进纺织工具的吸收,同麻纺的地位下降以及麻织以平纹布为主有最大关联。麻纺车经历了从手摇到脚踏,从单锭到多锭的发展过程。近代夏布的麻纱以手工绩麻的“扁纱”为主,只有给麻纱通体加捻时才用麻纺车,故麻纺车开始慢慢消退。近代夏布织造的主要织机为夏布腰机,为在明代腰机的基础上加以撞手打纬的改进,虽其织造效率不及土布机,且织工容易落下腰疾,但因其更适合于织造精细的夏布,而成为夏布的专门织机。架式织机的应用,为麻纺织辅助工具梭、筘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梭与筘的应用提高了夏布织造的效率和质量;深入夏布织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开展田野调查,约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当地群众,以口述科技史与文化人类学的方式,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夏布织造技艺。深入湖南浏阳的麻产地、走访江西夏布织造的私营厂房与民间艺人以及荣昌的夏布织造技艺展区,综合多处田野考察收集系统的资料,记录完整的夏布织造技艺;追溯与归纳夏布的印染工艺。石染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矿物颜料的利用,以涂染与浸染为主,因石染织物色牢度低,后期被草木染所取代。苎麻纤维染色困难,且夏布主要为平民服饰,故夏布多为麻纤维本色服饰,如染色以植物染料染蓝色与黑色系为主。夏布印花为蓝印花工艺,以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为主。下编,布艺延伸。在考察与实验的基础上,以技艺的视角,揭示夏布绣、夏布画及其衍生品的制作流程和要点。重点阐述夏布绣,认为其别具魅力在于充分发挥绣地夏布的肌理与色泽,及适宜绣地的独特针法。以实验的方式,介绍铜版转印夏布版画的步骤和注意的问题;收集与整理夏布在织品设计方面的案例,拓展夏布时尚化的再利用。分析夏布材质的特征,在材质利用上做到扬长避短,以达到产品设计上有的放矢的目的;最后,从手工艺价值的视角,探讨夏布及其衍生品生产保护的策略。生产性保护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鱼目混杂,保护与开发拿捏不当则会产生生产性的破坏。将夏布的文脉与手工精神转化为夏布布艺延伸设计的文化内蕴,在物化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兼顾精神的诉求,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核心。总体研究框架。将古代麻纺历史文化与工艺,以及近代夏布的文化生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夏布织造技艺串联起来。还原完整的夏布历史与工艺,并从夏布历史文化与生态工艺出发探究夏布布艺的延伸设计。这样形成夏布历史、织造、文创的生态链,历史文化是夏布文化创意产品溢价的空间,手工织造技艺是夏布朴拙魅力的前提,文创是夏布生产性保护的终端。综合上述研究,可以作一些总结。夏布源头至少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麻类作物的利用,麻纺及其服饰曾在人们生活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夏布的演变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广,其中纺织技术的进展与新纺织原料的冲击是其作为服饰面料地位变更的主导力。夏布在近代的勃兴与韩国市场的开拓有莫大的关系,这一点与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夏布以出口韩日为主惊人的一致,韩日市场的需求与散落在民间夏布织户的生存休戚相关。现保存的重庆荣昌、湖南浏阳及江西万载夏布织造技艺,只是麻织造技艺的一个部分。现代纺织科技的渗透也在异化传统的夏布织造技艺,挖掘夏布织造技艺应将其置于古代纺织科技这个大背景中。在夏布布艺延伸设计开发中,以夏布为载体嫁接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共融性文创产品有不少亮点,例如新余夏布绣、宜春夏布版画及荣昌夏布折扇。夏布服饰品的开发方兴未艾,夏布在家庭软装饰中应用的空间很大,夏布工艺品设计的成绩值得肯定。夏布在当代生活中的回归,其产品开发,应坚守传统手工的核心技艺,变通其外在形式,真正意义上开发具有传统工艺美学的物件。古代麻纺有“国纺源头,万年衣祖”之誉,但其相关的科技与历史记载却寥若晨星,另出土麻纺织物的偏少,给研究也带来一些困难。历史文献与实物资料收集的不够,以及个别借以举证的材料缺乏进行深入的考辨,导致在阐述观点论证时力度不够,期望在后续的研究中加以完善。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S12;TS941.12
【图文】:
出土了原始织布机附件,及麻绳和苎麻叶片[5]。1988 年,湖南省澧县城头山遗址大溪文化层壕沟中出土有 6 000 多年前的粗麻编织物及麻布残片[6]。图 1-1 为城头山遗址出土的 6 000 多年麻布残片,现藏于澧县城头山遗址博物馆。从生活遗物的痕迹考察,距今 5 300~4 000 年的浙江余杭卞家山良渚遗址出土了一些陶器盖钮,其上残留有麻布的印痕[7]。1958 年,浙江省吴兴县钱山漾新石器时代出土的苎麻织物残片,表明远在 4 700 多年前中国就有苎麻纤维织造的平纹细布[8]。图 1-2 为浙江湖州钱山漾遗址出土的麻布残片,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从出土的实物来看,难以寻觅距今近万年历史的麻纺织品①,但可借助旁证加以推测。纺织考古可以从复合实用工具的角度考察。距今 10 万年旧石器时代的许家窑遗址出土了质量 1.5 千克的石块,其被认为是狩猎的工具,推测远古人类用植物韧皮纤维编织绳索与网套来绑扎或包缠石块,用以击打野兽。在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裴里岗文化和河北磁山遗址,出土的纺轮距今有 8 000~7 000 年的历史9]。纺轮被认为是最原始的纺纱工具,在纺粗糙的葛麻纤维时能够将牵伸与加捻合为一体,且能提高纺纱速度。纺轮的利用是纺织文明的表现,纺轮的发明间接地证明了葛麻纤维的纺织利用。

出土了原始织布机附件,及麻绳和苎麻叶片[5]。1988 年,湖南省澧县城头山遗址大溪文化层壕沟中出土有 6 000 多年前的粗麻编织物及麻布残片[6]。图 1-1 为城头山遗址出土的 6 000 多年麻布残片,现藏于澧县城头山遗址博物馆。从生活遗物的痕迹考察,距今 5 300~4 000 年的浙江余杭卞家山良渚遗址出土了一些陶器盖钮,其上残留有麻布的印痕[7]。1958 年,浙江省吴兴县钱山漾新石器时代出土的苎麻织物残片,表明远在 4 700 多年前中国就有苎麻纤维织造的平纹细布[8]。图 1-2 为浙江湖州钱山漾遗址出土的麻布残片,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从出土的实物来看,难以寻觅距今近万年历史的麻纺织品①,但可借助旁证加以推测。纺织考古可以从复合实用工具的角度考察。距今 10 万年旧石器时代的许家窑遗址出土了质量 1.5 千克的石块,其被认为是狩猎的工具,推测远古人类用植物韧皮纤维编织绳索与网套来绑扎或包缠石块,用以击打野兽。在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裴里岗文化和河北磁山遗址,出土的纺轮距今有 8 000~7 000 年的历史9]。纺轮被认为是最原始的纺纱工具,在纺粗糙的葛麻纤维时能够将牵伸与加捻合为一体,且能提高纺纱速度。纺轮的利用是纺织文明的表现,纺轮的发明间接地证明了葛麻纤维的纺织利用。

另外,麻纤维同棉纤维相比强力大,而延伸度小。(a) 苎麻纤维的光学显微镜照片(纵向×500,横截面×2000) (b) 苎麻纤维切面与横截面图2-1 苎麻纤维的形态结构2)几种可纺麻类作物韧皮纤维的主要化学成分的比较各种麻作物的品种不同,纤维的主要化学成分也有差异,见表2-2。表2-2 几种可纺麻类作物韧皮纤维的主要化学成分的比较(㳠)[11-12]品种纤维 纤维素 半纤维素 木质素 果胶 脂蜡质 水溶物 灰份大麻 57.01 17.84 7.31 5.80 1.96 10.08 1.30苎麻 73.59 13.29 1.19 4.04 0.54 7.35 3.53亚麻 66.27 16.67 7.01 2.59 2.72 4.71 0.41黄麻 64~67 16~19 11~15 1.1~1.3 0.3~0.7 0.6~1.7苘麻 66.1 13~20 2.3 13.5 2.3蕉麻 70.2 21.8 5.7 0.6 0.2 1.6从麻茎上剥下来的韧皮纤维需进行脱胶处理,脱胶即为分离韧皮纤维中的除纤维素外的部分其它成分,制取适合纺纱的可纺纤维。从表2-2中可以看出,苎麻韧皮纤维中的纤维素含量高,脱胶难度略低,故可纺的精干麻率越高。与纤维纺纱性能品质直接联系的木质素含量低,木质素的除去是一个难点。苎麻韧皮纤维中木质素含量低,纤维色泽好、柔软,且染色性能良好。2.1.3 苎麻的栽培现代植物学家认为苎麻类属作物全球约有120余种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海燕;;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传统工艺的文化品牌建构——以荣昌折扇为例[J];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5年05期
2 廖江波;;符号消费:新现代主义服饰文本的诠释[J];服饰导刊;2015年03期
3 夏克尔·赛塔尔;李强;;中国原始腰机起源和研究的考辨[J];丝绸;2015年09期
4 陶园;于伟东;;基于工具携带作用的服装起源研究[J];丝绸;2015年05期
5 吴卫;;昙石山遗址出土纺轮研究(下)[J];文物春秋;2015年02期
6 郑红;崔荣荣;;近代汉族民间刺绣的风格特点与文化传承[J];丝绸;2015年04期
7 刘晶晶;;适意消夏——夏季节气与造物文化[J];装饰;2015年04期
8 刘华年;;应是无言诗——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当代价值[J];文艺研究;2015年02期
9 吴兴帜;罗沁仪;;手工艺遗产保护传承研究:回顾与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10 方健;;中国传统刺绣的社会文化史解析[J];丝绸;2014年1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信义;毛吉元;张虹;樊继洪;;麻的潜力比你想得大[N];中国纺织报;2014年
2 叶德喜;;八都麻绣与当地民俗语言[N];文汇报;2013年
3 周雨;;荣昌民企闯出“非遗”产业发展之路[N];重庆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芦苇;潞绸技术工艺与社会文化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2 李强;中国古代美术作品中的纺织技术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邓昱;荣昌折扇“非遗”传承人陈子福折扇艺术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4年
2 李中庆;中国苎麻产业发展研究(1860-1958)[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3 张瑾;近代四川乡村手工业的变迁及其历史作用(1891—1937年)[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
2797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