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景德镇浅绛彩和新粉彩瓷器绘画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07 22:13
中国拥有悠久的制瓷传统,而与瓷器制作技术相伴而生的是瓷器表面的装饰工艺。在漫长的制瓷发展过程中,瓷器装饰逐渐形成一套相对独立、开放的艺术系统。自元代开始,中国瓷器装饰进入以绘画(中国画)作为最主要手法的时期,绘画作为装饰的主流形式,历经明、清、民国,一直持续到现在,而生成“陶瓷绘画系统”的地理与文化场域,正是有“瓷都”之称的景德镇。关于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瓷器装饰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但是民国作为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的变革期,有关这一时期的瓷器研究却乏善可陈,在众多瓷器通史的叙述中,“民国衰败论”已成主流,而针对瓷器绘画的研究更是近乎“空白”。显然,任何历史都无法简单地用“衰败”一言以蔽之。站在大历史的层面,民国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时间节点,其影响波及社会的各行各业,造成的冲击延续至今;即使立足瓷器绘画发展的小历史,民国也是一段不可忽视的重要阶段,浅绛彩、新粉彩等颇具开创性的瓷艺,以及“珠山八友”这样的瓷画师群体,均诞生在这一时期的景德镇地区。因此,本文将研究重点聚焦在民国时期的景德镇,以浅绛彩、新粉彩这两大瓷器绘画创新为切入口,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和图像分析,反思传统话语体系下民国瓷器“衰败论”,...
【文章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13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动机与目的
二、文献回顾
三、研究范畴
(一)民国与景德镇:两个“相对”的概念
(二)瓷器绘画:一个开放的系统
(三)浅绛彩与新粉彩
四、研究框架
第二章 当真“衰败”?景德镇瓷业的历史与民国状态
一、景德镇的千年图景
(一)历史悠久的制瓷史
(二)御窑厂兴衰与民国瓷
二、民国景德镇瓷业“衰落论”的由来
(一)产量下降
(二)行帮倾碾
(三)成习陋规
(四)运作体系脱节
三、民国景德镇瓷业的现代化尝试
(一)瓷业教育改革
(二)瓷业管理改革
第三章 民国景德镇瓷器绘画风格嬗变——浅绛彩和新粉彩时期
一、浅绛彩时期(1912-1927 年)
(一)浅绛彩瓷的产生
(二)浅绛彩瓷的兴盛
(三)浅绛彩瓷的衰落
二、新粉彩时期(1928-1949 年)
(一)新粉彩的产生
(二)新粉彩的发展
(三)新粉彩国礼瓷订制
(四)新粉彩瓷绘名家的涌现
(五)新粉彩瓷绘社团的兴起
第四章 形式之美:浅绛彩和新粉彩绘画艺术的创作手法
一、构图:疏与密的编排
(一)稳定型构图
(二)“曲线”构图
(三)“对角线”形构图
(四)满幅构图
二、造型:线与面的结合
(一)藤蔓交织:线的魅力
(二)一江两岸:面的交融
三、色彩:层次与质感的追求
(一)色彩灵动:浅绛彩用色艺术手法
(二)浓烟夺目:新粉彩用色艺术手法
四、工艺:形式的载体
(一)制胎技艺手法
(二)施釉技艺手法
(三)画红技艺手法
五、形式与审美
(一)复杂性
(二)传统性
第五章 传统与现代:浅绛彩和新粉彩瓷画题材中的旧与新
一、人物题材
(一)人物题材的传统性
(二)技法与形象的现代性
二、动物题材
(一)动物题材的保守性
(二)技法的写实性倾向
三、植物题材
(一)名家瓷绘的文人化倾向与局限
(二)精细化审美的延续
四、山水画题材
(一)山水题材的新风景
(二)传统山水中的透视改良
五、抗战瓷器
(一)战争期间的景德镇“抗战瓷”
(二)抗战胜利后生产的纪念性瓷器
第六章 立足本土,多元融合:民国景德镇瓷器装饰的自我更新动力
一、视觉艺术语言与瓷器装饰的结合
(一)文人绘画语言的更新
(二)版画图像的挪用
二、东方审美与西方技法的融合
(一)“线性透视”下的“意境”表达
(二)“写实手法”与“意象”的呈现
(三)弱化的“明暗关系”与“传神”的表达
三、传统瓷业与现代生产的整合
(一)景德镇传统制瓷业的结构惰性
(二)现代工业体系的有限尝试
(三)新型创作群体的崛起与景德镇制瓷业的转型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清至民国民窑粉彩瓷器动物纹饰赏析[J]. 高慧巧. 文物世界. 2018(02)
[2]基于陶瓷审美文化的转型来看民国瓷器装饰的变革[J]. 王瑀. 艺术评鉴. 2017(11)
[3]奇货可居的民国瓷器[J]. 于佳乐. 经济. 2016(28)
[4]传承与跨越:民国时期景德镇窑瓷器的造型艺术[J]. 杨俊艳. 收藏. 2016(19)
[5]从民国初期女性服饰的艺术风格演变看审美观念的转型[J]. 朱琰. 艺术百家. 2016(02)
[6]民国瓷器鉴赏与收藏小常识[J]. 阿德. 陶瓷研究. 2016(01)
[7]承继与变革:景德镇窑民国瓷器[J]. 李晔. 收藏. 2015(11)
[8]试论新粉彩的工艺性及艺术性[J]. 严国玮. 景德镇陶瓷. 2015(01)
[9]移民与景德镇瓷业神信仰研究——以御窑厂神灵崇拜演变为视角[J]. 李兴华. 陶瓷学报. 2014(02)
[10]浅谈我对瓷画走兽创作探求[J]. 江珊. 景德镇陶瓷. 2013(01)
博士论文
[1]近代景德镇瓷业与社会变迁研究(1903-1949)[D]. 李松杰.华中师范大学 2016
[2]明清景德镇瓷器装饰艺术产业化研究[D]. 秦树景.山东大学 2015
[3]民国景德镇制瓷业研究[D]. 吴秀梅.苏州大学 2009
[4]明清以来景德镇的瓷业与社会控制[D]. 刘朝晖.复旦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中国画流派对晚清民国浅绛彩瓷的影响[D]. 高相坤.景德镇陶瓷大学 2016
[2]民国景德镇瓷业公司的发展及影响[D]. 张琳.景德镇陶瓷学院 2014
[3]论近现代景德镇釉上人物题材瓷绘的艺术成就[D]. 马欢.景德镇陶瓷学院 2014
[4]民国青花纹饰的类型分析[D]. 王明慧.鲁东大学 2013
[5]景德镇仿古瓷的技术发展、现状和展望[D]. 曹炜丽.景德镇陶瓷学院 2013
[6]景德镇釉上人物画与南昌瓷板画的关系研究[D]. 吕萌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3
[7]民国初期时装人物瓷画的研究[D]. 谢双双.景德镇陶瓷学院 2012
[8]清至民国时期都昌帮与景德镇瓷业[D]. 冯青怡.南昌大学 2008
[9]民国时装女子瓷画的题材特征[D]. 王丽.景德镇陶瓷学院 2007
[10]杜重远与景德镇瓷业改革[D]. 胡小红.南昌大学 2005
本文编号:2903977
【文章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13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动机与目的
二、文献回顾
三、研究范畴
(一)民国与景德镇:两个“相对”的概念
(二)瓷器绘画:一个开放的系统
(三)浅绛彩与新粉彩
四、研究框架
第二章 当真“衰败”?景德镇瓷业的历史与民国状态
一、景德镇的千年图景
(一)历史悠久的制瓷史
(二)御窑厂兴衰与民国瓷
二、民国景德镇瓷业“衰落论”的由来
(一)产量下降
(二)行帮倾碾
(三)成习陋规
(四)运作体系脱节
三、民国景德镇瓷业的现代化尝试
(一)瓷业教育改革
(二)瓷业管理改革
第三章 民国景德镇瓷器绘画风格嬗变——浅绛彩和新粉彩时期
一、浅绛彩时期(1912-1927 年)
(一)浅绛彩瓷的产生
(二)浅绛彩瓷的兴盛
(三)浅绛彩瓷的衰落
二、新粉彩时期(1928-1949 年)
(一)新粉彩的产生
(二)新粉彩的发展
(三)新粉彩国礼瓷订制
(四)新粉彩瓷绘名家的涌现
(五)新粉彩瓷绘社团的兴起
第四章 形式之美:浅绛彩和新粉彩绘画艺术的创作手法
一、构图:疏与密的编排
(一)稳定型构图
(二)“曲线”构图
(三)“对角线”形构图
(四)满幅构图
二、造型:线与面的结合
(一)藤蔓交织:线的魅力
(二)一江两岸:面的交融
三、色彩:层次与质感的追求
(一)色彩灵动:浅绛彩用色艺术手法
(二)浓烟夺目:新粉彩用色艺术手法
四、工艺:形式的载体
(一)制胎技艺手法
(二)施釉技艺手法
(三)画红技艺手法
五、形式与审美
(一)复杂性
(二)传统性
第五章 传统与现代:浅绛彩和新粉彩瓷画题材中的旧与新
一、人物题材
(一)人物题材的传统性
(二)技法与形象的现代性
二、动物题材
(一)动物题材的保守性
(二)技法的写实性倾向
三、植物题材
(一)名家瓷绘的文人化倾向与局限
(二)精细化审美的延续
四、山水画题材
(一)山水题材的新风景
(二)传统山水中的透视改良
五、抗战瓷器
(一)战争期间的景德镇“抗战瓷”
(二)抗战胜利后生产的纪念性瓷器
第六章 立足本土,多元融合:民国景德镇瓷器装饰的自我更新动力
一、视觉艺术语言与瓷器装饰的结合
(一)文人绘画语言的更新
(二)版画图像的挪用
二、东方审美与西方技法的融合
(一)“线性透视”下的“意境”表达
(二)“写实手法”与“意象”的呈现
(三)弱化的“明暗关系”与“传神”的表达
三、传统瓷业与现代生产的整合
(一)景德镇传统制瓷业的结构惰性
(二)现代工业体系的有限尝试
(三)新型创作群体的崛起与景德镇制瓷业的转型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清至民国民窑粉彩瓷器动物纹饰赏析[J]. 高慧巧. 文物世界. 2018(02)
[2]基于陶瓷审美文化的转型来看民国瓷器装饰的变革[J]. 王瑀. 艺术评鉴. 2017(11)
[3]奇货可居的民国瓷器[J]. 于佳乐. 经济. 2016(28)
[4]传承与跨越:民国时期景德镇窑瓷器的造型艺术[J]. 杨俊艳. 收藏. 2016(19)
[5]从民国初期女性服饰的艺术风格演变看审美观念的转型[J]. 朱琰. 艺术百家. 2016(02)
[6]民国瓷器鉴赏与收藏小常识[J]. 阿德. 陶瓷研究. 2016(01)
[7]承继与变革:景德镇窑民国瓷器[J]. 李晔. 收藏. 2015(11)
[8]试论新粉彩的工艺性及艺术性[J]. 严国玮. 景德镇陶瓷. 2015(01)
[9]移民与景德镇瓷业神信仰研究——以御窑厂神灵崇拜演变为视角[J]. 李兴华. 陶瓷学报. 2014(02)
[10]浅谈我对瓷画走兽创作探求[J]. 江珊. 景德镇陶瓷. 2013(01)
博士论文
[1]近代景德镇瓷业与社会变迁研究(1903-1949)[D]. 李松杰.华中师范大学 2016
[2]明清景德镇瓷器装饰艺术产业化研究[D]. 秦树景.山东大学 2015
[3]民国景德镇制瓷业研究[D]. 吴秀梅.苏州大学 2009
[4]明清以来景德镇的瓷业与社会控制[D]. 刘朝晖.复旦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中国画流派对晚清民国浅绛彩瓷的影响[D]. 高相坤.景德镇陶瓷大学 2016
[2]民国景德镇瓷业公司的发展及影响[D]. 张琳.景德镇陶瓷学院 2014
[3]论近现代景德镇釉上人物题材瓷绘的艺术成就[D]. 马欢.景德镇陶瓷学院 2014
[4]民国青花纹饰的类型分析[D]. 王明慧.鲁东大学 2013
[5]景德镇仿古瓷的技术发展、现状和展望[D]. 曹炜丽.景德镇陶瓷学院 2013
[6]景德镇釉上人物画与南昌瓷板画的关系研究[D]. 吕萌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3
[7]民国初期时装人物瓷画的研究[D]. 谢双双.景德镇陶瓷学院 2012
[8]清至民国时期都昌帮与景德镇瓷业[D]. 冯青怡.南昌大学 2008
[9]民国时装女子瓷画的题材特征[D]. 王丽.景德镇陶瓷学院 2007
[10]杜重远与景德镇瓷业改革[D]. 胡小红.南昌大学 2005
本文编号:29039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2903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