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装饰艺术论文 >

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鄂西地区土家族吊脚楼为例

发布时间:2020-12-21 03:19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此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迎来新的契机。土家族吊脚楼作为土家族文化的主要物质载体,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土家族的传统思想,而且也是土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首先梳理了土家族吊脚楼的特征与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并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鄂西地区土家族吊脚楼的保存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结合结构-功能理论,试图揭示土家族吊脚楼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与解决方法。 

【文章来源】:小城镇建设. 2020年01期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鄂西地区土家族吊脚楼为例


彭家寨土家族吊脚楼

过程图,吊脚楼,过程,土家族


图1 彭家寨土家族吊脚楼除了室内布局外,土家族吊脚楼选址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不难看出风水文化对土家族人的影响。《周礼》有云:“前有照,后有靠,此风水之宝地”,土家族吊脚楼选址正是遵循“背山面水”的风水习俗,前有河流穿过,后有青山倚靠。土家族吊脚楼在建造过程中,利用风水文化作为选择居所的支撑,充分考虑地形地貌的影响,一般会遵循地势而建,随势赋形,外部造型错落有致、自由活泼。吊脚楼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当人在吊脚楼中活动的时候,天与地与人又会形成统一的整体,这也体现出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6]。土家族吊脚楼所呈现出的,在建筑内部布置、建筑选址等方面的造诣,对现代社会建筑建造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土家族,吊脚楼,鄂西,门窗


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口流动速度加快。据2018年发布的《中国农村发展报告》显示,在2013—2017年间,40岁以下在农村务工的农民数量正逐年减少(见图4)。通过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走访发现,只有3名年过40岁掌握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的工匠,40岁以下的工匠有6名,目前都已去城市打工。由于传统匠人的流失,土家族吊脚楼传统建造技艺甚至面临难以传接的境地,土家族吊脚楼优秀文化的传承也面临着极大的困境。如果没有有效的措施吸引人才回流,土家族吊脚楼文化将逐渐衰落甚至消失。作为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继承主体的年轻人,逐步由乡村去到城市生存,这不仅仅是劳动力外流,也是资源和文化的流失,乡村失去了这些人才,也就失去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希望。3.1.2 技艺传承现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矛盾、危机、聚变——论情势分析与文化研究[J]. 李开.  文化研究. 2018(04)
[2]旅游发展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 耿聪.  中国民族博览. 2019(04)
[3]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要求——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J]. 刘晓雪.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8(03)
[4]新时期法治乡村建设探索研究[J]. 蒋树鑫.  法制博览. 2015(20)
[5]铜仁土家族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探析[J]. 皮坤乾.  中外企业家. 2012(13)
[6]以彭家寨吊脚楼建筑群谈鄂西土家族传统民居的价值与保护[J]. 彭飞.  小城镇建设. 2011(02)
[7]凤凰古城与西南地区吊脚楼建筑特征比较研究[J]. 罗晓光.  包装学报. 2010(02)
[8]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荣辱观[J]. 余仕麟.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7(11)
[9]三峡地区农村房屋建筑特色探析——以宜昌西北部民居为例[J]. 何军师,陈鹏.  小城镇建设. 2007(11)
[10]土家吊脚楼与楚建筑——论楚建筑的源与流[J]. 张良皋.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0(01)

硕士论文
[1]云南省新型城镇化路径优化研究[D]. 陈红红.云南财经大学 2018
[2]鄂西传统民居装饰符号与设计应用研究[D]. 陈鲲.华中科技大学 2011
[3]“天人合一”的审美理念和生态哲学意蕴[D]. 王劲.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
[4]武陵地区的传统土家族家具研究创新[D]. 肖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本文编号:29290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29290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7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