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时期儒释道在玉文化中的碰撞与融合
发布时间:2017-04-09 21:07
本文关键词:汉唐时期儒释道在玉文化中的碰撞与融合,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对玉文化进行研究和发掘,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课题。本文以玉文化为主线,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玉器的功能、用途和主要风格,分析探讨汉唐时期玉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碰撞与融合过程。自汉代佛教传入我国,儒释道三家便在理论传播领域展开了竞争,玉文化是以器物为载体的艺术形式,必然受到三家思想的影响。通过分析汉唐时期玉器的风格及功能,得知道教在吸收道家思想以及战国时期神仙方术的基础上,于汉代起就在丧葬玉、祭祀玉等玉器中渗透了“贵生”、求仙思想,并通过强化玉器的宗教功能,通过辟邪类玉器和吉祥文化,在玉文化中搏得一席之地。佛教则通过自身宗教思想和般若美学,在玉器的装饰内容及功能等方面冲击了儒道两家原有的玉文化体系。中国玉器由最初的使用时起,就一直是在为统治阶级服务,由汉代至封建社会彻底瓦解之前,它的主动权一直掌握在以儒家封建礼制思想为治国之本的统治阶级手里,所以相对于绘画、诗歌等艺术形式,玉文化在体现儒释道思想的碰撞与融合时,具有滞后性。宋代至今,由于玉器文化逐渐世俗化,民间用玉大量的兴起,玉器文化中所体现的宗教色彩减弱,儒释道三家对于玉文化的影响转向了美学领域。以道家思想为源的发散思维,可以拓宽设计思维的灵感源泉;以儒道两家复归于朴的至简思想为源的简约主义风格设计,可以为流行繁缛设计的当今珠宝首饰带来新的设计思路;可借鉴儒释道美学对于“境界”的追求和表达方式,赋予珠宝首饰更多的情感、认知、思想。本文以上述几种设计思维方法为指导,以发散思维,造型以象为源,设计制作了《荷》、《塘》两件首饰,并利用复归于朴,大道至简的儒道两家美学思想为指导,设计了《答案》和《乱》两件简约风格首饰,以境生于象外,追求韵外之致的儒释道美学思想为指导,设计并制作了《爱的牵引》、《一念之间》、《听荷》、《成长》四件首饰。上述八件作品力求体现儒释道的审美内涵,旨在继承儒释道的美学思想,将其融入到珠宝首饰设计之中。
【关键词】:玉文化 汉唐 儒释道 审美 首饰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526.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0
- 第1章 汉之前儒释道的发展及玉文化形态10-18
- 1.1 汉代之前中国儒道思想的发展10-13
- 1.1.1 人类社会审美及思想的起源10-11
- 1.1.2 中国儒道思想应运而生11-13
- 1.2 汉代之前中国玉文化的发展13-15
- 1.2.1 中国玉文化范畴的定义13-14
- 1.2.2 汉代之前玉文化的发展14-15
- 1.3 玉走进儒道的思想体系15-16
- 1.4 小结16-18
- 第2章 汉代玉文化中儒释道的格局18-30
- 2.1 汉代儒释道与玉文化的总体发展18-20
- 2.1.1 汉代儒释道思想的整体发展18-19
- 2.1.2 汉代玉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19-20
- 2.2 汉代玉文化中儒家思想的体现20-23
- 2.2.1 君子佩玉20-22
- 2.2.2 礼仪用玉22-23
- 2.3 儒道思想共存的玉器23-26
- 2.3.1 丧葬玉23-25
- 2.3.2 祭祀用玉25-26
- 2.3.3 吉祥文字玉璧26
- 2.4 道教玉器26-29
- 2.4.1 辟邪类玉26-28
- 2.4.2 神仙故事题材28-29
- 2.5 小结29-30
- 第3章 魏晋至隋朝玉文化中的儒释道30-37
- 3.1 社会动荡期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发展30-31
- 3.1.1 盛世为儒,,乱世道佛30
- 3.1.2 三教合流的试探与准备30-31
- 3.2 玉文化过渡期的道与佛31-35
- 3.2.1 过渡期玉文化的概况31-32
- 3.2.2 避世求道32-34
- 3.2.3 乱世造佛34-35
- 3.3 小结35-37
- 第4章 唐代玉文化中儒释道的体现形式37-47
- 4.1 唐代儒释道与玉文化的总体发展37-40
- 4.1.1 统治阶级推动儒释道的融合37
- 4.1.2 一代女皇与佛教的改变37-39
- 4.1.3 儒释道三教思想合流39
- 4.1.4 唐代玉器工艺的总体风格39-40
- 4.2 唐代佛教题材玉器40-43
- 4.2.1 佛教人物元素40-41
- 4.2.2 植物纹样41-42
- 4.2.3 佛教器物42-43
- 4.3 体现儒家礼制的唐代玉器43-45
- 4.3.1 玉带和玉带挋43-44
- 4.3.2 玉组佩44-45
- 4.4 唐代玉文化中儒释道融合的体现45
- 4.4.1 道佛共存的玉如意45
- 4.4.2 儒道共存的观赏石45
- 4.5 小结45-47
- 第5章 儒释道融合后玉文化的发展47-53
- 5.1 中国式审美构建得以完成47-48
- 5.2 三教合流后玉文化的发展48-51
- 5.2.1 玉文化中道教吉祥文化的新形象48-49
- 5.2.2 融合儒释道思想的玉器形式49-50
- 5.2.3 现代玉器文化发展50-51
- 5.3 小结51-53
- 第6章 现代首饰设计中可借鉴的元素53-63
- 6.1 现代珠宝首饰创新性借鉴53-58
- 6.1.1 发散思维53-55
- 6.1.2 以和为法,材质兼收并蓄55-56
- 6.1.3 简约主义56
- 6.1.4 境生于象外56-58
- 6.2 个人首饰设计实例58-63
- 6.2.1 以“象”为源58-59
- 6.2.2 复归于朴59-60
- 6.2.3 韵外之致60-63
- 第7章 结论63-64
- 致谢64-65
- 参考文献65-68
- 附录6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承贵;老子美学与禅宗自然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李四龙;;略论“中国宗教”的两个思想基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3 杨淑琴;儒释道精神与中国人的宗教心理[J];北方论丛;2004年02期
4 何松;中国玉文化[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05年03期
5 梁军;;谈中国古代玉文化[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6年01期
6 杨奇峰;;儒家美学在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上的地位[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7 张玉璞;;宋前儒佛道三教关系述论[J];齐鲁学刊;2011年02期
8 张晓艳;文质彬彬 尽善尽美——儒家美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S1期
9 祁志祥;佛教“三界唯心”论与“美是心影”说[J];苏州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10 蒋述卓;试论佛教美学思想[J];云南社会科学;1990年02期
本文关键词:汉唐时期儒释道在玉文化中的碰撞与融合,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61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296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