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装饰艺术论文 >

清代女子肚兜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6 20:03
  中国历史悠久,有着其他国家和地区无法比拟的文化传承,在它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服饰文化。中国内衣从汉代的“汗衣”到唐代的“抹胸”,从宋代的“主腰”到清朝的“肚兜”,整个内衣的演绎发展融入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内衣文化绚丽多姿,是美丽、爱情和身体的期待,是社会风俗文化、制度的反应,是中华工艺艺术价值的体现。内衣的演绎在以“肚兜”形式出现时达到高潮,将内衣文化发挥的淋漓尽致。传统肚兜的最大功能是保护身体与防寒,同时具有遮羞和表达内向情感的功能,同时也被人们赐予了很多内涵文化。肚兜是中国传统服饰中的贴身内衣,其基本形状为菱形,上面的带子系在脖子上,两端的带子绑在腰腹部,肚兜的社会内涵丰富,是具有鲜明特色的传统标志。肚兜作为中国古代女性的代表之一,反映出了中国古代女性的智慧与情感表达。肚兜作为中国女性文化和民俗文化的象征,是中国服饰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肚兜的艺术工艺及文化内涵,是社会民俗文化、社会制度的反应,是中华工艺艺术价值的体现。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发生碰撞,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各种文化形式与艺术风格层出不穷,致使肚兜艺术与文化在... 

【文章来源】:深圳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清代女子肚兜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单纯几何形式(来源笔者整理)

来源,形式,形制,几何形式


兜在制式规则主要采用平裁的方法,宽窄不一,长短穿插,又有动静对比化,呈现出不同的形制,于方寸之中彰显其神韵[19]。从记载中可以看出,构分为简单的几何形式,如正方形、长方形、菱形和梯形等等几大类别(如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或不同的平面几何形态相互连接,形成不同的平面分何形式来丰富款式内容(如图 2-2)。此外,古人崇尚自然,对于肚兜形制的界的事物作为灵感来源,模仿自然界事物形成异形形制(如图 2-3)。图 2-1 单纯几何形式(来源笔者整理)

内衣,中华,形制


图 2-3 利用各种仿生形态的内衣(来源于潘建华《中华内衣辨析》))单纯的几何形式纯的几何形制最为常见,主要有以下几种形态。方形肚兜常用于孩童,为前后两片式,一般大小为 25cm 的方形布,在结用前领圆弧与后领一字型结构的制作方式,是古人“天圆地方”的理念寄的形制采用系扣的方式,一般为竖盘式盘口。方形肚兜一般为孩童和成年男女所用,成人为 50cm 长,30cm 宽,领式与方式保持一致,在腰部采用左右两侧系扣的方式。形形制的肚兜是清代最为常见的形式,这样的形制适用于男女各个年龄段肚兜只有前片,大小在 45cm 左右,其中在腰线的部分常以平直的形态来用左右两侧系带的穿着方式,并且系带有单双之分。古人造物会寄托自己处的“平直”为矩,“圆弧”为“规”,是“圆以应天”、“方以应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喜上眉梢》诗意情怀[J]. 张菊芳.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7(04)
[2]肚兜对传统习俗的留存与传递探讨[J]. 李宁,许平山.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6)
[3]中西方内衣文化综论[J]. 潘健华.  戏剧艺术. 2012(01)
[4]浅析中国内衣材料的时代特征[J]. 何琪,施建平.  广西轻工业. 2011(03)
[5]论内衣文化变迁与社会经济意识形态[J]. 靳雯,周莉英.  美与时代(上半月). 2009(09)
[6]从礼法角度谈春秋战国时期妇女的家庭地位[J]. 王倩影.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7]“我们无处安放的心”——论温亚军《桃花落》中女性的精神困境[J]. 吴赛芳.  大众文艺(理论). 2008(07)
[8]浅谈现代内衣设计中“中国古代内衣元素”的新运用[J]. 钟静.  美术界. 2008(06)
[9]论康德的幸福观[J]. 吴智慧.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1)
[10]我国传统文化与服装设计创新的整合[J]. 黄晓娣.  内江科技. 2007(08)

硕士论文
[1]服装设计中材料的创新应用研究[D]. 翁小川.东华大学 2014
[2]中国民间女子肚兜纹样的情感寓意融入当代女性内衣的应用研究[D]. 陈亚楠.中原工学院 2013
[3]服装面料的再造创新与设计的结合[D]. 张德智.长春工业大学 2012
[4]当代肚兜服饰的演变研究[D]. 周丹.湖南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29814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29814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5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