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装饰艺术论文 >

山西北朝菩萨造像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22 03:12
  菩萨造像是佛教美术中重要的题材。本文将研究空间界定为山西,时间界定在北朝时期,以山西北朝菩萨造像为研究对象。山西地域之间的菩萨造像题材与风格有所差异,原因与政治中心及佛教中心的变迁有关。晋北地区以交脚弥勒为主,晋中及晋东南地区多是观音,晋南多倚坐弥勒菩萨,单体半跏思惟较少。菩萨造像包括弥勒、观音、大势至、文殊、半跏思惟题材,菩萨造像元素包括头冠、服饰佩饰、背光、手势及底座等。本文主要采用类型学的方法,将图像与文献结合,以菩萨造像元素的分析作为本文的重点,分类并探讨产生源流,分别推测出其演变的路线,认为山西北朝菩萨造像受多方面影响,且菩萨的服饰与佩饰受印度笈多与南朝影响较多。 

【文章来源】:南京艺术学院江苏省

【文章页数】:11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山西北朝菩萨造像研究


-1云冈17窟交脚弥勒菩萨主尊摄于云冈石窟

菩萨,云冈,石窟


应是佛教广泛流传下,民间民众自行组织开凿。(一)石窟造像云冈石窟第 17 窟以交脚弥勒菩萨(图 2-1-1)作为主像,高 15.5 米,风化破损严重,头戴宝冠,面型长圆;胸佩对蛇及短璎珞,臂着钏,饰联珠纹;左肩斜披络腋,束腰收腹,下着羊肠长裙,狮子座,具有浓郁的异域风情。两臂残缺,左肘下雕一束帛形支撑立柱。同 17 窟南壁第 2 层东侧佛龛右侧立胁侍菩萨(图 2-1-2),亦是山西北魏菩萨造像的精品。菩萨面相圆润,头戴三面圆盘形宝冠,中间圆盘上饰仰月装饰,圆盘由一圈联珠纹中间一化佛组成,圆盘间刻有飞天形象,宝缯弯曲上扬,头后有三角形冠披①,前额作二分式发饰。袒上身,天衣绕双臂垂至脚边,斜披络腋,下着羊肠大裙,阴刻衣纹,细腻匀称,轻薄贴体,映衬出身体曲线的起伏变化;饰项圈、臂钏、腕钏,胸饰对蛇形饰物及短璎珞,左手持莲蕾举于胸前,右手下垂握衣襟;菩萨头后有桃形头光。

菩萨,博物院,立像,山西


1981 年在大同云冈附近北魏方山思远寺遗址中,发掘出 3 件北魏菩萨头像,与西域菩萨造像相似。一件菩萨头部较为完整,头戴宝冠,宝冠上部装饰残缺,下部饰一圈联珠纹,中间为桃形装饰物,面部丰腆,长眉细目,眼角悠长,耳垂上戴莲瓣形耳饰。颈部有一方形插孔。其余两件仅存头部右半侧或左半侧,发型中分,头顶右侧存一发髻,髻后倾,根部用带扎束后飘,顶部为两道连珠纹装饰。眉脊微微隆起,眼角长。耳部轮廓清晰完整,耳垂上戴莲瓣形耳饰。第二节 晋中地区菩萨造像晋中地即太原盆地和太行山中南段山麓,包括今太原、晋中等地。山西中部以太原为中心,东魏时期并州治所晋阳作为陪都,统治者常往返并邺两地,沿途开凿的多个小型石窟寺,太原天龙山石窟、榆社圆子山石窟、晋中子洪镇石窟、左权石佛寺石窟等北朝石窟寺。石窟寺遗存多尊菩萨造像,尊格主要为一佛二菩萨的胁侍菩萨,或是维摩、文殊菩萨,此地北魏晚期至东魏石刻佛像造型多吸收邺城的造像因素,也部分继承了旧都平城造像特征。此外如寿阳、昔阳县、榆社图 2-1-7 彩绘菩萨立像 北齐 摄于山西博物院图 2-1-8 交脚弥勒菩萨像 北魏 摄于山西博物院


本文编号:30453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30453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b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