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饰复杂化视域下的二里头、二里岗文化青铜容器铸造技术
发布时间:2021-07-18 18:07
青铜器在中国早期青铜时代反映出了当时的政治制度、生产生活和社会文化,从二里头文化早期青铜文化在中原地区兴起伊始,到殷墟文化时期青铜文明达到巅峰,青铜器所展现出的每一阶段的装饰艺术风格便是其中时代内涵最好的体现。二里头、二里岗文化时期是青铜艺术发展的关键过渡时期,是青铜器最终能够在商代晚期完成质的飞跃的量变过程,体现着生产力与社会发展的不断相适应。因此,对此时期青铜器装饰艺术,尤其是其纹饰演变的研究,有助于了解青铜铸造技术的进步因素,从而对探究中国早期青铜文明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二里头遗址和郑州商城是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最有代表性的两个遗址,而青铜容器在青铜器中也有着重要地位,因此本文将研究对象局限于两大都邑中的青铜容器上的纹饰,在整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时间为标尺,纹饰为分类依据,对不同器形的青铜器作了系统的梳理。而对于纹饰在铜器上不同的表现手法,也归纳了其组织方式和与器物造型之间的关联。通过对纹饰的梳理,可以看出从二里头到二里岗文化时期,青铜器所饰纹样呈现出由几何纹到动物纹再到动物纹为主、几何纹辅助、元素混杂的趋势,而在器表上的空间分布也从大片的留白逐渐演变为饰纹面积远多于素...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二里头文化三期铜爵
二里头文化四期铜爵、鼎、盉、斝、鬲
-19-(二)铸造工艺1.铸造工艺(1)爵二里头文化铜爵皆为块范法浑铸,但对于器身铸型的分型方式历来争议很大,主要分为两种,一种认为铜爵上下分段造型,腹部采用2块外范,足部使用3块外范,最后接范合铸①。另一种则认为,以铜爵流—尾为中轴设2侧范,上及口沿,下过三足,上下与腹芯和底范配合而成②。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对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一件青铜爵(1984YLⅥM11:1)进行X光片拍摄后③,可以看到流部清晰的对分范线(图2-5),证明此时期的铜爵上半部的确是对分的范型。但是在与底平面相接处的爵腹壁上却见到了合范留下的痕迹,证明其外范为上下分段制作,但足部的分范情况却未可知④。在对二里头遗址出土的6件铜爵作出同样的考察后,却发现它们的分型方式为第二种,即以铜爵流—尾为中轴,两侧各设范,上及口沿,下过三足⑤。这证明争议中的两种铸型在二里头文化铜爵中皆有出现,但以第二种为主。玫茵堂收藏的两件二里头文化时期铜爵上则留有两种分型方式的直接证据,且两件铜器分属于二里头文化三期和四期,因此铸型的差异可能与时代的早晚有关⑥。图2-5二里头遗址出土铜爵(M11:1)X光片(许宏,袁靖编《二里头考古六十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10月第1版)这一期铜爵中最主要的装饰方式为鋬部设镂孔,对于铜爵鋬的铸造方式,学术界说法不一。二里头文化铜爵鋬(图2-6)有如下特征:鋬部中间内凹,两侧有披缝;鋬面有“H”型或“目”型镂孔,内侧略大;鋬上与鋬下腹部均不见范痕。因此可以首先排除鋬部的铸造是下活块芯,或是两侧范自带泥芯成形这两种会在鋬下腹壁造成铸缝的方式⑦。而铜爵外范嵌入活块芯,用泥芯撑将鋬芯定位,再利用泥浆将活块芯与外范粘合的方式与二里头文化铜①李京华:《<偃师二里头>有关铸铜技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郑州博物馆藏几件夏商青铜器[J]. 郭春媛. 文物. 2020(01)
[2]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至二里岗文化过渡期的青铜器生产[J]. 宫本一夫. 南方文物. 2019(02)
[3]夏商都邑铸铜作坊空间规划分析[J]. 常怀颖. 中原文物. 2018(05)
[4]试论殷墟青铜器的分铸技术[J]. 刘煜. 中原文物. 2018(05)
[5]盖钮铸铆式分铸的商代青铜器研究[J]. 苏荣誉,董韦. 中原文物. 2018(01)
[6]二里头文化嵌绿松石牌饰的来源[J]. 陈国梁. 三代考古. 2017(00)
[7]二里头文化至西周文化时期青铜爵铸型分范技术的演进[J]. 楚小龙. 华夏考古. 2017(01)
[8]二里头文化至殷墟文化时期青铜器鋬的铸造技术及其发展[J]. 张昌平. 文物. 2016(09)
[9]殷墟陶模、陶范、泥芯的制作工艺研究[J]. 岳占伟,刘煜,岳洪彬,荆志淳. 南方文物. 2016(02)
[10]二里头遗址铸铜遗存再探讨[J]. 陈国梁. 中原文物. 2016(03)
本文编号:3290092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二里头文化三期铜爵
二里头文化四期铜爵、鼎、盉、斝、鬲
-19-(二)铸造工艺1.铸造工艺(1)爵二里头文化铜爵皆为块范法浑铸,但对于器身铸型的分型方式历来争议很大,主要分为两种,一种认为铜爵上下分段造型,腹部采用2块外范,足部使用3块外范,最后接范合铸①。另一种则认为,以铜爵流—尾为中轴设2侧范,上及口沿,下过三足,上下与腹芯和底范配合而成②。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对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一件青铜爵(1984YLⅥM11:1)进行X光片拍摄后③,可以看到流部清晰的对分范线(图2-5),证明此时期的铜爵上半部的确是对分的范型。但是在与底平面相接处的爵腹壁上却见到了合范留下的痕迹,证明其外范为上下分段制作,但足部的分范情况却未可知④。在对二里头遗址出土的6件铜爵作出同样的考察后,却发现它们的分型方式为第二种,即以铜爵流—尾为中轴,两侧各设范,上及口沿,下过三足⑤。这证明争议中的两种铸型在二里头文化铜爵中皆有出现,但以第二种为主。玫茵堂收藏的两件二里头文化时期铜爵上则留有两种分型方式的直接证据,且两件铜器分属于二里头文化三期和四期,因此铸型的差异可能与时代的早晚有关⑥。图2-5二里头遗址出土铜爵(M11:1)X光片(许宏,袁靖编《二里头考古六十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10月第1版)这一期铜爵中最主要的装饰方式为鋬部设镂孔,对于铜爵鋬的铸造方式,学术界说法不一。二里头文化铜爵鋬(图2-6)有如下特征:鋬部中间内凹,两侧有披缝;鋬面有“H”型或“目”型镂孔,内侧略大;鋬上与鋬下腹部均不见范痕。因此可以首先排除鋬部的铸造是下活块芯,或是两侧范自带泥芯成形这两种会在鋬下腹壁造成铸缝的方式⑦。而铜爵外范嵌入活块芯,用泥芯撑将鋬芯定位,再利用泥浆将活块芯与外范粘合的方式与二里头文化铜①李京华:《<偃师二里头>有关铸铜技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郑州博物馆藏几件夏商青铜器[J]. 郭春媛. 文物. 2020(01)
[2]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至二里岗文化过渡期的青铜器生产[J]. 宫本一夫. 南方文物. 2019(02)
[3]夏商都邑铸铜作坊空间规划分析[J]. 常怀颖. 中原文物. 2018(05)
[4]试论殷墟青铜器的分铸技术[J]. 刘煜. 中原文物. 2018(05)
[5]盖钮铸铆式分铸的商代青铜器研究[J]. 苏荣誉,董韦. 中原文物. 2018(01)
[6]二里头文化嵌绿松石牌饰的来源[J]. 陈国梁. 三代考古. 2017(00)
[7]二里头文化至西周文化时期青铜爵铸型分范技术的演进[J]. 楚小龙. 华夏考古. 2017(01)
[8]二里头文化至殷墟文化时期青铜器鋬的铸造技术及其发展[J]. 张昌平. 文物. 2016(09)
[9]殷墟陶模、陶范、泥芯的制作工艺研究[J]. 岳占伟,刘煜,岳洪彬,荆志淳. 南方文物. 2016(02)
[10]二里头遗址铸铜遗存再探讨[J]. 陈国梁. 中原文物. 2016(03)
本文编号:32900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3290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