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视角下的道教建筑研究——重庆老君洞致虚阁设计
发布时间:2022-01-16 12:45
重庆老君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道教宫观,拥有"道教川东第一丛林"的美誉。原三清殿旁综合服务建筑存在布局不合理、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影响文物消防安全等问题。该文从老君洞地域文化环境特征出发,以综合配套建筑致虚阁设计为例,对其设计理念及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建筑设计策略进行探索,以期为今后的道教建筑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文章来源】:重庆建筑. 2020,19(01)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老君洞全景图
老君洞整体建筑空间虽保存良好,但作为配套服务的斋堂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斋堂布局不合理,导致三清殿前广场狭小不利于人群集散;二是斋堂的形态体量、材质色彩等与文物建筑三清殿极不协调,且存有消防隐患(图2);三是斋堂缺乏接待、文物展示、讲经住宿等功能,难以满足老君洞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在《重庆市重点寺观教堂保护修缮规划》中,对老君洞采用了“修缮”、“改造”、“重构”、“整合”的保护策略。“修缮”即拆除现有斋堂,原址向北移动后重新修建斋堂,打开三清殿前区广场。因此新斋堂的建设对完善宗教场所格局形制、优化功能布局、提升城市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斋堂名曰致虚阁,取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中“致虚”之意,以“阁”命名契合了道教建筑与自然亲近的愿望。
致虚阁与三清殿所在区域的地形等高线主要沿南北方向发展,东西向地形高差较大,空间相对狭窄,可用于建造室外公共空间的场所极为有限,因此致虚阁借鉴了山地建筑沿地形等高线进行横向拓展的布局手法;同时,为了顺应自然山势,对致虚阁进行了一定的轴线转折,形成具有山地特色的横向三清殿广场空间(图3)。既充分尊重了自然山体环境,又与三清殿沿横向发展的空间形态相得宜彰。3.1.3 以山地台院为核心的空间塑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阙里宾舍的设计介绍[J]. 戴念慈. 建筑学报. 1986(01)
博士论文
[1]天人合一:从哲学到建筑[D]. 白晨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硕士论文
[1]梁平双桂堂破山纪念堂与僧侣宅院建筑设计研究[D]. 陈林.重庆大学 2013
[2]重庆传统山地建筑的艺术形态研究[D]. 许莹莹.重庆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592684
【文章来源】:重庆建筑. 2020,19(01)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老君洞全景图
老君洞整体建筑空间虽保存良好,但作为配套服务的斋堂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斋堂布局不合理,导致三清殿前广场狭小不利于人群集散;二是斋堂的形态体量、材质色彩等与文物建筑三清殿极不协调,且存有消防隐患(图2);三是斋堂缺乏接待、文物展示、讲经住宿等功能,难以满足老君洞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在《重庆市重点寺观教堂保护修缮规划》中,对老君洞采用了“修缮”、“改造”、“重构”、“整合”的保护策略。“修缮”即拆除现有斋堂,原址向北移动后重新修建斋堂,打开三清殿前区广场。因此新斋堂的建设对完善宗教场所格局形制、优化功能布局、提升城市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斋堂名曰致虚阁,取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中“致虚”之意,以“阁”命名契合了道教建筑与自然亲近的愿望。
致虚阁与三清殿所在区域的地形等高线主要沿南北方向发展,东西向地形高差较大,空间相对狭窄,可用于建造室外公共空间的场所极为有限,因此致虚阁借鉴了山地建筑沿地形等高线进行横向拓展的布局手法;同时,为了顺应自然山势,对致虚阁进行了一定的轴线转折,形成具有山地特色的横向三清殿广场空间(图3)。既充分尊重了自然山体环境,又与三清殿沿横向发展的空间形态相得宜彰。3.1.3 以山地台院为核心的空间塑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阙里宾舍的设计介绍[J]. 戴念慈. 建筑学报. 1986(01)
博士论文
[1]天人合一:从哲学到建筑[D]. 白晨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硕士论文
[1]梁平双桂堂破山纪念堂与僧侣宅院建筑设计研究[D]. 陈林.重庆大学 2013
[2]重庆传统山地建筑的艺术形态研究[D]. 许莹莹.重庆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5926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3592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