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视域下龙脊平安壮寨传统聚落及民居形态研究
本文关键词:生态美学视域下龙脊平安壮寨传统聚落及民居形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龙脊平安壮寨地处广西省的东北面,位于桂林市龙胜县和平乡。龙脊地区气候潮湿多雨、丛山峻岭、植物丰茂。平安古壮寨的居民都为壮族血统,人们在此生息繁衍数百年,经历了与自然因素抗争、与社会因素抗争的种种阶段,在这一系列的生存活动中历经几百年的沉淀,壮族人民形成了自己民族特有的文化习俗,这些习俗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行为习惯上,还将直接真实的反映在古民居建筑的形态、结构及装饰上。古聚落民居依山而建,顺势布局,聚落灵活自由的平面布局、附着着多种功能空间的干栏民居结构、整齐划一的建筑风格,都体现了聚落及古民居对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的高度适应。聚落外部环境与自然生态景观紧密相连,内部空间布局自由灵活。独特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共同孕育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古聚落民居。龙脊平安古壮寨的聚落布局及民居建筑形式是一种合自然、合规律的建造方式,古聚落所体现出的淳朴气质与壮族人们的气质完全吻合,这种合规律的、和谐的生态美与当地人们的审美趋于一致,产生共鸣。换句话说,龙脊平安古壮寨的传统聚落与古民居形态是生态美学中的典范。论文主要分析了该地区古聚落的平面布局、空间结构和民居建筑的形态、结构、装饰,内部功能空间划分,民居与生态景观的共生关系等几个方面问题,并将保护乡土建筑作为论文中重要的一部分。笔者通过对以平安壮寨为例的广西龙脊地区民居建筑的实地调研,对该地区的民居建筑文化加以分析,进而阐明自己对于壮族民居的理解和对民居建筑保护提出的一些建议,并且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乡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关键词】:生态美学 聚落 民居 干栏 壮族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982.29;TU241.5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9
- 第一章 绪论9-14
-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9-10
- (一)研究的背景9
- (二)研究的意义9-10
- 二、研究的空间范围及对象10-11
- 三、相关研究现状11-12
- (一)国外传统聚落及民居建筑研究现状11
- (二)国内传统聚落及民居建筑研究现状11-12
-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12
- (一)研究内容12
- (二)研究方法12
- 小结12-14
- 第二章 平安壮寨传统聚落与民居生态美学观释义14-20
- 一、生态美学的概念及意义14-16
- 二、平安壮寨建筑审美观的形成16-18
- 三、平安壮寨传统聚落及民居生态美学的构成18-19
- 小结19
- 注释19-20
- 第三章 平安壮寨聚落与民居对生态系统的适应性20-27
- 一、对自然系统的适应性研究20-24
- (一)对气候条件的适应20-21
- (二)对地形地貌的适应21-22
- (三)对当地材料的适应22-24
- 二、对社会生态系统的适应24-26
- (一)对经济条件的适应24
- (二)对地域文化的适应24-26
- 小结26
- 注释26-27
- 第四章 平安壮寨传统聚落与民居形态特性研究27-42
- 一、龙脊平安壮寨传统聚落形态及特征27-30
- (一)村寨选址27-28
- (二)村寨总体布局28-29
- (三)空间布局特征29-30
- 二、龙脊平安壮寨民居形态及特征30-40
- (一)壮族民居建筑类型的演变与发展30-33
- (二)壮族民居建筑结构及空间特征33-35
- (三)民居建筑的装饰艺术35-37
- (四)街道及重要节点空间37-39
- (五)龙脊平安壮寨传统聚落的生态景观39-40
- 小结40-41
- 注释41-42
- 第五章 龙脊平安壮寨建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42-47
- 一、平安壮寨传统聚落与民居现状分析42
- 二、平安壮寨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价值42-43
- 三、保护发展的原则与策略43-46
- (一)保护原则44
- (二)保护策略44-46
- 小结46
- 注释46-47
- 结论47-49
- 参考文献49-5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52-53
- 致谢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亮;巴渝古镇民居文化的传承[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4年08期
2 鹤坪;老西安民居[J];北京规划建设;2005年06期
3 李宁;;浅析西北民居及民居文化[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传统民居与旅游开发——通海论坛[J];新建筑;2006年04期
5 李伟;;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民居文化研究[J];美术大观;2008年09期
6 赵庆海;刘艳丽;;传统民居的价值与保护原则[J];中华民居;2010年10期
7 黄佩华;;彝风异俗·择山而居·连载五 和谐民居[J];南方国土资源;2011年07期
8 潘冬梅;孟祥彬;徐景贤;;传统民居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保护与应用[J];北方园艺;2011年13期
9 陶瑞峰;姚野;;传统民居文化对现代民居设计的影响[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2年11期
10 张得水;杨东昱;程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河南古民居的保护——基于对豫西北民居的调查[J];文物建筑;2013年0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良文;;试论传统民居的经济层次及其价值差异——对传统民居继承问题的探讨之三[A];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第七辑)——中国民居第七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2 蒋维锬;;凸现莆仙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曲薇;曹慧玲;陈伯超;;浅谈河北民居的院落[A];地域建筑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黄家瑾;黄诗迪;黄菲菲;;试论传统民居的价值与传承[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李天骄;王亮;;从东北地区汉族民居与满族民居的共性看建筑文化的生命特征[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赵万民;;论三峡民居的文化品质[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皮喜荣;郝少波;;民居建筑文化研究中的主体感知和主体价值——以鄂西北传统民居风貌为例[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李经明;;民族民居火灾危险性分析及预防对策研究[A];2012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9 李彩标;;浅谈诸葛村民居的保护与利用[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10 佟裕哲;;民居文化与创新[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娉 见习记者 汪蕾;进一步加强古民居保护工作[N];咸宁日报;2005年
2 骆展胜;我区民居文化保护试点项目获得成功[N];广西日报;2007年
3 周兵 李向东 周红;传承特色民居文化 创建西部魅力村镇[N];中国民族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邵长春 通讯员 胡杰卫;如何让传统民居变成旅游财富?[N];海南日报;2014年
5 记者 陈斌;让传统民居文化绽放异彩[N];重庆日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李艳;“围城”中的古民居[N];中国文物报;2006年
7 记者 吕宝林 李天伦;胡氏民居对外开放[N];甘肃日报;2006年
8 韦月红;广西民居文化保护试点获成功[N];中国建设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蔡传斌 通讯员 张尚锋;转瞬即逝的老民居亟待保护[N];玉溪日报;2013年
10 赵颐柳;台湾的传统民居[N];中国民族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斌;传统民居生态经验及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2 刘治龙;东北民居空间演绎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董黎;鄂南传统民居的建筑空间解析与居住文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4 顾蓓蓓;清代苏州地区传统民居“门”与“窗”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5 赵西平;西部传统夯土民居建筑抗震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6 赵群;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经验及其模式语言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7 江净帆;空间中的社会教化[D];西南大学;2010年
8 宾慧中;中国白族传统合院民居营建技艺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9 谭良斌;西部乡村生土民居再生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10 周伟;建筑空间解析及传统民居的再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静芳;江西徽式民居雕饰艺术特点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2 段傅瀚;衡南古民居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3 崔曼丽;从住居学角度研究无锡传统民居[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4 孙乐;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传统民居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2年
5 闫冬佳;晋中传统民居在现代生活模式下的更新探索[D];山西大学;2013年
6 苏月;潜在建构机制与控制法则[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7 刘丽;大理白族民居彩绘的审美文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8 赵兰若;安多藏区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9 陆磊磊;传统夯土民居建造技术调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10 刘伶俐;昭通传统民居空间形态与建造技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生态美学视域下龙脊平安壮寨传统聚落及民居形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47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374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