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北京地铁公共空间艺术形态研究
本文关键词:当代北京地铁公共空间艺术形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日益加快,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得到快速发展。地铁公共空间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衍生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行为活动的重要公共场所,并形成了独有的城市空间文化。地铁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形态成为展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内涵是丰富而复杂的,充分反映了城市文化的价值取向。在中国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北京地铁公共空间艺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也要看到,传统的公共艺术理念依然桎梏着地铁公共空间艺术形态的创新,指标化的艺术装饰所造成的地铁公共空间艺术形式的单一,艺术语言表现形式的局限,无法更加有效的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与公共精神生活,更无法凸显具出地域文化的空间特征。因此,本文以北京地铁为切入点,基于公共空间艺术形态所植根的当代艺术语境的探析,论述公共空间艺术的转型:文化差异性与物化形态的创作方式、公共空间的特质与呈现方式、文化形态的归宿。旨在探索具有中国地域特色并具有时代精神的地铁公共空间艺术的发展道路。通过对北京地铁公共空间艺术形态的发展脉络研究,结合国内外的大量案例,进行分类探讨,总结出国外的成功经验与北京的现状问题;并进一步分析北京地铁公共空间艺术形态的缘起关系,分别从时代政策、城市文化、艺术美学、空间价值、商业经济五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综合以上研究并结合相关理论,最后对北京地铁公共空间艺术形态的后续发展提出相应的发展原则、发展路径及发展要点。
【关键词】:北京 地铁 公共空间 艺术形态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0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绪论8-14
- 1.1 选题缘由8
- 1.2 研究背景8-10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0
- 1.3.1 研究目的10
- 1.3.2 研究意义10
- 1.4 研究方法10-11
- 1.5 研究现状11-12
- 1.5.1 国外研究现状11
- 1.5.2 国内研究现状11-12
- 1.6 研究的内容和框架12-14
- 1.6.1 研究内容12-13
- 1.6.2 研究框架13-14
- 第2章 地铁公共空间艺术形态的基础研究14-17
- 2.1 地铁公共空间概述14-15
- 2.1.1 地铁公共空间的概念14
- 2.1.2 地铁公共空间的构成14-15
- 2.1.3 地铁公共空间的属性15
- 2.2 地铁公共空间艺术形态概述15-16
- 2.2.1 艺术形态的概念界定15
- 2.2.2 地铁公共空间艺术形态界定15-16
- 2.2.3 地铁公共空间艺术形态的研究范围16
- 2.3 本章小结16-17
- 第3章 北京地铁公共空间艺术形态的调研分析17-40
- 3.1 北京地铁公共空间艺术形态的发展历程17-18
- 3.1.1 功能装饰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17
- 3.1.2 艺术初始阶段(2000年至2010年)17-18
- 3.1.3 全面发展阶段(2011年至今)18
- 3.2 北京与国外地铁公共空间艺术形态的调研分析18-36
- 3.2.1 建筑艺术18-22
- 3.2.2 表皮艺术22-25
- 3.2.3 公共艺术25-29
- 3.2.4 功能设施艺术29-31
- 3.2.5 标志符号艺术31-33
- 3.2.6 图形影像艺术33-34
- 3.2.7 临时展示艺术34-36
- 3.3 国外地铁公共空间艺术形态的发展方向36-37
- 3.3.1 重视空间环境的整体性36
- 3.3.2 强调结构形式的真实性36
- 3.3.3 丰富艺术形式的多样性36-37
- 3.3.4 激活功能设施的艺术性37
- 3.4 北京地铁公共空间艺术形态的问题总结37-39
- 3.4.1 空间构成的模式化37-38
- 3.4.2 表皮艺术的概念性38
- 3.4.3 情感交流的限制性38-39
- 3.4.4 审美空间的商业化39
- 3.4.5 功能设施的单一性39
- 3.5 本章小结39-40
- 第4章 当代北京地铁公共空间艺术形态的缘起分析40-48
- 4.1.时代政策的影响40-42
- 4.1.1.遗存的经验影响40-41
- 4.1.2 现有的规划设计41-42
- 4.2 城市文化的渗透42-43
- 4.2.1 城市文化的展示42-43
- 4.2.2 城市文化的创新43
- 4.3 艺术美学的动因43-44
- 4.3.1 艺术创作风格的转变43-44
- 4.3.2 大众审美趣味的发展44
- 4.4 空间价值的表达44-46
- 4.4.1 精神空间的构建45
- 4.4.2 公共空间的人文关怀45-46
- 4.5 商业经济的驱动46-47
- 4.5.1 城市竞争力的提升46
- 4.5.2 商业艺术的提升46-47
- 4.6 本章小结47-48
- 第5章 当代北京地铁公共空间艺术形态的发展构想48-59
- 5.1 北京地铁公共空间艺术形态的发展原则48-51
- 5.1.1 整体性原则48-49
- 5.1.2 多元化原则49
- 5.1.3 个性化原则49-50
- 5.1.4 创新性原则50-51
- 5.1.5 互动性原则51
- 5.2 北京地铁公共空间艺术形态的发展路径51-53
- 5.2.1 指引方向52
- 5.2.2 沟通交流52
- 5.2.3 嵌入系统52-53
- 5.2.4 多元整合53
- 5.2.5 共融共生53
- 5.3 北京地铁公共空间艺术形态的发展要点53-58
- 5.3.1 关注审美需求53-54
- 5.3.2 关注空间形态特征54-55
- 5.3.3 融入地域文化55-56
- 5.3.4 强化细节设计56-58
- 5.4 本章小结58-59
- 第6章 结语59-60
- 6.1 研究结果59
- 6.2 思考与展望59-60
- 附录60-63
- 参考文献63-6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6-67
- 致谢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翔;;关注公众体验——北京地铁公共艺术体系的优化发展之路[J];雕塑;2012年01期
2 吴晓;施梁;;斯德哥尔摩的“地下艺术长廊”浅析——以地铁站点的艺术陈设设计为例[J];华中建筑;2007年07期
3 董玉香;俄罗斯地铁站地下空间人性化设计[J];建筑学报;2004年11期
4 崔冬晖;;北京地铁奥运支线、机场线的公共艺术[J];美术观察;2008年11期
5 曹宗豪;;北京轨道交通车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世界建筑;2008年08期
6 叶宁;;北京地铁奥运支线空间设计[J];世界建筑;2008年08期
7 陈宇;;艺术之旅 斯德哥尔摩地铁站巡航[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7年05期
8 陈岩;;伦敦地铁站的公共环境设计[J];艺术.生活;2007年06期
9 吕锐;邹文;;公共艺术该如何走进北京地铁站[J];艺术.生活;2009年01期
10 章莉莉;;地铁公共艺术的时空观[J];装饰;2011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何小青;公共艺术发展路径的向度分析[D];上海大学;2011年
2 章莉莉;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管理研究[D];上海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璐;北京地铁站内公共艺术的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刘丽娟;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中的应用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2年
3 章萍芳;地域文化特色的地铁车站空间艺术设计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4 祖梦倩;当代地铁站建筑空间形态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5 彭地;地铁车站内部公共空间的场所营造[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6 赵旭;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研究与思考[D];天津科技大学;2010年
7 何晓雯;北京地铁建筑的发展特色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年
8 李毅;北京地铁重点车站地下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年
9 靳颖;地铁空间公共艺术设计方法的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
10 郭立明;地铁公共空间室内设计[D];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
本文关键词:当代北京地铁公共空间艺术形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34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383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