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审美研究
本文关键词:手机审美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将手机审美纳入到文艺美学研究中,最困难的莫过于建构起除工具性之外的艺术性和审美性的理论框架,因为人们通常认为具有消费属性和娱乐属性的物体是没有审美属性的。显然这种观点轻视了新的媒介对文学艺术的渗透力、建构力。研究手机的审美维度,主要是因为手机媒介通过改变文学艺术的外在表现方式、承载形式和人机关系、情感体验方式而极大影响和重构了今天的文学艺术。强调文学艺术和审美实践,最不能忽略的就是它们与日常生活(特别是日常情感生活)的关联。当手机已经成为今天人们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重构了日常生活时,手机和文艺、审美的关系就变得空前密切。本论文从审美分析视角切入手机研究,意在拓展手机媒介研究和移动网络研究的新视野,论文对作为使用工具的手机、作为美学对象的手机、手机的媒介新特性与审美的多维呈现、手机与美学新范式的孕育依次作了论述。论文第一、二章对作为使用工具的手机、作为美学对象的手机进行了审视和论析。重点分析了手机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作为工具使用时所具备和形成的美学气质。手机屏幕上的数字化文字符号,为人们的感知搭建起新平台并形成了丰富的意指系统,音频类、影像类、文字类的感知模块营造着虚拟却生动无比的审美情境,多种增值服务的使用和多种媒介资源的融合使手机可以整合科学与人文的多种维度,手机上的文艺、审美风景使人们可以在移动中全天候实时动态交互地进行文艺接受、审美感知。手机使网络传播迈进了移动互联时代,信息传播呈现出了新气象、新特点,这表现在:新的信息承载界面、新的信息传递形式、新的交际对话模式、新的消费行为方式。论文第三、四章在与传统的电话、电脑等媒介的对比中揭橥了手机媒介的特质,对手机媒介的特殊审美属性进行了界定,论述了手机审美的多种维度。手机媒介作为新型传播媒介兼具以往各式媒介的功用性。手机,无论是线条、大小、装饰、颜色,还是所承载信息的空间形式或时间形式本来就可以构成审美对象。手机使信息材料在数字化形式中空前融合,使移动性与交互性有机结合,使人机关系空前密切,使新的审美体验得以生成。审美效应是在关系中形成的,本无生命的手机在使用者运用过程中通过人机交互对话、人人互动交流,在对话、分享、互动、共鸣中不断生成审美信息,达成审美关系。论文还力图将手机审美放置于更大的文化场域中进行分析,审视手机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复杂关系,以展望手机所孕育的审美新范式。
【关键词】:手机 审美 美感 审美新范式
【学位授予单位】:鲁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01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8
- Abstract8-13
- 绪论13-22
-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7
- 1. 国内研究现状13-15
- 2. 国外研究现状15-17
- (二) 选题的意义及研究方法17-18
- 1. 理论意义17-18
- 2. 实践意义18
- 3. 研究方法18
- (三) 研究对象的内涵界定18-22
- 1. 手机18-20
- 2. 美学与审美20-22
- 第一章 作为使用工具的手机22-29
- (一) 文字类的符号展现22-25
- 1. 文字性叙述——以手机阅读为例22-24
- 2. 手机阅读中的意义生成24-25
- (二) 音频类的精神交流25-27
- 1. 声音符号的传递25-26
- 2. 音频传递的主体分析26-27
- (三) 影像类的视觉模块27-29
- 1. 手机电视的视像风景27
- 2. 移动视像的盛宴27-29
- 第二章 作为美学对象的手机29-35
- (一) 数字化符号平台的搭建29-31
- (二) 丰富意指系统的形成31-32
- (三) 新的审美方式的营构32-33
- (四)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多维融合33-35
- 第三章 手机的媒介新特性35-43
- (一) 新的信息承载平台35-36
- 1. 外在形式——手机界面35
- 2. 内在方式——信息数字化35-36
- (二) 新的信息传递形式36-38
- 1. 手机的可移动性36-37
- 2. 互联网的“静”与手机的“动”37-38
- (三) 新的交际对话模式38-40
- 1. 人/人对话38-39
- 2. 人/机对话39-40
- (四) 新的消费行为方式40-43
- 1. 手机消费的兴盛40-42
- 2. 手机消费与消费美学旨趣42-43
- 第四章 手机审美的多维呈现43-52
- (一) 美的在场43-46
- 1. 手机的信息检索功能43-45
- 2. 审美潜能的激发45-46
- (二) 美的集中46-49
- 1. 多种内容形式的整合46-48
- 2. 审美情绪的集中48-49
- (三) 美的生成49-52
- 1. 作为信息生成的场所49-50
- 2. 审美符号的对话50-52
- 第五章 手机与审美新范式的孕育52-61
- (一) 手机引领的新潮流52-56
- 1. 手机媒介与交际性潮流52-53
- 2. 手机媒介与消费化趋势53-54
- 3. 手机媒介与审美时尚化54-56
- (二) 审美新范式的孕育56-61
- 1. 技术化的审美范式56-57
- 2. 私人化的审美范式57-58
- 3. 直观性的审美范式58-59
- 4. 微型化的审美范式59-61
- 结语61-64
- 参考文献64-67
- 作者简历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晓尘;;手机改变生活[J];新疆画报;2011年04期
2 赵鹏;;二手手机市场黑幕[J];东西南北;2004年12期
3 金源;;韩国用户喜爱的手机机型审美性分析[J];美术向导;2008年05期
4 王锋;;解析手机电影[J];电影文学;2008年01期
5 毕海宁;赵英新;;论现代手机的外观设计[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年02期
6 张燕燕;王秀峰;;基于符号学理论的手机产品形象设计[J];美与时代(上半月);2010年02期
7 李婷;;浅谈手机造型设计[J];大众文艺;2011年05期
8 徐峰;;老人手机设计研究——以雅器(首信)系列老人手机为例[J];装饰;2011年04期
9 黄乐清;李靖嘉;张凌浩;;豆伴——为老人设计的手机及社区养老系统[J];装饰;2011年08期
10 吴东方;;智能手机安全解锁系统应用前景分析[J];青春岁月;2013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袁海林;施进浩;;我国手机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A];'2001第六届中国小电机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周运伟;;手机安全问题的难点剖析及其对策[A];第28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3 喻冬梅;刘伟;汪锋;;品牌资产的来源及其影响探究——基于中国手机市场的实证研究[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4 汪];葛庆;;中国手机色彩趋势的纵贯式研究(2006)[A];2006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首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蔡文鸿;陆以勤;;JAVA手机在我国发展面临的问题[A];第九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钟晓芳;;基于模糊德菲法和熵权重法的手机开发应用研究[A];江苏省现场统计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吴中宝;;引导产业集群升级,破解手机产业困局——3G时代我国手机产业升级的问题与对策研究[A];集聚优势 转型升级——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论(第二辑)[C];2009年
8 温学礼;;中国手机配套元器件的发展与展望[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三届电子元件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彭逸林;张婕玉;;手机:一掌之间的大众传播媒介[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英赫 连晓东 于瑞涛;大显手机寻找行业的准确定位[N];中国电子报;2003年
2 赵正;女性手机:正是红杏出墙时[N];中国工商报;2003年
3 望川;国产手机要抢“新三包”先机[N];中国工商报;2003年
4 王丹;老年人专用手机难觅[N];中国老年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林康;国产手机的技术突围[N];中国民航报;2005年
6 实习生 李珩;手机维修“水”好深[N];重庆日报;2005年
7 林鸣;国产手机缘何丢了“半壁江山”[N];中国质量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黄芳 杨敏;核心技术,国产手机心口的痛?[N];广东科技报;2004年
9 霁文;手机:进口下降 出口攀升[N];国际商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韦鸣飞;二手手机市场呼唤规范管理[N];桂林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曾学工;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业管理创新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2 申琦;手机信息传播法律与管理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婷;手机用户操作心理分析及模型构建[D];重庆大学;2008年
2 滕兆p,
本文编号:4092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409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