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金属卤化物体系的给受体型光敏晶体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表征
本文关键词:基于金属卤化物体系的给受体型光敏晶体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表征
更多相关文章: 金属卤盐 给受体型 电子迁移 光致变色 晶体材料
【摘要】:光致变色材料以其在光显示装置和传感器、装饰材料、光开关、人造光功能系统等方面的广泛应用而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结构设计与调控是调制光敏晶体材料性能的一个有效途径。目前,通过调控给受体的组份与结构排布模式来设计与制备新型电子迁移型光色晶相材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相关的探索工作有待进一步开展。本文以金属卤化物为给体构建新类型电子迁移型光敏晶体材料为目标,将缺电子的紫精类有机物和富电子的金属卤离子通过金属中心的键合作用予以组合。研究不同金属中心,不同的金属卤盐单元,不同给受体的结构排布模式对光敏晶体材料性能的影响。所做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CNPBPY(N-(3-氰苯基)-4,4'-联吡啶盐)分别与氯化锌、二水合氯化铜反应,在溶剂挥发法结晶的条件下合成了两例具有类似结构排布基元的化合物:[HCNPBPY][Zn Cl4]·H2O(化合物1)和[HCNPBPY][Cu Cl4]·H2O(化合物2)。相关物化表征显示:化合物1具有荧光-光色双功能特性,与之比较化合物2为光敏惰性。结构分析结果表明金属配位基元的结构以及给受体之间距离是导致这两个化合物光敏性能差异的主要原因。2.在相同的水热反应条件下,CNPBPY分别与溴化镉、碘化镉反应得到两例链状化合物{[Cd(CPBPY)Br2]·H2O}n(化合物3)和[Cd(HCPBPY)I3]n(化合物4)(CPBPY=N-(3-羧苯基)-4,4'-联吡啶盐)。单晶结构分析显示,在水热过程中CNPBPY离子发生了原位水解反应生成CPBPY离子。物化性质表征表明化合物3和4均具有荧光-光色双功能特性。其光响应速率的差异与金属卤化物基元中卤素配体的给电子能力以及其给受体之间距离等因素有关。3.以氯化镉和CNPBPY为原料,在溶剂挥发法结晶的条件下,合成一例双核金属单元的化合物Cd2(CNPBPY)Cl6·4H2O(化合物5)。其以双核镉氯基元做为电子给体,CNPBPY阳离子做为电子受体。其紫外吸收谱图显示此化合物具有光致变色特性。化合物5的颜色在光照的条件下从棕色变为墨绿色。这是由于电子可在光激发的条件下从富电子的Cl离子迁移到缺电子的CNPBPY有机体上的原因。4.以氯化锌与CPBPY反应,在溶剂挥发法和溶剂热法的结晶条件下,合成了两例锌氯盐化合物:[HCPBPY][Zn Cl4]·H2O(化合物6)[Zn(CPBPY)Cl3]·H2O(化合物7)。单晶结构表明这两个不同类型的光敏化合物。6为离子型给受体化合物,而7属于配位型给受体化合物。时间动态UV-vis表征显示化合物7较化合物6有着更快的光致变色速。这是基于其结构排布模式上的差异以及给受体之间的距离不同所导致的。
【关键词】:金属卤盐 给受体型 电子迁移 光致变色 晶体材料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B3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第一章 绪论13-31
- 1.1 光致变色材料及其发展概述13-19
- 1.1.1 光致变色的定义13
- 1.1.2 光致变色材料的分类13-14
- 1.1.2.1 有机光致变色材料13-14
- 1.1.2.2 无机光致变色材料14
- 1.1.2.3 有机-无机杂化光致变色材料14
- 1.2.3 光致变色材料的研究进展14-19
- 1.2 基于金属卤化物晶相材料的研究进展19-23
- 1.3 基于金属卤化物光敏晶体材料的研究进展23-28
- 1.4 本课题的选题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28-31
- 1.4.1 本课题的选题目的和意义28-29
- 1.4.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29-31
- 第二章 实验所用仪器和试剂31-34
- 2.1 实验所用仪器31
- 2.2 实验所用试剂31-32
- 2.3 配体的合成32-34
- 2.3.1 一氯化1(2, 4-二硝基苯基)- 4, 4’ - 联吡啶盐的合成32-33
- 2.3.2 一氯化1间苯腈基 - 4, 4’ - 联吡啶盐的合成33
- 2.3.3 一氯化1间羧基 - 4, 4’ - 联吡啶盐的合成33-34
- 第三章 不同金属卤化物基元对光敏晶体材料光响应特性的影响34-46
- 3.1 引言34
- 3.2 实验部分34-44
- 3.2.1 化合物1和 2 的合成34-35
- 3.2.1.1 化合物1的合成34-35
- 3.2.1.2 化合物2的合成35
- 3.2.2 化合物1和 2 的单晶结构分析35-39
- 3.2.2.1 化合物1和 2 的结构测定和晶体学数据35-38
- 3.2.2.2 化合物1和 2 的单晶结构描述38-39
- 3.2.3 化合物1和 2 的粉末X射线衍射表征39
- 3.2.4 化合物1和 2 的光照实验39-41
- 3.2.5 化合物1的固体紫外表征41
- 3.2.6 化合物1的固体荧光表征41-42
- 3.2.7 化合物1和 2 的热稳定性表征42-43
- 3.2.8 化合物1的抗疲劳性表征43-44
- 3.2.9 化合物1和 2 的红外光谱表征44
- 3.3 本章的小结与讨论44-46
- 第四章 卤素给体对光敏晶体材料光响应特性的影响46-60
- 4.1 引言46
- 4.2 实验部分46-59
- 4.2.1 化合物3和 4 的合成46-47
- 4.2.1.1 化合物3的合成46-47
- 4.2.1.2 化合物4的合成47
- 4.2.2 化合物3和 4 的单晶结构分析47-51
- 4.2.2.1 化合物3和 4 的结构测定和晶体学数据47-50
- 4.2.2.2 化合物3和 4 的单晶结构描述50-51
- 4.2.3 化合物3和 4 的粉末X射线衍射表征51-52
- 4.2.4 化合物 3 和 4 的变色机理52
- 4.2.5 化合物3和 4 的固体紫外表征52-53
- 4.2.6 化合物3和 4 的固体荧光表征53-54
- 4.2.7 化合物 3 和 4 的光色-荧光动力学表征54-56
- 4.2.8 化合物3和 4 的热稳定性表征56-57
- 4.2.9 化合物3的抗疲劳性表征57-58
- 4.2.10 化合物3和 4 的红外光谱表征58-59
- 4.3 本章的小结与讨论59-60
- 第五章 多核结构单元对光敏晶体材料光响应特性的影响60-69
- 5.1 引言60
- 5.2 实验部分60-68
- 5.2.1 化合物5的合成60-61
- 5.2.2 化合物5的单晶结构分析61-63
- 5.2.2.1 化合物5的单晶结构测定和晶体数据61-62
- 5.2.2.2 化合物5的单晶结构描述62-63
- 5.2.3 化合物5的粉末X射线衍射表征63-64
- 5.2.4 化合物5的变色机理64
- 5.2.5 化合物5的固体紫外表征64-65
- 5.2.6 化合物5的半导体性质表征65-66
- 5.2.7 化合物5的光致变色动力学表征66
- 5.2.8 化合物5的热稳定性表征66-67
- 5.2.9 化合物5的红外光谱表征67-68
- 5.3 本章的小结与讨论68-69
- 第六章 氯化物基元结构模式对光敏晶体材料光响应特性的影响69-81
- 6.1 引言69
- 6.2 实验部分69-79
- 6.2.1 化合物6和 7 的合成69-70
- 6.2.1.1 化合物6的合成69-70
- 6.2.1.2 化合物7的合成70
- 6.2.2 化合物6和 7 的单晶结构分析70-75
- 6.2.2.1 化合物6和 7 的单晶结构测定和晶体学数据70-73
- 6.2.2.2 化合物6和 7 的单晶结构描述73-75
- 6.2.3 化合物6的粉末X射线衍射表征75
- 6.2.4 化合物6和 7 的光致变色机理75-76
- 6.2.5 化合物6和 7 的固体紫外表征76-77
- 6.2.6 化合物 6 和 7 的紫外动力学表征77-78
- 6.2.7 化合物6的热稳定性表征78-79
- 6.2.8 化合物6和 7 的红外光谱表征79
- 6.3 本章的小结与讨论79-81
- 总结与展望81
- 总结81-82
- 展望82-83
- 参考文献83-92
- 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92-93
- 致谢93-94
- 附件9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义;;法发明高膨胀晶体材料[J];功能材料信息;2007年02期
2 赵卫星;姜红波;王艳;姜娈;冯国栋;温普红;;几种新型功能晶体材料的研究[J];化学工程师;2011年07期
3 ;第二届四川省晶体材料专业学术年会论文题录[J];硅酸盐通报;1984年05期
4 本刊编辑部;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实验室[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91年04期
5 曾绍红,李旭东;多晶体材料二维微观组织结构的计算机重构[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6 珊达;;蒋民华与功能晶体材料研究[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5年06期
7 ;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11年02期
8 ;福建物构所分子基相变晶体材料研究获新进展[J];人工晶体学报;2012年04期
9 张光寅;王华馥;;掺镁铌酸锂晶体——一种新的光电多功能集成晶体材料[J];材料导报;1988年07期
10 吕孟凯;尹鑫;;碘酸盐系列晶体材料研究的进展[J];硅酸盐通报;198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琦;;浮力对流对晶体材料生长的影响[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 洪茂椿;;光电子晶体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发展思路[A];第14届全国晶体生长与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薛冬峰;;晶体材料的设计与模拟[A];第14届全国晶体生长与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孙云;王圣来;丁健旭;牟晓明;;晶体材料力学测试方法调研[A];第15届全国晶体生长与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蒋民华;;功能晶体材料的发展[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04年
6 孙威;孙桂芳;张泽;侯碧辉;;CdGd_2(WO_2)_4晶体的高分辨电子显微研究[A];2005年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于吉红;;分子筛多孔晶体材料的定向设计与合成[A];第十二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刘志宏;;含硼骨架无机微孔晶体材料的热化学研究[A];中国化学会成立80周年第十六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9 介万奇;;光电子晶体材料及其Ⅱ-Ⅵ族化合物晶体生长技术(摘要)[A];2008全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罗军华;;极性分子基光电晶体材料[A];中国化学会2013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单小书;市领导会见晶体材料专家[N];抚顺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张永强;宝石磨砺始出彩[N];中国人事报;2007年
3 记者 蔡忠仁;福建成立光电晶体材料基地[N];中国化工报;2010年
4 本报实习记者 吴英华;山大华特主营瞄准晶体产业[N];中国证券报;2002年
5 任霄鹏;可存储清洁能源的最轻晶体材料诞生[N];人民政协报;2007年
6 微闻;导电不导热新式晶体材料研制成功[N];中国电子报;2003年
7 苏蓝;江阴晶体:十年磨一剑[N];科技日报;2001年
8 记者 张梅;碲锌镉晶体材料技术在我省取得重大突破[N];陕西日报;2014年
9 记者 常丽君;新方法可制造自然界没有的全新晶体[N];科技日报;2011年
10 记者 李联慧;我国光电子晶体投入批量生产[N];中国机电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付义;AlPO_4-5晶体的合成及主客体材料的组装[D];山东大学;2007年
2 张希清;钽酸镓镧及同构化合物晶体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刘伟良;功能材料(D)KDP晶体、BTO薄膜和纳米晶的制备及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4 邱志惠;几种不同对称性晶体枝状聚集形貌的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5 鲁春朋;面向KDP晶体材料可延性加工的力学行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高泽亮;新型低对称BaTeMo_2O_9单晶电学、电光性能研究及压电器件的设计与表征[D];山东大学;2010年
7 韩树娟;新钼盐和硼酸盐晶体的生长探索与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8 刘光霞;KDP晶体生长动力学的数值模拟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9 曹亚超;硫脲硫酸锌晶体成核特性、表面台阶形貌及其热、动力学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10 王新强;双金属硫氰酸盐配合物晶体的生长和性质研究[D];山东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为福;多晶体材料的力学性质与材料晶粒取向分布的关系及其测量[D];南昌大学;2006年
2 张玮;新型热释电晶体的探索[D];北京工业大学;2007年
3 范建东;几种具有白钨矿结构晶体的生长和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4 王营;磷酸钛氧铷(RbTiOPO_4)晶体的电光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兰志俊;KDP晶体SPDT加工时冷却液对表面质量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6 庄严;点状籽晶法生长KDP晶体的缺陷研究[D];青岛大学;2006年
7 唐世红;碲锌镉晶体的缺陷及其退火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8 冯伟;多晶体材料宏—细观跨尺度力学性能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09年
9 丁言国;掺铈溴化镧晶体的生长及其性能的各向异性研究[D];中国计量学院;2014年
10 宋化龙;新型钨青铜型晶体CSBN的生长及其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5268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526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