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传统场镇民居采光优化策略研究
本文关键词:重庆传统场镇民居采光优化策略研究
【摘要】:本课题依据国家“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课题“成渝城乡统筹区村镇集约化建设关键技术与示范”的项目(项目编号:2013BAJ11B00)中的子课题山地传统民居文化空间更新利用与物理环境优化关键技术与示范(课题编号:2013BAJ11B04)进行研究。重庆市域众多传统场镇中已有18个成功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它们以其复杂的山地地形选址及与水系有较直接的联系[1],其在聚落布局及风貌形态上具有鲜明的山水性格,具有较高的研究和保护价值。重庆传统场镇保护更新主要以政府作为主要驱动,然政府资本有限,落实到每户民居的措施只有外立面的更新改造。目前部分民居正在进行自发性内部空间更新改造,但居民自身水平有限,改造行为大多只集中在内部装修,民居内部存在的采光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导致改造后民居室内采光品质较低。此外居民在自发式改造中对现代材料和技艺无秩序使用,导致改造后的民居造型难与场镇整体环境相协调,破坏了传统场镇风貌,因此,亟待研究适于重庆传统场镇民居的采光优化策略。本文以优化重庆传统场镇民居室内天然光环境为研究目标,通过对传统场镇民居的采光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发现场镇民居的局促格局限制了采光,导致民居缺少采光面;由于传统采光技术的局限,使得场镇民居缺少高效率的采光口和采光材料。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梳理了促使传统场镇民居采光优化的原因及制约因素,得出了适于重庆传统场镇民居采光优化改造的原则及模式。结合民居改造的一般程序及经验,本文提出采光优化设计三步骤,即空间整合、采光计算、确定采光技术。利用空间整合策略突破原有空间格局的限制,在保持传统格局的情况下,创造更多的采光机会。利用采光计算策略得出适宜各个房间的最佳采光口大小。利用采光技术策略,筛选出效率高、造价低、风貌融合度高的技术,利用新技术原理优化常规基础,综合提升民居的室内采光水平。通过以安居古镇李宅的实际改造作为应用案例,验证本文提出的采光优化策略的合理性,使传统场镇民居室内天然光环境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帮助改善传统场镇民居的室内天然光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今后重庆传统场镇民居的大量自发性改造提供一定的采光优化参考和建议。全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介绍选题背景、意义和目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研究范围以及对研究方法进行概括性的论述,为论文的开展奠定基础。第二章:为论文的基础研究。主要阐述了场镇传统民居的采光现状,及造成采光问题的原因;然后通过梳理促使传统场镇民居采光优化的动因及制约因素,为下文提出适宜的采光优化策略提供依据。第三章:为论文的重点。首先依据上文的研究成果提出适宜传统场镇民居的采光优化原则及采光优化模式。再根据前文总结的问题,针对性的提出解决策略。第四章:为论文成果的应用。通过安居李宅实际改造项目,验证本文研究的采光优化策略的合理性及可行性。第五章:作为结语部分对重庆传统场镇民居的采光优化策略进行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重庆场镇民居 采光 改造 优化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241.5;TU113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14
- 1 绪论14-24
- 1.1 选题背景14-15
- 1.1.1 课题缘起14
- 1.1.2 研究背景14-15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5-16
- 1.2.1 研究目的15
- 1.2.2 研究意义15-16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16-19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16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16-19
- 1.4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19-21
- 1.4.1 重庆传统场镇范畴19-20
- 1.4.2 场镇民居范畴20
- 1.4.3 采光优化策略概念20-21
- 1.5 研究技术路线21-24
- 1.5.1 研究方法21
- 1.5.2 研究内容及框架21-24
- 2 重庆传统场镇民居概述与现状调研24-56
- 2.1 重庆传统场镇民居概述24-32
- 2.1.1 传统场镇民居分类24-25
- 2.1.2 传统场镇民居特点25-31
- 2.1.3 传统场镇民居的局限31-32
- 2.2 重庆传统场镇民居采光现状调研与分析32-43
- 2.2.1 调研对象及调研方法32-35
- 2.2.2 居民居住基本信息35-38
- 2.2.3 场镇民居及其采光情况38-43
- 2.2.4 调研总结43
- 2.3 重庆传统场镇民居的采光技术特点43-50
- 2.3.1 采光口技术43-47
- 2.3.2 采光材料技术47-49
- 2.3.3 传统采光技术的局限性49-50
- 2.4 传统场镇民居采光优化的动因50-52
- 2.4.1 精神层面的原因50-51
- 2.4.2 物质层面的原因51-52
- 2.4.3 社会各界共识52
- 2.5 传统场镇民居采光优化的制约因素52-54
- 2.5.1 建筑基础条件制约52-53
- 2.5.2 采光技术效率制约53
- 2.5.3 经济成本制约53
- 2.5.4 传统风貌保护制约53-54
- 2.6 小结54-56
- 3 适宜重庆传统场镇民居的采光优化策略56-100
- 3.1 传统场镇民居的采光优化的原则56-60
- 3.1.1 符合上级规划56
- 3.1.2 满足居住功能56-58
- 3.1.3 最优经济效益58-60
- 3.1.4 延续传统风貌60
- 3.1.5 尽量满足国家规范60
- 3.2 传统场镇民居的采光优化模式60-64
- 3.2.1. 政府组织编制改造参考图集62-63
- 3.2.2.居民为主导确定改造方案63
- 3.2.3.居民自筹改造资金63-64
- 3.2.4. 居民联系施工方改造64
- 3.3 传统场镇民居的采光优化步骤64-65
- 3.4 通过空间整合的采光优化策略65-73
- 3.4.1 通过平面整合进行采光优化65-69
- 3.4.2 通过竖向整合进行采光优化69-73
- 3.5 通过采光计算的采光优化策略73-77
- 3.5.1 窗地比面积比法74-75
- 3.5.2 采光系数法75-77
- 3.6 通过采光技术的采光优化策略77-99
- 3.6.1 传统和现代采光口的分析与对比77-88
- 3.6.2 传统和现代采光材料的分析与对比88-94
- 3.6.3 采光技术优化94-99
- 3.7 小结99-100
- 4 重庆场镇民居采光优化设计——以安居古镇李宅为例100-132
- 4.1 古镇民居采光优化示范点概况100-105
- 4.1.1 李宅基本概况100-103
- 4.1.2 李宅光环境调研103-104
- 4.1.3 设计的相关要求104-105
- 4.1.4 设计的目的及意义105
- 4.2 古镇民居采光优化设计105-122
- 4.2.1 设计方案一105-109
- 4.2.2 设计方案二109-117
- 4.2.3 设计方案三117-122
- 4.3 采光优化模拟计算122-127
- 4.4 改造后采光数据测量127-130
- 4.5 小结130-132
- 5 总结与展望132-134
- 5.1 总结132
- 5.2 展望132-134
- 致谢134-136
- 参考文献136-140
- 附录140-148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140
- B. 安居古镇李宅室内天然光实测数据140-144
- C. 重庆传统场镇民居采光现状调查表144-147
- D. 四类民居的典型案例采光数据147-148
- E. 安居古镇李宅采光优化改造图纸1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亮;巴渝古镇民居文化的传承[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4年08期
2 鹤坪;老西安民居[J];北京规划建设;2005年06期
3 李宁;;浅析西北民居及民居文化[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传统民居与旅游开发——通海论坛[J];新建筑;2006年04期
5 李伟;;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民居文化研究[J];美术大观;2008年09期
6 赵庆海;刘艳丽;;传统民居的价值与保护原则[J];中华民居;2010年10期
7 黄佩华;;彝风异俗·择山而居·连载五 和谐民居[J];南方国土资源;2011年07期
8 潘冬梅;孟祥彬;徐景贤;;传统民居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保护与应用[J];北方园艺;2011年13期
9 陶瑞峰;姚野;;传统民居文化对现代民居设计的影响[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2年11期
10 张得水;杨东昱;程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河南古民居的保护——基于对豫西北民居的调查[J];文物建筑;2013年0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良文;;试论传统民居的经济层次及其价值差异——对传统民居继承问题的探讨之三[A];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第七辑)——中国民居第七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2 蒋维锬;;凸现莆仙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曲薇;曹慧玲;陈伯超;;浅谈河北民居的院落[A];地域建筑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黄家瑾;黄诗迪;黄菲菲;;试论传统民居的价值与传承[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李天骄;王亮;;从东北地区汉族民居与满族民居的共性看建筑文化的生命特征[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赵万民;;论三峡民居的文化品质[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皮喜荣;郝少波;;民居建筑文化研究中的主体感知和主体价值——以鄂西北传统民居风貌为例[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李经明;;民族民居火灾危险性分析及预防对策研究[A];2012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9 李彩标;;浅谈诸葛村民居的保护与利用[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10 佟裕哲;;民居文化与创新[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娉 见习记者 汪蕾;进一步加强古民居保护工作[N];咸宁日报;2005年
2 骆展胜;我区民居文化保护试点项目获得成功[N];广西日报;2007年
3 周兵 李向东 周红;传承特色民居文化 创建西部魅力村镇[N];中国民族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邵长春 通讯员 胡杰卫;如何让传统民居变成旅游财富?[N];海南日报;2014年
5 记者 陈斌;让传统民居文化绽放异彩[N];重庆日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李艳;“围城”中的古民居[N];中国文物报;2006年
7 记者 吕宝林 李天伦;胡氏民居对外开放[N];甘肃日报;2006年
8 韦月红;广西民居文化保护试点获成功[N];中国建设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蔡传斌 通讯员 张尚锋;转瞬即逝的老民居亟待保护[N];玉溪日报;2013年
10 赵颐柳;台湾的传统民居[N];中国民族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斌;传统民居生态经验及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2 刘治龙;东北民居空间演绎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董黎;鄂南传统民居的建筑空间解析与居住文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4 顾蓓蓓;清代苏州地区传统民居“门”与“窗”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5 赵西平;西部传统夯土民居建筑抗震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6 赵群;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经验及其模式语言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7 江净帆;空间中的社会教化[D];西南大学;2010年
8 宾慧中;中国白族传统合院民居营建技艺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9 谭良斌;西部乡村生土民居再生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10 周伟;建筑空间解析及传统民居的再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静芳;江西徽式民居雕饰艺术特点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2 段傅瀚;衡南古民居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3 崔曼丽;从住居学角度研究无锡传统民居[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4 孙乐;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传统民居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2年
5 闫冬佳;晋中传统民居在现代生活模式下的更新探索[D];山西大学;2013年
6 苏月;潜在建构机制与控制法则[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7 刘丽;大理白族民居彩绘的审美文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8 赵兰若;安多藏区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9 陆磊磊;传统夯土民居建造技术调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10 刘伶俐;昭通传统民居空间形态与建造技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369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636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