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视角下江门滨江体育中心体育场游泳馆设计策略
本文关键词:低碳视角下江门滨江体育中心体育场游泳馆设计策略
【摘要】:低碳一词来源于低碳经济,一般来说研究低碳建筑的思路是保证不降低的建筑使用功能性、舒适性前提下减少运营能耗负荷,研究多集中在设备、材料、技术等建设环节的末端,缺乏建筑策划与规划设计低碳性的研究探讨。本文以江门滨江体育中心的开发、策划、设计全过程为研究契机,以体育中心中体育场、游泳馆两个大型竞技类体育建筑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提高后期运营效率为切入点,对建筑低碳策略进行研究探讨,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江门滨江体育中心的开发模式,策划规划理念及手段,江门滨江体育中心体育场、游泳馆具体的设计技术,设计策略。并提出体育建筑的低碳研究方向及原则:基于可持续运营的建筑策划开发,基于城市发展的体育建筑规划,基于灵活适应性的体育建筑设计,基于技术适宜性的体育建筑设计。本文在体育建筑低碳原则的指导下,具体研究下面几项内容:在开发模式上探讨DBOT开发模式与传统政府主导项目开发运营的对体育建筑运营高效低碳性的影响;在规模功能策划上探讨影响体育建筑低碳运营的影响要素;规划上探讨体育中心兼容复合型理念和融合城市理念对后期运营低碳性的影响;在具体到体育场游泳馆建筑设计手段上,探讨体育场看台设计,场地设计,附属用房设计,游泳馆内部空间设计,造型优化设计对后期低碳运营的影响及优化方案;在通风采光方面,通过定性或定量的分析进行设计手段的比较优化,针对具体运营模式,选择相对优化的低碳设计策略;在技术上探讨BIM的介入,智能化空调照明系统的普及以及土建一体化施工装修策略的应用对体育建筑低碳化运营的作用。本文以江门滨江体育中心项目为载体,并非单纯的对设计的方法及优化过程进行复述,而是通过对低碳体育建筑理念的研究分析,归纳部分设计原则,并依据这些原则对设计开发过程采用的方法和技术路线进行判断及评价,并平行实际项目另外对部分设计技术策略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优化的可能性和总结设计原则。通过总结低碳设计原则,从策划、规划、设计、技术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希望为以后的体育建筑项目提供低碳设计、低碳运营新思路与手段。
【关键词】:江门滨江体育中心 体育场 游泳馆 低碳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245.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25
- 1.1 研究背景10-13
- 1.1.1 大型公共建筑高碳排放现状10-11
- 1.1.2 我国体育场馆建设及运营中存在的问题11-12
- 1.1.3 大型竞技型体育场馆赛后运营问题及制约因素12
- 1.1.4 江门滨江体育中心的设计与建设12-13
- 1.2 低碳建筑的内涵、特征与发展13-18
- 1.2.1 低碳建筑概念13-14
- 1.2.2 低碳建筑的评价标准与基本特征14-15
- 1.2.3 体育建筑低碳研究的一般性与特殊性15-17
- 1.2.4 低碳理念体育建筑设计原则总结17-18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8-21
- 1.3.1 体育建筑多元化发展趋势18-19
- 1.3.2 国内外有关低碳绿色建筑研究及评价标准19-20
- 1.3.3 低碳建筑的研究发展现状20-21
- 1.4 研究的范围和意义21-22
- 1.4.1 研究对象及内容21
- 1.4.2 研究意义21-22
- 1.5 研究的方法和框架22-25
- 1.5.1 研究方法22-23
- 1.5.2 研究技术路线及论文框架23-25
- 第2章 江门滨江体育中心低碳开发策略25-35
- 2.1 DBOT开发模式的低碳策略25-27
- 2.1.1 BOT模式的发展及含义25
- 2.1.2 DBOT开发模式对江门体育中心后期低碳运营的影响25-26
- 2.1.3 DBOT对项目的意义:26-27
- 2.2 体育中心策划的低碳策略27-29
- 2.2.1 体育建筑理性开发决策27
- 2.2.2 合理市场分析与需求预测27-28
- 2.2.3 体育中心总体定位及赛后运营策略28-29
- 2.3 体育中心规模控制29-33
- 2.3.1 体育建筑规模控制与低碳运营设计策略29-30
- 2.3.2 江门滨江体育中心体育场规模分析30-31
- 2.3.3 江门滨江体育中心游泳馆规模策划31-33
- 2.4 本章小结33-35
- 第3章 城市视角下体育中心复合规划策略35-42
- 3.1 项目选址与低碳运营策略35-36
- 3.1.1 以城市发展为目标的体育建筑规划策略35
- 3.1.2 以带动周边区域更新与改善的体育建筑业态选择35-36
- 3.1.3 江门滨江体育中心与城市的关系36
- 3.2 兼容复合化的体育建筑规划设计策略36-38
- 3.2.1 体育建筑复合化多元化趋势36-37
- 3.2.2 体育建筑兼容复合化的规划概念37
- 3.2.3 体育建筑兼容复合规划的优势分析37-38
- 3.3 体育场与游泳馆的结合优劣分析比较38-39
- 3.4 复合兼容型体育中心的低碳策略39-41
- 3.4.1 赛时赛后体育建筑功能的兼容性39
- 3.4.2 周边城市功能的共享性39-41
- 3.5 本章小结41-42
- 第4章 功能空间灵活适应性低碳设计策略42-59
- 4.1 体育场体量规模控制策略42-43
- 4.2 体育场不对称看台设计策略43-47
- 4.3 附属用房运营适应性设计策略47-52
- 4.3.1 消除无效空间,,提高利用效率策略47-48
- 4.3.2 可变空间设计策略:体育场赛后商业化功能转换48-49
- 4.3.3 半可变空间适应性设计策略——包厢功能变更49-50
- 4.3.4 不可变空间灵活设计策略——卫生间男女厕位灵活比例50-52
- 4.4 游泳馆低碳运营设计策略52-55
- 4.4.1 游泳池厅空间适应性设计策略52-53
- 4.4.2 训练池和游泳池分厅布置灵活运营策略53-55
- 4.5 复杂造型的易建造性优化低碳设计策略55-58
- 4.5.1 易建造性优化设计方法55-56
- 4.5.2 平面轮廓优化56-57
- 4.5.3 屋盖壳体曲面优化57-58
- 4.6 本章小结58-59
- 第5章 技术适宜性低碳设计策略59-79
- 5.1 维护体系的遮阳采光低碳优化设计59-67
- 5.1.1 屋顶天窗采光优化60-62
- 5.1.2 夏季遮阳和冬季采光的平衡性优化62-67
- 5.2 体育建筑低碳运营自然通风策略67-73
- 5.2.1 体育场观众席自然通风策略67-71
- 5.2.2 体育建筑室内自然通风控制策略71-73
- 5.3 照明及空调系统低碳运营设计策略73-75
- 5.3.1 智能控制照明系统设计策略73-74
- 5.3.2 空调分区分级控制低碳运营策略74-75
- 5.4 土建一体化装修更新改造策略75-76
- 5.4.1 考虑潜伏设计策略降低改造更新成本75-76
- 5.4.2 最小代价装修改造实现赛后功能转换76
- 5.5 体育场游泳馆设计BIM技术应用策略76-78
- 5.5.1 BIM应用在项目上应用的低碳性76-77
- 5.5.2 BIM技术下低碳性运营策略77-78
- 5.6 本章小结78-79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79-80
- 6.1 低碳视角下江门体育中心体育场游泳馆设计策略总结79
- 6.2 展望79-80
- 参考文献80-83
- 附件一:江门滨江体育中心部分设计资料83-86
- 附件二:相关项目人员访谈摘要86-89
- 附件三:各向立面冬夏太阳辐射量统计89-9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93-94
- 致谢94-95
- 附件9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玲玲;体育馆自然采光方式比较与选择[J];低温建筑技术;2003年05期
2 李应生;庞建丽;;学校智能节能照明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电源技术;2012年03期
3 乐音,马烨;体育建筑设计的生态化走向[J];福建建筑;2005年Z1期
4 胡晓莹;;DBO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方法研究[J];中国工程咨询;2010年06期
5 李慧敏;杨磊;王健男;;基于BIM技术的被动式建筑设计探讨[J];建筑节能;2013年01期
6 王冰冰;李艾芳;孙颖;;多元与高效——对大型体育场馆赛后运营的思考[J];华中建筑;2006年08期
7 刘志军;仲德昆;;复合化的体育馆设计[J];华中建筑;2010年01期
8 李晋;闫晓逢;;体育馆形态的非对称性与自然通风[J];华中建筑;2010年02期
9 任乃鑫;蒋文杰;许佳;;低碳建筑设计理念与技术[J];华中建筑;2010年09期
10 陈通;姚德利;;基于全生命周期的低碳建筑发展研究[J];价值工程;2011年3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振宇;现代城市体育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蔡筱霜;基于LCA的低碳建筑评价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2 王琳;游泳馆室内气流组织与舒适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1年
3 徐婧;城市体育建筑多元化发展趋势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4 窦兵兵;DBO模式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5 刘碧波;体育场馆多功能化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6 蒋玉辉;体育建筑功能的兼容性与多元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7 郭华伦;基础设施建设PPP运行模式选择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8 王昕;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低碳建筑实现途径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2年
9 闫大伟;全寿命周期视角下低碳建筑评价体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533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853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