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施洞苗族的“盛饰”现象研究
本文关键词:贵州施洞苗族的“盛饰”现象研究
【摘要】:施洞苗族银饰是我国银饰艺术中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华丽夸张的造型是其显著的外在特征,厚重的民族文化是其历久弥新的动力源泉。本文以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的全套施洞苗族“盛饰”为实物研究样本,结合采集的数据和田野考察的资料,将“盛”拆解为“多、大、重”三种典型特征,并由此展开对施洞苗族“盛饰”在数量款式、纹样布局、造型特征、制作工艺、重量材质、文化寓意等方面的系统分析。通过具象而客观的数据,直观地呈现出“盛饰”之“盛”。同时,结合形式美法则,解析施洞苗族“盛饰”的装饰风格与美学趣味,揭示出施洞苗族无处不“盛”的造物观念和以“盛”为美的审美意识。文中将“盛饰”由装饰品的概念引申为一种广泛存在的装饰现象,阐释出包括使用场合、使用方式、使用主体、配套服装、民族舞蹈、民族性格在内的,“盛饰”与人、与社会生活的关联性。另外,还将首次纳入在其他地区、民族中所出现的类似装饰现象进行比较,力求更为全面深刻地感知施洞苗族的“盛饰”之美。最终通过对其形成、发展、变化历程的追溯与梳理,挖掘出施洞苗族“盛饰”现象得以流传至今的本质原因。希冀在有限的能力范围内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贡献一己绵薄之力,亦或能在苗族银饰元素与现代服饰设计相结合的道路上,提供一些更为可靠、更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施洞 苗族 银饰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服装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526.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1章 绪论9-13
-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9-10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0-11
-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11
- 1.4 研究方法11-12
- 1.5 相关术语界定12-13
- 第2章 “盛饰”现象的概述13-27
- 2.1 饰品的溯源13-14
- 2.2 “盛饰”的定义14-15
- 2.3 “盛饰”现象的广泛性15-19
- 2.3.1 以“盛”为美的审美观念15-19
- 2.3.2 以银为饰的装饰方法19
- 2.4 中国境内苗族的“盛饰”概况19-26
- 2.4.1 滇桂地区苗族的“盛饰”概况21
- 2.4.2 黔西南地区苗族的“盛饰”概况21-22
- 2.4.3 黔西北地区苗族的“盛饰”概况22-23
- 2.4.4 腊尔山地区苗族的“盛饰”概况23-24
- 2.4.5 黔东南地区苗族的“盛饰”概况24-26
- 2.5 本章小结26-27
- 第3章 “盛饰”之盛——以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为例27-78
- 3.1 “盛饰”之多27-54
- 3.1.1 名目繁多的数量款式27-32
- 3.1.2 丰富多采的装饰题材32-38
- 3.1.2.1 多样的表现手法33-35
- 3.1.2.2 多元文化的糅合35-38
- 3.1.3 满而不乱的布局理念38-41
- 3.1.3.1 平衡感38-40
- 3.1.3.2 向心力40
- 3.1.3.3 合理性40-41
- 3.1.4 面面俱到的造型特征41-47
- 3.1.4.1 多层次的空间利用41-42
- 3.1.4.2 多角度的视觉美感42-45
- 3.1.4.3 多方位的功能权衡45-47
- 3.1.5 不胜枚举的工艺技法47-54
- 3.2 “盛饰”之大54-63
- 3.2.1 夸张的尺寸54-59
- 3.2.1.1 大而不空54-56
- 3.2.1.2 小中见大56-59
- 3.2.2 粗犷的线条59-63
- 3.2.2.1 由“面”到“体”59-61
- 3.2.2.2 粗中有细61-63
- 3.2.3 “尚力”的思想63
- 3.3 “盛饰”之重63-77
- 3.3.1 沉重的分量63-65
- 3.3.2 贵重的材质65-67
- 3.3.3 浓厚的寓意67-77
- 3.3.3.1 财富的炫耀与品格的展示69-70
- 3.3.3.2 崇拜的物化与历史的浓缩70-77
- 3.4 本章小结77-78
- 第4章 “盛饰”之象——从贵州施洞苗族“盛饰”的佩戴说开去78-104
- 4.1 “盛饰”的佩戴场合78-84
- 4.1.1 “盛饰”与姊妹节78-80
- 4.1.2 “盛饰”与婚礼80-84
- 4.2 “盛饰”的佩戴方式84-90
- 4.2.1 复杂与秩序84-88
- 4.2.2 美丽与代价88-90
- 4.3 “盛饰”的群体指向90-93
- 4.3.1 从“趋同”到“存异”——性别与年龄的区分90-91
- 4.3.2 风华正茂时——人生礼俗的标识91
- 4.3.3 “不该俏”与“分银子”——社会角色与个人心态的变换91-92
- 4.3.4 “华丽”的分割线——社会阶级的划分92-93
- 4.4 “盛饰”与“盛装”93-100
- 4.4.1 烘托与彰显93-95
- 4.4.2 活泼与稳重95-97
- 4.4.3 比例与权衡97-100
- 4.5 “盛饰”与舞蹈100-102
- 4.6 本章小结102-104
- 第5章 “盛饰”之变——贵州施洞苗族“盛饰”现象的成因与发展104-121
- 5.1 从银饰到“盛饰”104-108
- 5.1.1 银饰初现104-106
- 5.1.1.1 “国家化”的推进104-105
- 5.1.1.2 优越的地理位置105-106
- 5.1.1.3 木材贸易的助力106
- 5.1.2 “盛饰”成形106-107
- 5.1.3 大“盛”之势107-108
- 5.2 从“愈演愈烈”到“愈演愈劣”108-117
- 5.2.1 文化互动的影响109-110
- 5.2.1.1 装饰理念的交融碰撞109
- 5.2.1.2 “时尚”元素的错乱混搭109-110
- 5.2.2 造物观念的转变110-112
- 5.2.2.1 寓情于物思想的淡化110-111
- 5.2.2.2 从“斗富”到“比美”111-112
- 5.2.3 制作工艺的兴衰112-117
- 5.2.3.1 从血脉相承到开门纳贤——传承理念的改变113
- 5.2.3.2 从纯粹手工到机械辅助——加工方式的改变113-114
- 5.2.3.3 从自给自足到带动经济——生产动机的改变114-115
- 5.2.3.4 急功近利思想的加剧115-116
- 5.2.3.5 消费者对工艺的漠视116-117
- 5.3 从“民族的”到“世界的”117-120
- 5.3.1 “不谈传承”117-118
- 5.3.2 有根的设计118-120
- 5.3.2.1 汲取元素118
- 5.3.2.2 规避忌讳118-120
- 5.4 本章小结120-121
- 第6章 结论121-123
- 参考文献123-126
- 附录一126-132
- 附录二132-13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35-136
- 致谢13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成根;常龙珠;陈剑;;苗族银饰的文化渊源及美学意蕴[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4年05期
2 李若慧;;财富的流动与传承——黔东南施洞苗族银饰传承的人类学解读[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3 滕俊;;试论腊尔山苗族妇女银饰[J];服饰导刊;2013年02期
4 满芊何;;贵州施洞苗族传统工艺田野考察[J];艺术学研究;2009年00期
5 龚娜;;建国60年贵州人民生活变迁的探讨[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6 王慧;;贵州施洞苗族蝴蝶纹样的滥觞及装饰内涵[J];美术之友;2009年02期
7 柳小成;;论贵州苗族银饰的价值[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袁定基,张原;苗族传统文化的保存、传承和利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04期
9 刘艳骄,李茵;具有促进睡眠作用中药的本草文献辑述[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2年06期
10 黄自新;民族性格与舞蹈表现[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靳志华;黔东南施洞苗族生活中白银的社会性应用与文化表达[D];云南大学;2015年
2 何圣伦;苗族审美意识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麦力斯;蒙古舞肩部动作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年
2 沈晓;黔东南苗族银饰传统图案中的生殖崇拜文化研究[D];广西艺术学院;2014年
3 杨雪;贵州松桃苗族服饰审美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4 童友军;论施洞苗族服装配饰艺术[D];云南大学;2010年
5 胡南;贵州黔东南地区苗族银饰艺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6 朱晓萌;从苗族银饰的构成艺术探究其内在价值[D];天津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693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869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