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装饰艺术论文 >

元代景德镇青花瓷与吉州窑釉下彩绘瓷纹饰传承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5 00:28

  本文关键词:元代景德镇青花瓷与吉州窑釉下彩绘瓷纹饰传承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吉州窑 元代景德镇青花瓷 釉下彩绘


【摘要】:景德镇突然成熟的元代青花瓷必然并非是由其自身只有青白瓷技法基础的本土工匠所为,而只能来自于外部。笔者认为,宋末元初的吉州窑工匠大量涌入景德镇,是产生景德镇元青花的关键因素,正是他们的到来,将其成熟的釉下彩工艺技法嫁接到了景德镇瓷上,从青花瓷坯胎的原料配方、青花颜料的试验到青花瓷的绘制技法等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创造性地发明了青花瓷。当然,这种嫁接绝不是说吉州窑画工们将吉州窑釉下彩直接复制到景德镇元青花上,它还有一个适应、创新和发展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新的彩绘类型,而在元青花这一新的釉下彩绘类型中,留下了许多有迹可循的吉州窑釉下彩的痕迹,既包括纹饰本身的,也包括与之相关的原料、烧成等工艺,而这些痕迹就成为我们解读吉州窑工匠影响景德镇元青花的关键证据。从景德镇元代釉下彩的演变过程以及相应的原料、釉、窑炉等工艺的改变过程来看,景德镇元青花的发展与吉州窑工匠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景德镇元青花的纹样实际上就是在吉州窑釉下彩纹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至少是早期的景德镇元青花,其的确是出自于吉州窑瓷工们之手,而后期元青花纹饰则可能是吉州窑瓷工与景德镇其他各地工匠共同发展的结果。
【关键词】:吉州窑 元代景德镇青花瓷 釉下彩绘
【学位授予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527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1 引言6-10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6
  • 1.2 研究思路6
  • 1.3 本研究领域的现状及文献综述6-7
  • 1.4 概念界定7-10
  • 1.4.1 吉州窑7-8
  • 1.4.2 青花瓷8-9
  • 1.4.3 釉下彩瓷9-10
  • 2 元代之前的中国釉下彩绘瓷发展概述10-14
  • 2.1 中国最早的釉下彩——三国釉下褐彩10-11
  • 2.2 唐代长沙窑褐绿彩11
  • 2.3 宋金时期磁州窑系、吉州窑釉下彩11-14
  • 3 吉州窑釉下彩绘瓷对景德镇元代青花瓷产生影响的背景14-17
  • 3.1 元代景德镇吸纳外来影响的地理区域优势14-15
  • 3.2 文天祥抗击元军与吉州窑瓷工流入景德镇15-17
  • 4 吉州窑釉下彩绘瓷对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制作工艺的影响17-23
  • 4.1 吉州窑工匠对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坯胎原料配方工艺的影响18-20
  • 4.2 吉州窑工匠对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彩绘工艺技法的影响20-21
  • 4.3 吉州窑工匠对景德镇元代窑炉建造及烧成工艺的改进21-23
  • 5 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对吉州窑釉下彩绘瓷装饰方法的继承与发展23-28
  • 5.1 概述23-24
  • 5.2 装饰纹样的运用形式24-25
  • 5.3 国画写意技法的运用25-26
  • 5.4 开光构图形式的运用26-28
  • 6 从具体纹饰看吉州窑釉下彩绘瓷与景德镇元代青花瓷的传承关系28-32
  • 6.1 花卉纹样28-29
  • 6.2 飞禽走兽纹样29-30
  • 6.3 莲塘水禽纹样30
  • 6.4 海水纹样30-32
  • 7 结论32-33
  • 致谢33-34
  • 参考文献3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兰;;栩栩如生的吉州窑瓷塑[J];收藏家;2007年07期

2 陈定荣;;宋代吉州窑窑家考略[J];东方博物;2008年03期

3 唐昌朴;;吉州窑的兴废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4 容敬臻;;浅谈吉州窑的兴废时间[J];景德镇陶瓷;1982年03期

5 欧阳斌;邹铭捷;;首届中国吉州窑文化研讨会召开[J];江西画报;2012年04期

6 李初阳 ,李小三;千古至宝吉州窑[J];江西教育;1989年11期

7 余江安;吉州窑典型产品工艺探析[J];南方文物;2001年03期

8 黄年凤;吉州窑仿定瓷与南北文化交流[J];南方文物;2002年01期

9 高立人 ,蒋名末;民间自然写意的吉州窑 记“吉州窑”展[J];收藏家;2005年04期

10 高立人;吉州窑古陶瓷鉴别[J];收藏家;2005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冠甫;;浅议磁州窑与吉州窑品种的装饰技法[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虹光;南北兼容的吉州窑[N];汕头日报;2006年

2 高学训;另类吉州窑[N];中国商报;2006年

3 李建兰;剪纸贴花吉州窑[N];中国商报;2007年

4 深圳商报记者 王宇;茶盏里的桑蚕故事[N];深圳商报;2011年

5 高松年;宋元吉州窑瓷辨识[N];美术报;2014年

6 华健;吉州窑元代釉里红[N];中国文物报;2001年

7 李培;茶盏见证宋人“斗茶”史[N];南方日报;2008年

8 王大苑;吉州古窑越千年[N];市场报;2004年

9 江西 章国任 习刚峰;南宋吉州窑锭形彩绘瓷枕[N];中国文物报;2013年

10 蔡涛 杨豫东;江西“非遗”保护奔上“高速路”[N];中国旅游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孙晓蕾;元代景德镇青花瓷与吉州窑釉下彩绘瓷纹饰传承关系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5年

2 尹名军;含道映物 意求千古[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3 刘福锋;宋代吉州窑的民窑产品特征[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4 李由;吉州窑黑釉盏的繁荣与宋朝饮茶方式的关系[D];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

5 张钰淇;宋代吉州窑黑釉瓷的审美认知[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9737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9737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a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