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装饰艺术论文 >

广州传统茶楼建筑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5 08:05

  本文关键词:广州传统茶楼建筑文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广州茶楼 建筑文化 品牌文化


【摘要】:广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更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近代以后西方思想和文化的渗入,使得广州的商业活动及对外贸易越加发达。清中期往后出现了一类在广州有代表性和功能性的建筑物——广州茶楼。广州茶楼为了满足大众化需要而诞生,本身带有极强的民间性和商业性,经过近百年的沉淀和积蓄,形成一个代表性行业,成为一副独特靓丽的广州风景。广州茶楼很好的传承延续了传统的岭南建筑文化,同时吸收了西方现代建筑思想和文化,在融合古今、中西合璧的基础上,透过岭南建筑大师前辈们的创新设计与实践,使得广州茶楼更是有着不断被挖掘和考究的意义。本文选取广州一些极具代表意义的茶楼作为研究对象,以广州历史及建筑文化等文献为基础,通过运用历史地理学、人文社会学、心理学及美学等多学科知识,对广州茶楼的历史渊源、建筑形态、环境特色、文化特征、场所精神等等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梳理和归纳,从而找到广州传统茶楼的建筑文化本质与精神内涵,并将其运用到今后的茶楼设计与实践中,给未来茶楼的发展带来一点启示。第一部分,结合广州历史和人文性格特征,确立研究广州传统茶楼建筑特色及文化内涵的独特价值和意义。对研究的对象范围作出一个划定,并在跨学科领域和建筑学领域都分别对茶楼相关资料进行了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同时结合实地调研获得数据整合分析,搭建出本论文的主要理论框架。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广州传统茶楼的历史发展状况,对茶楼在广州的历史发展起源、发展因素和类型分布做了较为详尽的阐述。第三部分,从茶楼的选址、平面和空间特征、立面和装饰特征、内部环境特征、家具及软装特征五个方面,对广州传统茶楼建筑进行考究和分析,总结出广州传统茶楼的建筑特征。第四部分,将广州传统茶楼的建筑文化特征归纳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民间世俗性、重商务实性、兼容开放性、开拓创新性,并进行深入分析。第五部分,讲述在现今社会全球商业化的冲击下,广州传统茶楼所反映的问题和危机。对茶楼的消费人群做了相关数据调研分析,更明确的挖掘消费者的的需求从更好的对茶楼进行定位。通过将广州传统茶楼同西方餐饮连锁店进行对比,找到自身在经营管理和战略方针上的不足,结合加强广州茶楼的建筑特色、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提升内部实力,增强外部竞争力,树立自身的品牌形象,把握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把广州传统茶楼的品牌文化推向世界。
【关键词】:广州茶楼 建筑文化 品牌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247.3;TU-05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绪论12-23
  • 1.1 研究课题提出12-13
  •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13-14
  • 1.2.1 研究的意义13-14
  • 1.2.2 研究的目的14
  • 1.3 研究对象14-15
  • 1.4 研究方法15
  • 1.4.1 文献研究法15
  • 1.4.2 实地调研法15
  • 1.4.3 综合研究法15
  • 1.5 文献综述15-22
  • 1.5.1 跨界相关学科在广州茶楼文化的评述及研究16-18
  • 1.5.2 建筑学学科在茶楼设计及文化方面的研究18-22
  • 1.6 论文框架22-23
  • 第二章 广州传统茶楼历史发展概况23-35
  • 2.1 茶楼在广州的历史起源与形成23-27
  • 2.1.1 清代中期以前的历史社会环境23
  • 2.1.2 清代中期及以后茶楼的形成状况23-27
  • 2.2 茶楼在广州的发展因素27-31
  • 2.2.1 茶楼在广州发展的自然因素28-29
  • 2.2.2 茶楼在广州发展的社会因素29-31
  • 2.3 茶楼在广州的类型和分布31-34
  • 2.3.1 广州茶楼的类型31-33
  • 2.3.2 广州茶楼的分布33-34
  • 2.4 本章小结34-35
  • 第三章 广州传统茶楼的建筑特征35-63
  • 3.1 茶楼的选址35-37
  • 3.1.1 结合商业旺地35
  • 3.1.2 结合自然景观35-37
  • 3.2 茶楼的平面与空间特征37-45
  • 3.2.1 广州茶楼的平面组织38-42
  • 3.2.2 广州茶楼的空间特色42-45
  • 3.3 茶楼的立面与装饰特征45-53
  • 3.3.1 入口特征45-47
  • 3.3.2 立面比例47-49
  • 3.3.3 立面装饰49-50
  • 3.3.4 主要构成要素50-53
  • 3.4 茶楼的内部环境特征53-56
  • 3.4.1 与植物配置结合54
  • 3.4.2 与山水结合54-56
  • 3.4.3 与岭南元素结合56
  • 3.5 茶楼的餐具及软装特征56-61
  • 3.5.1 饮茶餐具特色57-58
  • 3.5.2 家具软装特色58-61
  • 3.6 本章小结61-63
  • 第四章 广州传统茶楼的建筑文化特征63-78
  • 4.1 民间世俗性63-67
  • 4.1.1 民间传承的生活方式63-64
  • 4.1.2 流传民间的人文故事64-66
  • 4.1.3 多样化的活态文化66-67
  • 4.1.4 享乐的生活态度67
  • 4.2 重商务实性67-71
  • 4.2.1 务实的价值观念68
  • 4.2.2 灵活的经营方式68-69
  • 4.2.3 有利的布局形式69-70
  • 4.2.4 鲜明的符号特色70-71
  • 4.3 兼容开放性71-74
  • 4.3.1 开放主动的吸纳运用72-73
  • 4.3.2 兼容并蓄的优良性格73-74
  • 4.4 开拓创新性74-77
  • 4.4.1 园林环境引入的创新75-76
  • 4.4.2 中西融合的创新76-77
  • 4.5 本章小结77-78
  • 第五章 广州茶楼建筑文化的保护与革新78-96
  • 5.1 全球化商业影响78-81
  • 5.1.1 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发展现状78-79
  • 5.1.2 广州茶楼与西方星巴克的比较79-80
  • 5.1.3 人们新旧生活方式的转变80-81
  • 5.2 广州传统茶楼的危机81-85
  • 5.2.1 年轻消费者群体的心理81-83
  • 5.2.2 茶楼自身管理与服务欠缺83-84
  • 5.2.3 茶楼的粤曲文化断层84-85
  • 5.3 广州茶楼的保护策略85-90
  • 5.3.1 茶楼的社会价值挖掘85-87
  • 5.3.2 茶楼的文化价值保护87-88
  • 5.3.3 茶楼的建筑特色保护88-90
  • 5.4 新时代挑战与革新策略90-95
  • 5.4.1 当今社会下网络化的影响90-91
  • 5.4.2 提升自我管理和经营推广91-93
  • 5.4.3 塑造品牌连锁化国际形态93-95
  • 5.5 本章小结95-96
  • 结论96-98
  • 参考文献98-102
  • 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102-103
  • 致谢103-104
  • 附件10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倪超;论哈尔滨城市建筑风貌多元化与保护[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5年01期

2 王明浩;李小羽;;天津市建筑风貌与城市特色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3期

3 韩伟光;;满洲里市建筑风貌与城市特色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4 朱华;;浅论浦东建筑文化建设[J];中外建筑;2007年10期

5 赵仲毅;张锡英;;寓建筑于环境之中——谈建筑与环境的和谐问题[J];建筑学报;2007年12期

6 轩遄;;看建筑品文化[J];新湘评论;2008年03期

7 傅娟;;岳阳近代西式建筑[J];古建园林技术;2008年01期

8 全世海;;浅析天津近代西洋建筑文化[J];天津电大学报;2008年02期

9 向晓航;;融合与碰撞——我国当代建筑的思索[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年08期

10 刘西;;“新乡土主义”在建筑风貌研究中的应用探讨——以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筑风貌研究为例[J];规划师;2009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元鼎;;岭南新建筑的特征及其地域风格的创造[A];中国民族建筑研究论文汇编[C];2008年

2 陆家桂;;建筑:城市文化的标志——兼谈建筑的设计美[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3 陆元鼎;;岭南新建筑的特征及其地域风格的创造[A];地域建筑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张健;谢毅;杨洪露;魏磊;;三峡库区城市建筑风貌控制体系研究——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A];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2年

5 田亚莲;;谈黑井建筑文化的艺术价值[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五辑)[C];2010年

6 陈樟德;;杭州吴山传统建筑与风景资源研究[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7 郑金荣;罗熙文;;城市化进程中村落旧建筑的再利用研究——以深圳太阳山艺术中心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8 赵仲毅;张锡英;;寓建筑于环境之中——谈建筑与环境的和谐问题[A];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陆琦;梁林;;传统风格建筑的现代重构——以惠州天后宫项目为例[A];第三届中华传统建筑文化与古建筑工艺技术学术研讨会暨西安曲江建筑文化传承经典案例推介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李岳川;;广东近代侨乡建筑审美文化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对策[A];第六届优秀建筑论文评选[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马晓明;提升建筑风貌 改善城乡环境[N];绵阳日报;2009年

2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风景园林设计研究所 赵瑾;让现代功能与地域特色催生建筑美[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陈莹莹 实习生 刘庆;80余幢建筑 乔装打扮换“新衣”[N];绵阳日报;2010年

4 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 王大治;哈尔滨建筑:中西合璧的典范[N];光明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胡续发;加强全省城乡建筑风貌规划和监管[N];海南日报;2012年

6 王宁;水乡特色:东莞建筑风貌设计惹争议[N];中华建筑报;2013年

7 顾孟潮;建筑“门外汉”的社会担当[N];文艺报;2014年

8 记者 吕禹 实习生 沈锡敏;875幢建筑修整完成古城面貌焕然一新[N];绍兴日报;2010年

9 本报评论员 程莉莉;雷人的建筑该消停消停了[N];工人日报;2014年

10 实建;广州建筑:开放,,然后包容[N];中国房地产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卢健松;自发性建造视野下建筑的地域性[D];清华大学;2009年

2 杨思声;近代闽南侨乡外廊式建筑文化景观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侯正华;城市特色危机与城市建筑风貌的自组织机制[D];清华大学;2003年

4 王信;美国旧建筑再利用制度安排及对上海的借鉴[D];同济大学;2007年

5 苏宏志;系统科学的建筑观与创作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东升;“内地化”进程中甘孜州城镇传统建筑类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丁鼎;北方传统建筑——“阁”的比析及其现代演绎设计[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3 刘妍彤;徐州沙塘站废弃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的改造设计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6年

4 余欢;广州传统茶楼建筑文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5 王晓丽;边缘文化视角下的黑龙江传统建筑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6 石s

本文编号:9756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9756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c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