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书法论文 >

王献之《忽动帖》《乞假帖》小考

发布时间:2018-06-05 05:08

  本文选题:张彦远 + 金紫光禄 ; 参考:《中国书法》2013年03期


【摘要】:正正史所载王献之资料仅存于《晋书·王羲之传附王献之》中,一千余字,散见资料亦是有限。《隋书·经籍志》载,金紫光禄大夫《王献之集》十卷,已亡佚,不得见。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记《大令书语》十八条,为王献之较早材料。复有清代严可均辑《全晋文》,其中收集王献之书语算是比较全的。但是书信内容,往往不易判断其所寄何人,所书何时,又大多问候之语,简短模糊,只有当事人才能看懂,给后世研究者造成很大的困惑。综观王献之书语,大概有这样几种情况:一,王语王书;二,王语他书;三,他语他书(误入王属)。
[Abstract]:The information of Wang Xianzhi contained in the official history only exists in "Jin Book Wang Xizhi Biography with Wang Xianzhi", more than a thousand words, and scattered information is also limited. "Sui Shu Jing Zhi Zhi Zhi" contains ten volumes of Dr. Jin Ziguang Lu's "Collection of Wang Xianzhi", which has been lost and cannot be seen. In Tang Dynasty, Zhang Yanyuan's Dharma Book must record 18 articles of Da Ling Shu language, which is an early material for Wang Xianzhi.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book was collected from Wang Xianzhi. However, the contents of letters are often difficult to judge who they send, when the book, and most of the greeting words, short and vague, only the parties can understand, causing a great deal of confusion for future generations of researchers. Looking at Wang Xianzhi's book language, there are probably several situations: first, Wang Yu Wang Shu; second, Wang Yu other book; third, he language other book (by mistake into the king's family).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
【分类号】:J292.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善超;;徐浩“遭遇”苏轼“不认师”现象之历史考察与探因[J];书画世界;2012年02期

2 陈荣谦;;论唐代书法家学的传习方式[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07期

3 周银洲;;孙过庭“善书者”之标准[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09期

4 李永强;;米芾在《宣和画谱》中的缺位考[J];当代中国画;2007年11期

5 孔志群;陈宪年;;多情的舞姿 动态的书法——论书法与舞蹈的通感[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杨开飞;;宋人胸次论[J];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7 周侃;;基于书法史视角的唐代书手价值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8 吴乔;;从敦煌“上大夫”看唐代民间书写[J];大众文艺;2013年10期

9 张红;;论唐宋学人对许浑的批评[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06期

10 王万洪;;宋初书坛盟主李建中[J];地方文化研究辑刊;2015年0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振中;徐铉及其文学考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汤江浩;北宋临川王氏家族及文学考论:以王安石为中心[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3 杨春晓;满船书画同明月[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4 李愚镛;杜牧诗歌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5 周保彬;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艺术风格理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6 邱世鸿;理学影响下的宋代书论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7 张其凤;宋徽宗对文人画的影响[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8 蔡永贵;汉字字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王登科;书法与宋代的社会生活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赵喜惠;唐代中外艺术交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雪峰;《中秋贴》之书法价值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亓翠利;米芾及其书风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陆贝林;徐铉散(骈)文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4 韩笑;女性书法的艺术特色[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清华;中国传统书法教育类型研究及其当下启示[D];广州大学;2011年

6 刘翔;欧阳询、颜真卿楷书造形与空间之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7 田力;魏晋南北朝世族家庭美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8 尼志强;宋浙刻本对唐欧体书法的传承与变异[D];河南大学;2006年

9 李永强;《宣和画谱》中的缺位—米芾[D];四川大学;2007年

10 朱延鑫;《书史会要》唐代部分校正[D];吉林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祖良;张彦远的“用笔”理论[J];书画艺术;2000年02期

2 苏里南;无法摆脱的都市境遇——古今一也[J];书画艺术;2000年03期

3 李万康;张彦远之绘画价格理论[J];美术观察;2001年06期

4 邓乔彬;论张彦远的画学思想及理论建树[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5 宁刚;张彦远对中国书画装裱艺术的贡献[J];四川文物;2002年04期

6 才彦平;张彦远的文人画理论及其影响[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7 樊培绪;《张彦远评传》的现代阐释与美学品格[J];美术及设计版;2003年02期

8 朱光耀;禅宗与张彦远的“妙悟”说[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4年02期

9 刘正平,黄晓霞;“穷神变,测幽微”与张彦远的绘画理论[J];兰州学刊;2004年04期

10 王跃年;《历史名画记》评介(连载之五)[J];书画艺术;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许祖良;;张彦远的绘画美学史贡献[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张星亮;张彦远 书画史论巨擘[N];太原日报;2008年

2 邬建;中国画用笔浅谈[N];美术报;2000年

3 陈传席;愈古愈新[N];光明日报;2013年

4 李敏;论工笔画的线条[N];山西科技报;2003年

5 张春岭;收藏家曾是“好事者”[N];团结报;2010年

6 卢辅圣;文人之画与文人画[N];美术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斌;张彦远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2 许伟东;动机与策略[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3 白兰;论张彦远对“气韵”的新释及对后世人物画形神观的影响[D];渤海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806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19806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2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