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士人“好书”风尚探析——以周必大为例
本文选题:宋代士人 + 书法 ; 参考:《兰州学刊》2015年10期
【摘要】:宋代独特的历史环境促使书法出现诸多新风貌,政府推动书法发展的多种举措,君主"皆喜翰墨"的普遍倾向,士人"学书为乐"的书法观以及浓厚的家学氛围是士人"好书"形成的重要原因。宋代士人将"好书"融入日常生活,书法除了具有大家熟知的"修身养性"、"雅好游娱"、"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之功用外,还是士人受知于君以及日常交谊的重要方式。可以说,宋代书法史是一部由君主和士人"好书"构成的书法史。
[Abstract]:The unique historical environment of the Song Dynasty prompted the emergence of many new styles and features of calligraphy. The government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calligraphy in a variety of ways, and the monarch was generally inclined to "all like calligraphy". The scholar's calligraphy view of "learning books for pleasure" and the strong atmosphere of home learning are the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good books. The scholars of the Song Dynasty incorporated the "good book" into their daily life. In addition to the well-known functions of "self-cultivation", "elegant travel and entertainment", "academic research" and "cultural heritage", calligraphy was also an important way for the scholars to be known to the emperor and his daily friendship.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history of calligraphy in Song Dynasty is composed of good books by monarchs and scholars.
【作者单位】: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江右哲学研究中心 历史学系;
【基金】: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南宋江西士人社群与地方社会研究”(项目编号:13CZS061)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社会流动视野下的宋代教师职业群体精神世界研究”(项目编号:LS1313) 江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水平创新团队“江西区域文化史研究团队”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44;J29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曹家齐;;宋代书判拔萃科考[J];历史研究;200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放;苏轼书法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慧斌;宋代制度层面的书法史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王登科;书法与宋代的社会生活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微;蔡襄的书法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爱华;;千载黄粱梦,悠悠文士心——从“黄粱梦”故事看封建时代的文人理想[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2 陆军;;古代羌藏盟誓习俗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3 赵永忠;;论北宋对威州、茂州羌族的治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4 胡莲玉;从《明悟禅师赶五戒》对《五戒禅师私红莲记》的改写论冯梦龙的艺术成就[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5 吴海涛;北宋时期汴河的历史作用及其治理[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6 张金铣;南汉史料史籍述评[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7 张光辉;明代的首犯与从犯[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8 庄华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9 吴晓萍;略论地缘政治与北宋外交[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10 沈晋贤;从巫祝用“土”到以“土”为药论——兼论马王堆医书巫祝用土[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珊珊;;北宋城市演进中的经济影响[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2 刘明杉;;明代前期祭瓷的种类、功能及地位[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3 李凇;;跨过“虎溪”——从明宪宗《一团和气图》看中国宗教艺术的跨文化整合[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4 姜鹏;;宋初文治导向与经筵缘起[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5 杜林渊;张小兵;;北宋时期陕北地区的农业发展[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杨森;;民间所谓的和田“羊脂玉”和敦煌五代文献中的“燕脂表玉”[A];“丝绸之路与龟兹中外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吴海波;;清代私盐立法问题探析[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五辑)[C];2010年
8 林金树;;试论明代苏松二府的重赋问题[A];明史研究论丛(第一辑)[C];1982年
9 魏涛;;张载“以礼为教“思想渊源探析[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殷慧;肖永明;;北宋礼学思想发展的二重路径[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陈玉忠;宋代刑事审判权制约机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7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李金华;毕沅及其幕府的史学成就[D];南开大学;2010年
9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迪;清乾隆朝内府书画收藏[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轶芳;叶梦得及其词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2 彭慧蓉;中国射箭文化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滕亚秋;契丹带饰研究:以蹀躞带为中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宋浩;论岳飞历史地位的变迁[D];湘潭大学;2010年
5 魏姗;晚唐“二曹”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黄艳春;胡宿及其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马英菊;范成大《石湖词》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诸葛瑞强;包拯司法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李成学;吕夷简评传[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杨海花;《尔雅》词语与《汉语大词典》订补[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栗田勇;金丹实;;风韵的研究[J];东方艺术;2007年22期
2 张先昌;;狄仁杰生年考[J];晋阳学刊;1983年06期
3 曹家齐;;宋代书判拔萃科考[J];历史研究;2006年02期
4 黄洁琼;蔡襄历史地位综论[J];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05期
5 王元军;唐代的翰林书待诏及其活动考述[J];美术研究;2003年03期
6 马自力;唐代的翰林待诏、翰林供奉和翰林学士[J];求索;2002年05期
7 任树民;北宋西北边疆质院、御书院略考[J];西北民族研究;1997年02期
8 马德富;苏轼《论语说》钩沉[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4期
9 罗小利;;简析蔡襄的书学思想[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10 徐森玉;;蜀石经和北宋二体石经[J];文物;196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慧斌;宋代制度层面的书法史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汉宁;朱熹、周必大关于欧阳修《范公神道碑》的论争[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2 谷敏;;周必大对小说与正史的态度——也谈“范仲淹神道碑”的删文问题[J];文献;2007年03期
3 顾静;;解读《泛舟游山录》[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4 李光生;;周必大与杨万里政治关系考辨[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5 綦晓芹;;周必大文学创作理论评析[J];中州学刊;2011年02期
6 李光生;;周必大四六文析论[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邹锦良;;三十年来南宋名臣周必大研究述评[J];船山学刊;2011年04期
8 邹锦良;;杨万里与周必大交谊考论[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9 李精一;;略论南宋周必大的四六文[J];学术交流;2012年05期
10 杨瑞;;周必大与杨万里交游考述[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瑞;周必大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郭玉杰;周必大散文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2 顾静;周必大日记文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黄文平;周必大诗歌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4 李永丽;周必大年谱[D];四川大学;2007年
5 陶华;周必大散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郭兰;周必大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7 朱欢欢;周必大序跋文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
8 周晶晶;“庐陵周氏”家庭及其文献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9 母忠华;宋代日记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751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2075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