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一场争论看书法美学意象的理论基础
本文选题:意象 + 书法美学 ; 参考:《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3年03期
【摘要】: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书法理论界错误地将刘纲纪的"反映论"当作"摹仿论"来批判,批判者和被批判者关于书法艺术性质的认识竟然惊人的相似。在这种误解中东西方理论杂糅,而恰恰遗漏了最具中国思维特征和审美情怀的"意象"范畴,争论中的各种问题也可以通过书法美学意象的研究得到合理的解释。在认识论层面上,书法艺术的主体、本体与客体之间需要书法美学意象这一中间环节来构成一个诗意的审美世界,而不是要把书法变成绘画,从而为古代书论中所谓"物象"式批评找到认识论基础;在价值论层面上,书法美学意象兼具本体论意义,使书法艺术成为达意、体道、抒情的意象性艺术;在方法论层面上,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书法美学意象不断分解、组合与创构的审美经验微观史。
[Abstract]:In the eighties and nineties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calligraphy theorists mistook Liu's "reflection theory" as a "imitation theory" to criticize, and the critics had surprisingly similar views on the nature of calligraphy art. In this kind of misunderstanding, the theory of East and West is mixed, and the category of "image", which is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thinking and aesthetic feelings, is precisely omitted. The various problems in the debate can also be reasonably explained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aesthetic image of calligraphy. On the epistemological level, the subject, ontology and object of calligraphy art need the middle link of the aesthetic image of calligraphy to form a poetic aesthetic world, instead of turning calligraphy into painting. So as to find the basis of epistemology for the so-called "object image" type criticism in ancient book theory, in the aspect of value theory, the aesthetic image of calligraphy has ontological significance, which makes calligraphy art become the imagery art of meaning, style and lyricism, and at the level of methodology,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alligraphy art is also a microscopic history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which is constantly decomposing, combining and creating the aesthetic images of calligraphy.
【作者单位】: 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基金】: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云南民族文化与文艺理论研究创新团队”成果
【分类号】:J29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杨锁强;;关于书法意象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裕雄;审美静照与艺境创构──宗白华艺境创构论评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2 薛雯;朱光潜的文艺与道德关系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3 陈元贵;浅论康德对克罗齐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4 岳毅平;论文人与园林之关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5 李昌舒;新理学负的方法的美学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6 江守义;刘欣;;“纯正的趣味”:朱光潜的批评标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李娟;陈少锋;;陈之佛工笔花鸟画的审美特征论[J];书画世界;2008年01期
8 叶丽美;;传统工笔画色彩式微初探[J];书画世界;2012年03期
9 李娜;;浅谈艺术设计中技术与艺术的关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9期
10 王宁川;;简政珍:意象维度中的哲与智——一位台湾中生代诗人的评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道麟;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豪;中心性与开放性[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5 李希;郭象哲学与中古的自然审美[D];吉林大学;2011年
6 邵鸿雁;中国美学“味”范畴新论[D];吉林大学;2011年
7 石健;靳以综论[D];吉林大学;2011年
8 董凯;武舞传奇的意象世界[D];西南大学;2011年
9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丛琳;生命向着诗性敞开[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新新;现代书籍设计中材料运用的新趋向[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于磊;道家哲学影响下的中国绘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冯艳艳;浅谈我对中国画民族性的认识[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季春燕;论艺术班的诵读教学[D];苏州大学;2010年
5 毕小蕊;中西方“移情说”物我关系差异探源[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王蕴如;演奏直觉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7 张盼慧;象思维与《红楼梦》中象表征的翻译[D];江南大学;2010年
8 荣梅;禅宗“自然观”的理论内涵与美学意蕴[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乔宇沫;论我国当代动画电影中丑的形象塑造[D];南昌大学;2010年
10 陈玲;从《诗经》看周代先民的时间意识特征[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文师华;论欧阳修的书法美学观[J];江西社会科学;1998年10期
2 胡世俊;中国书论应走向理性的明晰[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3 邱世鸿;;当代审美文化研究中的书法美学[J];书法之友;2000年10期
4 冯志刚;浅谈书法美学及其欣赏[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3年02期
5 梁德水;书艺答问[J];青少年书法;2005年17期
6 李庆源;;意象根艺作品《红楼十二钗》[J];中国花卉盆景;1988年02期
7 ;《书法之友》一至三十期总目录[J];书法之友;1997年05期
8 任光彬;张怀t厥榉姥У恼苎ЩJ];理论学刊;1999年03期
9 黄少华;水墨画的意象审美[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10 胥建国;意象2000前雕塑艺术的终结[J];西北美术;199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俊宏;黄雅卿;;改变面积比和配色形状之色彩感觉研究[A];传统色彩与现代应用——海峡两岸传统色彩与现代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朱志卿;管幸生;;城市色彩意象之研究——以嘉义市阿里山林业艺文轴带为例[A];传统色彩与现代应用——海峡两岸传统色彩与现代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任俊;;瞿秋白的山水画与他散文的绘画美[A];瞿秋白研究新探[C];2002年
4 张扣林;;“两翼齐飞”我们缺什么[A];快门,为构建和谐社会奏响——第十一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马知遥;;论民间动物图案中的吉祥情结[A];“当代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座谈会论文集[C];2007年
6 赵钲;;指为心画 妙夺天工[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7 张建军;;意象思维、宇宙意识与颠峰体验——论唐代书画艺术精神[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董开全;;中国书法与中医学[A];第十二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靳晓日;;中国传统书法美学中的文化精神[A];第四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暨第二届亚健康经络调理学术研讨会精选论文集[C];2010年
10 张德和;;竹根雕精品创作要素——奇材 慧眼 神思 巧艺[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飞云;具像中的意象参与[N];中国文化报;2004年
2 林木;杜泳樵油画的东方意象境界[N];经济日报;2001年
3 仲敬干(美术评论家);寄至味于意象[N];美术报;2005年
4 肖维波;意象油画20年[N];中国文化报;2007年
5 陈云;形象 意象 兴象[N];美术报;2007年
6 记者 李静;神韵注油彩 成竹生意象[N];东营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叶飞;当代水墨在多国展出“新意象”[N];中国文化报;2009年
8 曾策;从古典写实到新意象写实[N];美术报;2007年
9 傅建增;诗歌梦幻 意象情缘[N];文艺报;2011年
10 田黎明;物随笔性 唯取意象[N];汕头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黄映恺;20世纪书法美学的建构与反思[D];浙江大学;2007年
2 王浩滢;中国写意画的美学特质[D];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
3 张建华;碑学的发扬[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4 顾迎庆;中国人物画造型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5 杭迪;《W.J.T.米歇尔的图像理论和视觉文化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6 贾怀鹏;河南淮阳泥泥狗图像的故事形态及其意象的审美潜能[D];复旦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苗;意象的色彩——工毛画设色简论[D];南京艺术学院;2001年
2 王采莲;产品形态设计中的感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3 崔晓敏;手机流行色预测研究与应用[D];浙江大学;2005年
4 许佳颖;产品典型塑料材质意象空间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李和畅;平面设计的意境创构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6 教富斌;中国画意象浅说[D];天津大学;2006年
7 吕欣欣;从意象延边看中国工笔人物画的障碍和突破[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新娟;工笔花鸟画的“意境”追求[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9 关荣芝;隐喻方法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4年
10 耿焱;绘画的直觉[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932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2093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