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书法论文 >

陈独秀致台静农信札书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9 13:41
【摘要】:陈独秀一生有大量的书法实践,书法形式以信札居多,例如陈独秀致包惠僧信件数量100多封,且曾装裱整理成集;陈独秀致杨朋升信件40多封,现保存于国家档案馆;至今保存较为完整、数量较多的为台静农所珍藏的102幅陈独秀书信手稿。更为可贵的是,陈独秀在与书画界人士交游过程提出许多十分有价值的书法理念。由于陈独秀政治地位影响巨大,其书法成就却鲜为人知。基于此,本文以陈独秀致台静农书札为研究对象,对陈独秀与台静农的相识、交游等情况进行阐述,针对陈独秀致台静农信札中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详细分类,然后着重梳理了陈独秀信札书法作品的风格特征,并结合陈独秀在与书画界人士交游中提出的书法理念,重新阐释陈独秀十分有价值的书学思想。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J292.1
【图文】:

新星,出版社,陈独秀,台静农


古代传统信札内容中晚辈给长辈针对陈独秀与台静农的情谊,石钟扬一文中说:台静农等年轻朋友对陈独秀真气,也无党派纠葛,纯为亦师亦友的人间与高尚情操,也见证了陈独秀的伟大人格们所爱的是可爱该爱值得爱同时也是爱我关怀备至,掏心掏肺,他没有倚老卖老,而是以亦师亦友乃至慈父般的关爱投向他尊重、敬仰、爱护。16在物质匮乏的战乱时第二节:大陆《小学陈独秀致

陈独秀,笺纸,台静农,书札


《台静农先生珍藏书札(一)》共三七0页。《书札(一)》中收录了台静农收藏自 1939 年(民国二十八年)至 1942 年(民国三十一年)陈独秀致台静农所有书信手稿,共计一0二封。夏明钊在《台静农与陈独秀》中记载:据《台静农先生珍藏书札(一)》,陈独秀致台静农总计 102 封;可以考订年月的:自初次见面至 1938 年底为 0 封,1939 年为 6 封,1940 年为 35 封,1941年为 39 封,1942 年为 17 封。25《书札(一)》44-45 页、73-74 页、79-82页、84-87 页、100 页、101 页、106-109页、111 页、127 页-129 页、130 页、138 页、140 页、141 页、144 页、145-146页、148页、150-151页、153页、155-157页、159 页、195-197 页、250 页、251

陈独秀,金陵,作诗


图 3 陈独秀书《对月忆金陵旧游》图 4 陈独秀书自作诗《郊行》陈独秀写给台静农的书法作品《对月忆金陵旧游》,此诗是陈独秀 1941 年自作诗:“匆匆二十年前事,燕子矶边忆旧游。何处渔歌惊梦醒,一江凉月载孤舟。”(见图 3)诗中所记二十年前正是中共一大召开后不久,陈独秀通过回忆二十年前的意气风发,反衬出二十年后孤寂惆怅的心情。更与三十年前自作诗《灵隐寺前》中“垂柳飞花村路香,酒旗风暖少年狂。(见附图 3)”有明显的落差,表现在书法上,《灵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段续洪;;简谈书法中的筋力和骨力[J];美与时代(中);2015年09期

2 陈钊;;弘一致刘质平信札管窥[J];中国书法;2015年13期

3 钱念孙;;一位不该忘却的美术家[J];群言;2014年07期

4 韩刚;;石涛画学“创新”辨正——以“笔墨当随时代”与“借古以开今”为中心[J];中华文化论坛;2013年01期

5 张瑞田;;陈独秀书法的“孤”与“不孤”[J];中国书法;2012年10期

6 连登岗;;陈独秀的汉字观及汉字教学思想[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7 胡春涛;廖方容;;从“颜筋柳骨”论及中国书论中的筋骨概念[J];西北美术;2007年01期

8 陈振濂;;对古典“帖学”史形态的反思与“新帖学”概念的提出[J];文艺研究;2006年11期

9 靳树鹏;;陈独秀的墨宝[J];博览群书;2003年08期

10 舒芜;佳人空谷意 烈士暮年心──读陈独秀致台静农书札[J];炎黄春秋;200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宋眉;早期海派艺术中的“金石气”研究(1840年-1930年)[D];上海大学;2015年

2 王民德;晚清碑学思潮研究(1814-1911)[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长立;碑学践行者邓石如的“本来面目”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7年

2 程俊敬;杨维桢破体书法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3 孙玮蔓;“金石气”的能指与所指[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4 许莉;清末民初政治变迁下的邮政改革[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871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27871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5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