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书法论文 >

朱复戡书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0 17:22
【摘要】:朱复戡生于清末民初,是一名诗、书、画、印诸艺兼善的金石书画大家,朱复戡的一生阅历丰富,有极高的文学修养。在清末民初之时,书坛帖学式微,碑学兴盛,朱复戡学书以碑入门,但他并未摒弃传统的帖学书法,在学书上,他坚持碑帖并举,潜心临古,锐意求变。行草书上他推崇二王书法,融汇百家,篆书师法商周,并最终以篆入草,自成一家。朱复戡的的书法发展历经了三个阶段,从最初受时代背景以及家学影响的工整书风转换到碑帖融合,融汇百家的拙朴书风,他的书法形成了淳厚古拙的基调。在后期又更加偏向于将商周金文与行草书相结合,锐意求变,形成了极具“金石气”的个人艺术风格。朱复戡的书法既得二王书风的遒劲秀丽,又不失商周金文的雄浑大气,在师承古人的基础上自出新意。朱复戡从长期的书法实践中领悟出了他的书法观,“崇古”是他重要的书学思想,他主张学书要“取法乎上”,强调“以篆为源”和“师法二王”。他总结自己的学书经验,要重视基础,主张作书要多读帖,注重字法与笔法,更要重视文化素养,主张学生要注重知识的积累。朱复戡一生勤奋好学,兴趣广泛,他将自己的兴趣与书法结合起来,并在书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近代书坛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J292.1
【图文】:

石鼓文,吴昌硕


逡逑以下两幅作品都是吴昌硕与朱复戡艺术风格成熟期的作品,陈振濂评价吴昌硕临石鼓逡逑文(图1):邋“它是一种有凭据的创作他是以书法主体即书法家主观的独到理解,对古典逡逑的《石鼓文》进行阐释、夸张的结果。”从这张作品可以看到吴昌硕所表达的艺术风格特逡逑点,他在《石鼓文》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但是章法布局仍保留了石鼓文的基础。字逡逑形偏长,章法布局完整,线条灵动多姿。再看朱复戡书法,整体来看,朱复戡临石鼓文(图逡逑2),更是将有凭有据的创作发挥到了极致,更加注重线条的骨力,给人以厚重苍茫之感,逡逑章法布局错落有致,疏可走马却又密不透风,将石鼓文的金石气更好的发挥出来,正是朱逡逑复戡专属风格的体现。逡逑___辛邋f猜穸参逡逑Iff逡逑_!!邋_邋慕逡逑图1.吴昌硕临《石鼓文》逦图2.朱复戡临《石鼓文》逡逑总的来说,书法艺术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书迹本就是书家个人情感与涵养的表达,逡逑15逡逑

石鼓文,个人情感,自身规律,书法艺术


教导他,要以虚心的态度去做学问。在朱复戡要出版第一本自己的印谱的时己的印稿向吴昌硕请教,吴昌硕夸奖了他,并将自己的经验所学传授于他,应“取法乎上”,使得朱复戡豁然开朗。朱复戡与吴昌硕的会面大多是在题年题襟馆更名为停云馆之后,吴昌硕便不到停云馆中来了。逡逑在题襟馆的段时光对于朱复戡来说可谓是意义重大。不只是吴昌硕,再与题的相处之中,朱复戡获益匪浅,无论是读书还是写字画画都给予了朱复戡很助。逡逑以下两幅作品都是吴昌硕与朱复戡艺术风格成熟期的作品,陈振濂评价吴昌图1):邋“它是一种有凭据的创作他是以书法主体即书法家主观的独到理石鼓文》进行阐释、夸张的结果。”从这张作品可以看到吴昌硕所表达的他在《石鼓文》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但是章法布局仍保留了石鼓文长,章法布局完整,线条灵动多姿。再看朱复戡书法,整体来看,朱复戡临更是将有凭有据的创作发挥到了极致,更加注重线条的骨力,给人以厚重布局错落有致,疏可走马却又密不透风,将石鼓文的金石气更好的发挥出专属风格的体现。逡逑

吴昌硕,篆书,篆隶,海派


他开阔了眼界,丰富了阅历,锤炼了意志,到回国之后,他的书法才真正走向成逡逑熟的道路。康有为提出“书贵有妙理”,“卑帖崇碑”的观点。_逡逑朱复戡在《行书跋爨君碑》(图3)中写道:“南海康有为以爨龙颜为神品,又云雄逡逑强貌美之宗……合之宝子真双绝矣。”从中可以看到康有为对朱复戡的书法审美还是有一逡逑定影响的。逡逑就行草书而言,朱复戡一度心仪明末黄道周、倪元璐、王铎三家,受清代名家和后世逡逑康有为、吴昌硕、沈寐叟等人影响也颇大。在行草书学习初期,朱复戡还是受收到了当时逡逑书坛时流影响,以《行书跋爨君碑》(图3)为例,跋文中篆书谨守篆法,字字严谨端庄,逡逑显示了朱复戡的篆书基础,再看其行书题跋,用笔刚健有力,线条浑厚,笔画锋利,转逡逑折处果断刚毅,纤浓有度,颇似北碑刀刻之感。这点与康有为一样,沿袭的是何子贞、邓逡逑顽伯等清代碑学大家将北碑与行草书相融合的路子。但从这一点看,朱复戡的行书当时虽逡逑①冯广鉴:《朱复戡墨迹遗存?论书卷》,上海,的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153页。逡逑?冯广鉴:《朱复戡墨迹遗存朱复戡艺术馆馆藏作品选》

【参考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燕;朱复戡草书研究[D];河北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7883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27883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d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