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代篆书临摹与创作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1-02-27 14:20
篆书是中国书法的起源,同时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书体之一。研究篆书书体的发展,不单单是对于文字发展的研究,同时也是对文化发展的研究。篆书自秦朝创立,随后在汉朝衰落,至唐朝中兴,此后沉寂许久,在清朝中后期再次崛起,并出现风格多样的篆书书体。清朝的篆书还出现多种形式,无论从创作群体还是从创作群体的整体水平、篆书的创作形式来说,别的朝代都与清朝无法比拟。笔者通过研究清代篆书发展的整体历程,运用数据,从创作群体、作品形式、作品风格特征以及篆书的相关理论等方面进行详细比较和论述,分析清朝篆书对于后世的积极影响和作用。同时着重分析赵之谦作品的风格,并结合笔者在实际实践过程中的感受和领悟从中总结出相应规律,利用自己临摹过程中所掌握的相应能力进行转化,使之成为具有鲜明特征的个性化书体。笔者在研究生阶段,主要进行篆书的相关创作和研究。其中对于清朝篆书家,赵之谦等人关注较多,且在临摹与创作阶段也对赵之谦等书家的书法作品进行深入和研究。对于笔者在创作过程中影响和帮助甚远,同时激发笔者的创作灵感。本课题是从清代篆书的临摹与创作为出发点,以及笔者在学习生活当中临习赵之谦等人书法作品的感受。并深入研究分析清代篆书发展...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清代篆书研究现状
1.1 清代书法发展脉络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清代篆书与其它朝代的异同
2.1 清代篆书与之前篆书体系的比较
2.1.1 创作群体
2.1.2 作品形式
2.1.3 风格特征
2.1.4 理论研究
2.2 清代篆书对后世的作用
2.2.1 丰富了篆书的取法范围
2.2.2 规范了篆书的字法
第3章 临摹之思考
3.1 临摹技能
3.1.1 读帖能力
3.1.2 临帖能力
3.1.3 墨法
3.2 临摹体验
3.2.1 临摹之笔法
3.2.2 结构之思考
第4章 创作之启示
4.1 认识创作
4.1.1 思考能力
4.1.2 创新能力
4.2 创作之启示
4.2.1 篆书创作的艺术性
4.2.2 创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博士论文
[1]清代学术与篆书发展[D]. 董文强.山东大学 2017
硕士论文
[1]试论清代篆书、篆刻的发展[D]. 朱晓艳.山西师范大学 2016
[2]走向“求新尚奇”的清代篆书[D]. 胡晓.曲阜师范大学 2016
[3]清代金文书法研究[D]. 李思航.首都师范大学 2014
[4]清代篆书“复古”之风研究[D]. 宁楠.渤海大学 2012
[5]清乾嘉时期篆书综合研究[D]. 刘超.山西师范大学 2012
[6]晚明书法研究[D]. 吕秀峰.河北大学 2011
[7]先秦篆书的形式秩序建构[D]. 莫鞠聪.广西师范大学 2011
[8]清代篆书:继承与流变[D]. 郝海波.中央美术学院 2008
本文编号:3054357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清代篆书研究现状
1.1 清代书法发展脉络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清代篆书与其它朝代的异同
2.1 清代篆书与之前篆书体系的比较
2.1.1 创作群体
2.1.2 作品形式
2.1.3 风格特征
2.1.4 理论研究
2.2 清代篆书对后世的作用
2.2.1 丰富了篆书的取法范围
2.2.2 规范了篆书的字法
第3章 临摹之思考
3.1 临摹技能
3.1.1 读帖能力
3.1.2 临帖能力
3.1.3 墨法
3.2 临摹体验
3.2.1 临摹之笔法
3.2.2 结构之思考
第4章 创作之启示
4.1 认识创作
4.1.1 思考能力
4.1.2 创新能力
4.2 创作之启示
4.2.1 篆书创作的艺术性
4.2.2 创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博士论文
[1]清代学术与篆书发展[D]. 董文强.山东大学 2017
硕士论文
[1]试论清代篆书、篆刻的发展[D]. 朱晓艳.山西师范大学 2016
[2]走向“求新尚奇”的清代篆书[D]. 胡晓.曲阜师范大学 2016
[3]清代金文书法研究[D]. 李思航.首都师范大学 2014
[4]清代篆书“复古”之风研究[D]. 宁楠.渤海大学 2012
[5]清乾嘉时期篆书综合研究[D]. 刘超.山西师范大学 2012
[6]晚明书法研究[D]. 吕秀峰.河北大学 2011
[7]先秦篆书的形式秩序建构[D]. 莫鞠聪.广西师范大学 2011
[8]清代篆书:继承与流变[D]. 郝海波.中央美术学院 2008
本文编号:30543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3054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