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书法论文 >

潇潇风雨入秋多,吐出胸中墨几何—蒲华书法空间构成分析和创作风格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9 22:16

  本文关键词:潇潇风雨入秋多,吐出胸中墨几何—蒲华书法空间构成分析和创作风格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蒲华,作为清朝末年的著名书画家,长期以来一直被同时代众多艺术大师们的光芒所遮蔽。进入二十一以来,随着许多具有鲜明艺术气质和现代创作意识的书画家逐渐被世人重新认识,蒲华其人其事也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毕竟在近代中国书画史上,蒲华具有不容忽视的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的书画风格不仅在技法和思想上对“海上画派”艺术群体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其书画中所体现的大胆创新意识也值得今人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蒲华的创作放在其生活的大时代学术背景和所处地域文化影响之中进行考察,同时结合其崎岖坎坷的生平经历的分析,,试图探究其艺术创作的社会因素和思想渊源,阐述蒲华与生俱来的艺术天才和不容忽略的勤勉创作;其次,本文试图运用现代视觉艺术领域的相关理论,通过对其作品的空间结构分析,较客观地阐释他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倾向;最后,从艺术情感的普遍原则和规律出发,刻画出作为艺术家的蒲华,其艺术精神的价值所在以及对当代创作的启示。 论文分三部分展开: 第一章:蒲华生活的时代及其个人的创作背景 本章着重从清代末年社会和人文环境出发,剖析蒲华的生活背景和个性特点,为揭示其创作精神状态作铺垫。其中包括对晚清社会及江浙学术氛围、海上画派诞生前后的艺坛状况的分析,以及回顾蒲华生平和艺术创作历程等。 第二章:蒲华书法的空间构成特点和艺术风格解析 本章是本论文的重点论述部分。文章首先试图通过书法内在空间构成关系的分析,揭示蒲华书法作品的构成特征;再从动态的线条运动规律理论着手,剖析蒲华充满张力和运动感的书写手法:最后阐述书法艺术的情感表现特征,从而剖析蒲华艺术的精神追求。 第三章:蒲华艺术的时代价值和由此引发的思考 本章总结蒲华的艺术价值,特别是其超越时代性的创作实践所引起的思考和启示。传统、继承和超越应是艺术创作永恒的话题,也是蒲华研究的意义所在。 对蒲华个体创作的研究,不仅能使我们重温上世纪之初的文化发展的状况和艺术家的心路历程,而且会从蒲华的大胆尝试和不断探索中,思考艺术家创作的真正使命。
【关键词】:学术氛围 空间构成 艺术精神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J292.2
【目录】:
  • 引言9-10
  • 第一章 蒲华生活的时代及其个人的创作背景10-17
  • 第一节 晚清社会的学术气氛及江浙书画传统氛围10-12
  • (一) 清代学术的发展和蒲华生活的社会10-11
  • (二) 江南学术氛围和“海上画派”诞生前后的上海11-12
  • 第二节 蒲华一生回顾及其艺术创作历程12-17
  • (一) 蒲华的生平及其性格特点12-14
  • (二) 蒲华的艺术创作分期及创作特点14-16
  • (三) 蒲华与吴昌硕等人的交往16-17
  • 第二章 蒲华书法的空间构成特点和艺术风格解析17-40
  • 第一节 蒲华书法创作的内在结构特点17-24
  • (一) 书法艺术内在的空间构成诸要素之解析17-21
  • (二) 蒲华书法的空间构成特征和形式美感21-24
  • 第二节 蒲华书法创作的张力所在24-31
  • (一) 书法作品中的时间和运动之关系24-28
  • (二) 蒲华书法中的运动和张力28-31
  • 第三节 蒲华书法艺术的情感和表现力31-40
  • (一) 情感之于书法艺术的重要性31-34
  • (二) 蒲华创作的情感和表现力34-40
  • 第三章 蒲华艺术的时代价值和由此引发的思考40-43
  • 第一节 蒲华的艺术价值和其超越性所在40-41
  • 第二节 蒲华艺术的思考和启示41-43
  • 参考文献43-45
  • 后记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义生;;拓展书法艺术的文化视野——何满宗访谈录[J];理论与创作;2006年06期

2 吴鹏;;胆大乎?无知乎?[J];中国钢笔书法;2010年03期

3 常新人;;何骏:“心手相畅”竞时流[J];上海采风;2010年04期

4 常新人;;书法家何骏的艺术人生[J];记者观察(上半月);2010年03期

5 何小龙;;银月清辉[J];中国作家;2007年23期

6 平云坦;;书法艺术创新的前提[J];剧作家;2008年03期

7 午羊;;率尔操觚 个性外朗——李明阳书法漫谈[J];书法之友;2002年12期

8 贾长城;龙开胜;宋旭安;谢兴华;宇文家林;;创作解析[J];青少年书法;2010年18期

9 彭肖天;;论书法艺术的创作[J];青少年书法;2008年10期

10 卞云和;;《马顺强书法集》后记[J];文艺评论;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春丽;;我们需要学术氛围[A];电影表演创新集——第九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3年

2 薛光亚;曹耀伟;;广场的局部空间构成[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3卷)[C];2010年

3 李溪喧;谢兴保;;中国传统建筑空间构成特点浅析[A];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学术论文集(2000-2001年卷)[C];2002年

4 李光荣;;闻一多的艺术家气质及其兼政经历[A];闻一多研究集刊(纪念闻一多诞辰100周年)[C];2004年

5 莫小不;;梁启超美学思想对书法艺术的启示[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6 李会;;浅谈如何创造书法艺术的意境之美[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7 沈树华;;联墨·书法·时代·创新[A];联墨艺术与时代——全国第三届联墨名家邀请展暨第二届全国对联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夏东荣;;汉字成为书法艺术的中国文化因素[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邓清远;;简论书法艺术与经济价值的转化及异化[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魏伯庆;;书法需要批评[A];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二0一一年)[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周凡恺邋宋福棘;第四届中国(天津)书法节落幕[N];天津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续鸿明;张海:一个人的创造力是有限的[N];中国文化报;2009年

3 王靖;研磨毕生的追求[N];中国艺术报;2010年

4 杨天冰;墨以寄情 书以养性[N];甘肃经济日报;2006年

5 袁明云;笔墨精到意境“美”[N];江淮时报;2006年

6 张大风;徐渭书法解析[N];美术报;2008年

7 曾强;试论书法作品文字内容的价值[N];大同日报;2008年

8 飞舟 刘伟;坚质浩气 高韵深情[N];甘肃经济日报;2005年

9 冯宝麟;本色而自在的挥洒[N];文艺报;2007年

10 彭利铭;听听圈外的声音[N];中国艺术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世基;当代台湾书法创作之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2 徐华;汉魏之际艺术精神的嬗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赵伟平;身心与书法审美关系之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4 杨疾超;古代书法批评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杨涛;东晋“新体”书法成因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6 胡志平;清末民国海上书画家润例与生存状态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常君睿;教育主导的乡土艺术文化变迁[D];西南大学;2008年

8 辛勋;论朝鲜后半期书法艺术的发展[D];复旦大学;2009年

9 周延;弘一书法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10 易晓明;寻找失落的艺术精神[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源;潇潇风雨入秋多,吐出胸中墨几何—蒲华书法空间构成分析和创作风格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田绍登;书法鉴赏简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吴明明;书法美学的立体阐释与当代书法创作走向的预测[D];重庆大学;2008年

4 周红旗;字体设计与中国书法艺术相关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钱定志;书法传统与创新之可能性浅探[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6 文静;墨海深处的生命凸现[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7 徐朝新;斗方书法创作谈[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8 刘晨昊;中国书法艺术中哲学思想及人格精神的体现[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俞在玉;汉字笔画“钩”的文字学意义及其美学特征[D];青岛大学;2010年

10 王业;中国古代“集大成”书法创作论[D];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


  本文关键词:潇潇风雨入秋多,吐出胸中墨几何—蒲华书法空间构成分析和创作风格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72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3172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3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