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询、颜真卿楷书造形与空间之研究
本文关键词:欧阳询、颜真卿楷书造形与空间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研究楷书书法造形的构成方式可从黑色线条与布白、画面中的力和势、空间来进行分析,也可以就西方造形理论中的点、线、面为其构成要素进行研究。是故不知汉字中文含义的人,亦可就中国文字之字形与结构而体会其意蕴,并近而兴起美的感受。本论文以欧阳询、颜真卿之代表性的楷书为例,从楷书字体的间架结构、空间布局、点画功能入手,探讨楷书书法造形的艺术性及其作用于视觉心理的美感体现。
【关键词】:楷书 书法造形 空间 欧阳询 颜真卿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292.1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引言8-11
- 1.1 研究动机与目的8-9
- 1.2 研究方法与范畴9-11
- 第2章 文献探讨11-35
- 2.1 各代对楷书文献的相关阐述11-17
- 2.1.1 楷书11-13
- 2.1.2 唐代楷书13-14
- 2.1.3 书家学者对欧阳询与颜真卿书迹考述14-16
- 2.1.3.1 欧阳询之严密结字法则14-15
- 2.1.3.2 颜真卿对唐楷字形之变革15-16
- 2.1.4 小结16-17
- 2.2 书法与线条17-25
- 2.2.1 书学理论17-19
- 2.2.2 书法与线条的关系19
- 2.2.3 书法与力的关系19-21
- 2.2.4 传统书学对楷书字体结构的研究21-24
- 2.2.5 小结24-25
- 2.3 西方造形理论25-27
- 2.3.1 图底关系25-27
- 2.4 楷书造形的点、线、面27-35
- 2.4.1 点28
- 2.4.2 线28-29
- 2.4.3 面29-30
- 2.4.4 书法与画面力场理论30-32
- 2.4.5 书法的结构及动势32-35
- 第3章 欧阳询、颜真卿之楷书35-43
- 3.1 欧阳询35
- 3.1.1 生平简介35
- 3.1.2 欧阳询书学沿革35
- 3.2 《九成宫醴泉铭》35-37
- 3.3 颜真卿37-40
- 3.3.1 生平简介38
- 3.3.2 颜真卿书学沿革38-40
- 3.4 《多宝塔碑》与《颜勤礼碑》40-43
- 第4章 字形架构与空间43-82
- 4.1 初唐三家书法风貌43-52
- 4.1.1 虞世南44-45
- 4.1.2 褚遂良45-46
- 4.1.3 初唐三家字形比较46-49
- 4.1.4 字体点画与造形49-52
- 4.2 欧阳询、颜真卿之楷书字形间架与空间比较—以《九成宫醴泉铭》、《颜勤礼碑》为例52-62
- 4.2.1 结构风格52-57
- 4.2.2 点画功能57-62
- 4.3 欧阳询、颜真卿之楷书字形的间架与空间特质62-67
- 4.4 欧阳询与颜真卿书法对后世的影响67-82
- 4.4.1 中唐以后的柳公权67-68
- 4.4.2 五代的杨凝式68-69
- 4.4.3 宋代诸家69-73
- 4.4.4 元明清73-80
- 4.4.5 近现代之继承与发扬80-82
- 第5章 结论82-86
- 5.1 欧阳询与颜真卿楷书书法的美感表现82-85
- 5.2 研究价值85-86
- 致谢86-87
- 参考文献87-89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8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震峰;;异体字的文化传承作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2 王伟;冯保荣;;论“洛书”智慧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6期
3 王f3;李娟;;中国传统书法的生命美学意蕴[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4 张耕;;文章泰斗 翰墨菁华——论姚鼐的书法艺术[J];书画世界;2009年01期
5 陈佳;;卫t氐氖榉ù葱略诮癫菰械募壑笛芯縖J];书画世界;2009年04期
6 黄荣赤;;谈书法网络教学的可行性——以首届书法网络函授教学为例[J];书画世界;2010年04期
7 马祥和;;从唐尚法到宋元尚意——书画审美之比较研究[J];书画世界;2011年04期
8 周善超;;徐浩“遭遇”苏轼“不认师”现象之历史考察与探因[J];书画世界;2012年02期
9 徐晓洪;;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看书法的创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10 陈秀杰;;达其情性 形其哀乐——解读书法艺术的寄情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吴聪;;姚鼐考证鉴定之思想与形成[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叶鹏飞;;浪漫主义书风的绝响——傅山书法之意义[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3 邱晨;;汉字与古代婚姻文化[A];2012西南地区语言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赫赫;中国古代人物画“十八描”概念的历史演进与画史意义[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2 郑珊珊;明清侯官许氏家族文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振中;徐铉及其文学考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潘震;中国传统情感英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闵胜俊;战国中山国青铜器铭文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周旭;“崩坏与重建”[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7 王子源;书法章法之于现代文字设计意义的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8 张多强;《三希堂法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汤江浩;北宋临川王氏家族及文学考论:以王安石为中心[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10 胡卫国;从医学人类学和科学社会学角度探讨压痛诊断方法[D];湖南中医学院;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艺;论汉字体设计中的“形”与“态”之美[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杨莹;草书及行书“飞白”效果的仿真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f替,
本文编号:3265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326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