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轴形式与明中晚期书法形式表现
本文关键词:竖轴形式与明中晚期书法形式表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竖轴作为卷册之后最主要的书画形式,于明代中叶以后逐渐流行开来,明代中晚期的书法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一时期对于书法形式表现的重视和挖掘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本文认为竖轴形式的流行影响到了书法的创作和欣赏方式,特别是书法的形式表现。 本文详细的考察了竖轴形式的渊源和发展,并论证了竖轴形式于明代中晚期流行的促成因素。竖轴是悬挂于壁间专门供人欣赏的形式,书法的欣赏方式发生了转变,即从俯视转向仰观、从细查转向泛览、从近玩转向远观、从局部转向整体。欣赏方式的转变使人们对书法的品鉴,也随之从书法本体艺术美以及书家道德、修养、气质、秉性等综合因素的考察,转向以书法形式美为中心。这样以来,之前书法所背负的“非艺术负荷”就减轻了,书法本体的艺术形式美相对来说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书法越来越朝其本体形式美迈进。本文认为竖轴形式对于明中晚期书法形式表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强化整体效果,以视觉审美为核心,冲破“中和”审美范式,突出行的表现力以及形式表现的稳定性等方面,并对竖轴形式影响下的明中晚期书法形式表现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竖轴形式 明中晚期 书法 形式表现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292.1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7
- 目录7-9
- 引言9-12
- 第一章 竖轴形式于明中晚期的流行12-18
- 第一节 竖轴形式的渊源与发展12-13
- 第二节 竖轴形式于明中晚期流行的促成因素13-18
- 第二章 鉴赏方式与创作心态的转变18-25
- 第一节 鉴赏方式的转变18-22
- 一 横卷形式的鉴赏方式18-21
- 二 竖轴形式的鉴赏方式21-22
- 第二节 创作心态的转变22-25
- 第三章 明中晚期书法形式表现25-48
- 第一节 强化整体视觉审美25-32
- 一 凸显作品的整体效果25-29
- 二 强化视觉审美29-32
- 第二节 冲破“中和”审美范式32-38
- 一 儒家“中和”美学观32
- 二 尚“奇”的美学思潮32-34
- 三 冲破传统经典范式34-35
- 四 追求夸张和刺激35-38
- 第三节 突出行的表现力38-44
- 一 模糊行间距39-40
- 二 突出行间距40-44
- 第四节 形式表现的稳定性44-48
- 结语48-51
- 附图51-75
- 参考文献75-78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78-79
- 致谢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序兰;浅谈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的书法艺术[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Z1期
2 国泉;醉蘸黄河水 狂书华夏情——杨锡柱和他的书法艺术[J];市场研究;1997年03期
3 ;姚健书法艺术简介[J];山东农机化;1997年12期
4 曾铭;;天趣若随吾笔转 画禅无墨教谁参——释普荷及其书法艺术蠡评[J];书法艺术;1997年06期
5 李志华;;积淀与突破——梁修书法艺术述评[J];青年思想家;1998年02期
6 陈文轩;浅说庄学对书法艺术的影响[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7 梅朵;;努力改变自己[J];心理世界;2003年07期
8 郭风;兼备众体,自成一家——浅说黄宝春书法[J];福建文学;2004年11期
9 叶枫;;根之情——冯国堂书法艺术展侧记[J];决策探索(下半月);2007年06期
10 ;张惠臣艺术人生[J];今日中国论坛;2007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树华;;联墨·书法·时代·创新[A];联墨艺术与时代——全国第三届联墨名家邀请展暨第二届全国对联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夏东荣;;汉字成为书法艺术的中国文化因素[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锋;;清代楹联大家的书法艺术简论[A];联墨艺术与时代——全国第三届联墨名家邀请展暨第二届全国对联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丝绸之路文化新园林——兰州碑林[A];中国公园协会2004年论文集[C];2004年
5 陈联合;;联墨双修与文化自觉[A];联墨艺术与时代——全国第三届联墨名家邀请展暨第二届全国对联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佟今;;联墨的二重性:实用和审美[A];联墨艺术与时代——全国第三届联墨名家邀请展暨第二届全国对联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丛丽卿;;小议联墨大美[A];联墨艺术与时代——全国第三届联墨名家邀请展暨第二届全国对联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毛选选;;楹联书法断想[A];联墨艺术与时代——全国第三届联墨名家邀请展暨第二届全国对联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梁石;;楹联书法,是书法和对联相结合的艺术[A];联墨艺术与时代——全国第三届联墨名家邀请展暨第二届全国对联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高寿荃;;重视“对联书法”这张“社会文明的名片”[A];联墨艺术与时代——全国第三届联墨名家邀请展暨第二届全国对联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言恭达;书法艺术的时代审美转型[N];光明日报;2008年
2 记者 贺少成;中国唐诗宋词书法碑林文化工程启动[N];工人日报;2010年
3 记者 舒鉴明 通讯员 闵宣;中国书法艺术执着的传播者[N];东方城乡报;2010年
4 谢庆立;笔歌墨舞见精神[N];中国文物报;2011年
5 江东;当舞蹈遭遇书法[N];中国文化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刘亚辉 刘虎 通讯员 王新平;翰墨飘香溢满园[N];保定日报;2011年
7 ;唐云来书法艺术[N];中国艺术报;2005年
8 庞雄;瘦动 豪放 爽利[N];金昌日报;2005年
9 金桓;书如佳酒不宜甜[N];吉林日报;2005年
10 帅民风;因情生文 因文见情[N];文艺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涛;东晋“新体”书法成因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2 辛勋;论朝鲜后半期书法艺术的发展[D];复旦大学;2009年
3 杜浩;同构与冲突[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4 李伟华;中国书法艺术对明式家具的影响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5 顿子斌;文人画的书法化倾向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6 杨疾超;古代书法批评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陈琪;敦煌遗书书法浅探[D];兰州大学;2007年
8 李彤;论非艺术因素与书法艺术的发展[D];南京艺术学院;2005年
9 赵伟平;身心与书法审美关系之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10 吴鹏;晚明士人生活中的书法世界[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在玉;汉字笔画“钩”的文字学意义及其美学特征[D];青岛大学;2010年
2 耿灿;孙过庭书法情性观的美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3 杨蓓;平面构成中书法艺术的应用及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徐娟;刘自椟书学精神及其现代意义[D];西安工业大学;2010年
5 王成聚;论梁启超的书学思想及实践[D];暨南大学;2011年
6 赵慧;倪元璐书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梅跃辉;竖轴形式与明中晚期书法形式表现[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8 邹华;颜真卿及其书法艺术对书法教学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崔永升;永tF刻帖与题跋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周红旗;字体设计与中国书法艺术相关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竖轴形式与明中晚期书法形式表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42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464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