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过庭《书谱》的美学理论价值
本文关键词:论孙过庭《书谱》的美学理论价值,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唐代孙过庭的《书谱》是一部在中国书法理论史上有重要影响的理论著作,又是一篇极具艺术价值的书法作品。本文着重对孙过庭《书谱》的理论价值作系统的探讨与研究。本文认为孙过庭《书谱》的理论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概括书法艺术的表现特性;第二,总结书法艺术独特的创作心理;第三,揭示书法艺术的审美境界。《书谱》概括了书法艺术的表现特征。书法艺术的表现性特性一方面随着行、草书体的成熟而凸显,另一方面又被书法的实用功能和人书互喻的书论所遮蔽。孙过庭能够概括书法艺术的表现性,一方面得益于书法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得益于他自己的理论素养和多年书法实践的经验。他揭示了书法可以“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的本质特性,并指出其前提是书写者诸体兼备,其作用是使书法作品历久弥新。《书谱》总结了书法艺术独特的创作心理。孙过庭将他所提出的“五合”“五乖”划分为“志”“器”“时”三类。其中,包括“神怡务闲”与“心遽体留”、“感惠徇知”与“意违势屈”、“偶然欲书”与“情怠手阑”的“志”与创作心理直接相关,而“纸墨相发”与“纸墨不称”(“器”)、“时和气润”与“风燥日炎”(“时”)则作为外在条件影响了书法创作主体的心理。孙过庭的这番总结,既继承了在他之前讨论创作心理的书论思想,又将该思想完整化、系统化了。《书谱》揭示了书法艺术的审美表现境界。在《书谱》中,与书法艺术的审美境界相关的表述主要有三点:一是从“初学平正”、“务追险绝”、“复归平正”的学书过程中总结出的“通会”中和之美;二是将书法艺术的创作与书法家的人生阶段和人生境界结合起来生发出的“志气和平”、“风规自远”之美;三是将书法作品的“骨力”之美和“遒丽”之美提炼出来,呼唤书法艺术“骨既存矣”“遒润加之”的“尽善”之美。
【关键词】:《书谱》 书法 表现特性 创作心理 审美境界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292.1
【目录】:
- 摘要8-9
- Abstract9-11
- 绪论11-20
- 第一节 孙过庭及其《书谱》11-15
- 一、孙过庭其人11-13
- 二、《书谱》简介13-15
- 第二节 研究现状15-18
- 第三节 研究意义18-20
- 第一章 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概括书法艺术的表现特性20-29
- 第一节 书法艺术表现特性的历史发展20-24
- 一、书法的实用功能抑制书法艺术的表现特性20-22
- 二、书论中的人书互喻模糊书法艺术的表现特性22-23
- 三、行草书体彰显书法艺术的表现特性23-24
- 第二节 《书谱》概括书法艺术的表现特性24-29
- 一、济成厥美,各有攸宜24-25
- 二、达其情性,形其哀乐25-27
- 三、千古依然,百龄俄顷27-29
- 第二章 五合与五乖——总结书法艺术独特的创作心理29-37
- 第一节 “五合”“五乖”产生的渊源29-31
- 一、五合与五乖产生的文化渊源29-30
- 二、五合与五乖产生的书论传统30-31
- 第二节 五合与五乖31-37
- 一、神怡务闲与心遽体留32-33
- 二、感惠徇知与意违势屈33-34
- 三、偶然欲书与情怠手阑34
- 四、器与时34-37
- 第三章 志气和平,风规自远——揭示书法艺术的审美境界37-47
- 第一节 学书之三变与三境37-41
- 一、初求平正37-39
- 二、务追险绝39-40
- 三、复归平正40-41
- 第二节 志气和平,风规自远41-44
- 一、中和思想对孙过庭书法理论的影响41-43
- 二、“志气和平,风规自远”的审美境界43-44
- 第三节 骨力与遒丽44-47
- 一、骨力与壮美44-45
- 二、遒丽与优美45-47
- 参考文献47-49
- 致谢49-5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1-52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52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仙人小说的喜剧色彩[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2 冯正强;;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洪永稳;简析康德美学中审美与人的自由[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4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5 胡友峰;;实践理性:康德美学的超验之维[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刘梅;;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兼论“自由劳动”在马克思哲学中的本体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7 钱雯;;生态论文艺学的社会生态维度[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8 丁学松;;想象——一种审美现代性[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9 张晓敏;;论“无用之用”的现代美学意义[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陈育德;;生态美学与“美的规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晓伟;;历史学的中庸之道:融通“历史解释”与“历史表现”的尝试——重思“亨佩尔-德雷论战”的现代意义[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陶锋;;丑与美的变奏——阿多诺论现代艺术[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4 张建永;;沈从文文学理论的审美现代性问题[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李安乐;;文化研究视域下的精神图式关怀——丁方及高氏兄弟九十年代艺术的个案研究[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6 刘海龙;;传播游戏理论再思考[A];新闻学论集(第20辑)[C];2008年
7 王新龙;;国际安全合作:一种安全哲学视角的解读[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8 吕宏波;;梁启超的“趣味”范畴与中国美学现代性[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9 尚文华;傅永军;;对道德情感的哲学分析[A];第八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2年
10 孙晓霞;;从“海景”到“菜园”的视角迁移——关于当代乡村艺术活动的理论构想[A];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峰;数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5 王丽虹;延安鲁艺音乐教育中的政治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建波;逆游的行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邵鸿雁;中国美学“味”范畴新论[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吴旭平;力量的形而上学[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敏;《文赋》“应感之会”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石小娇;救赎之道:马尔库塞伦理思想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郭辛茹;“召唤结构”视阈中的《庄子》阐释差距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辉;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价值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立军;艺术的公共领域与一个现代文本的解剖[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许莹莹;侗族风雨桥的生态审美意蕴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吴松;偶开天眼觑红尘[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石磊;个人数字产品设计的模糊性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10 罗秀华;论雕塑艺术的道性[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本文关键词:论孙过庭《书谱》的美学理论价值,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61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466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