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双钩摹写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清代双钩摹写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将古碑文字双钩摹写,用作研究和收藏,这种风气萌芽于宋、微显于明,大盛于清。清代著名金石学者王澍、翁方纲、桂馥、黄易、钱泳、徐渭仁、赵之谦、杨守敬等人,俱有双钩本行世。本文是对清人的摹碑文状况的研究,并阐述钩摹本在清代碑学研究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
【关键词】: 双钩摹写 碑学 清代金石学
【分类号】:J292.1;K877.4
【正文快照】: 历代金石学者研究碑刻’拓本自然是必不可缺的’但是古时交通不发达,一些碑石藏于深山远林’前往棰拓极为不便;以古代通讯技术之落后,进行拓本的交换或购买也难以顺利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复制碑刻文字’就成为金石学者们无法绕开的一个问题。 复制碑刻一般有三种方法:第一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A llan Barr(白亚仁);论《王者》的由来[J];蒲松龄研究;2000年Z1期
2 卜复鸣;;传统造园艺术在现代园林景观建设中的价值[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3 唐莉英;;诗情画意的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的意境营造[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6期
4 秦宗财;明清徽商的休闲生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5 赵崔莉;;明清女性的职业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郑学益;思想制胜的新世纪营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7 李瑞豪;;乾嘉时期幕主的欧、苏情结与幕府文学[J];北方论丛;2008年05期
8 田培栋;;明代北京的供粮问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王炳照;石焕霞;;清代状元策中教化作用的彰显[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陈宝良;;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及其转向[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孙逊;葛永海;;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双城”意象及其文化蕴涵[A];“都市文化学科建设论坛暨都市文化原理编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健;;民间信仰与明清江南的经济、社会空间:以苏松为中心[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青年学者文集)[C];2008年
3 欧明俊;陈X;;也论稼轩其人其词之“气”[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李金宇;;论中国古典园林中“四时一园”营构的深层意蕴[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5 卢锋;彭凯翔;;我国长期米价研究(1644-2000)[A];经济学(季刊)第4卷第2期(总第15期)[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金华;毕沅及其幕府的史学成就[D];南开大学;2010年
2 谢华;《长物志》造园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陈建新;李渔造物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铁华;主人的居处:“看”视域的古典园林文化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5 连东;中国、印度与东南亚之间的鸦片“三角贸易”研究(1602-1917)[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祥民;扇子的故事:传统造物的礼仪性与审美性蠡测[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叶康宁;竞尚清雅:明代嘉万时期的书画消费[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碧芬;明清民本思想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9 赵尔波;明清时期祁门谢氏宗族及其遗存文书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10 张多强;《三希堂法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轶欧;八旗满洲官宦世家探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品;太上皇体制与乾嘉之际权力运行轨迹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晶君;《钦定台规》初探[D];湘潭大学;2010年
4 吴黎黎;清代妇女的民事法律地位[D];湘潭大学;2010年
5 肖三喜;包世臣书学思想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郑周;清代江南水上游事活动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7 汪晓健;明清徽商典当业盛衰与现阶段我省典当业发展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8 叶惠美;汉字“理”的修辞文化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郭晓华;粉墙花影景观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10 奚丽芳;清乾隆朝荒政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帅杰;;碑学运动与国画改良比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6年04期
2 姜寿田;;碑学情结——何来胜的隶书创作[J];观察与思考;2009年05期
3 白林坡;;明末清初关中“前碑学”研究(下)[J];荣宝斋;2010年01期
4 孟凡胜;;清代碑学研究[J];大众文艺;2010年19期
5 杨建军;;山谷碑学——黄庭坚在碑学书法实践上的艺术成就[J];美术学报;2011年05期
6 罗炳生;;林君选与岭南书法重镇——佛山书法碑学的承传[J];南方论刊;2013年08期
7 张铁民;;碑学思潮和新文化运动[J];书法之友;1994年03期
8 张红军;冯利莉;;碑学家笔法理论的体系建构——清代碑学建构的逻辑起点及其含义的最终生成[J];文化艺术研究;2014年01期
9 吴皖堂;;从思想史角度看清代碑学的几个现象[J];中国钢笔书法;2009年08期
10 葛兴久;熔汉铸魏 中通外和——记葛家修先生的碑学探索之路[J];书画艺术;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辛勋;19世纪朝鲜的碑学书法[N];中国文物报;2010年
2 李铎;立足碑学 深入经典[N];中国艺术报;2010年
3 吴又华;独钟碑学[N];美术报;2001年
4 浙江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振濂;追求拙丑的傅山[N];太原日报;2007年
5 首都师范大学书法学院教授 叶培贵;浅析书法演进理路[N];光明日报;2009年
6 白谦慎;傅山的世界[N];美术报;2006年
7 徐建融;碑学鼻祖山林气象[N];中国商报;2003年
8 陈智;回归书法本体[N];中国文化报;2008年
9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邓黄涛;宋、清两代颜系书法群体比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10 衡正安;书东方神艺 报世界和平[N];中国艺术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民德;晚清碑学思潮研究(1814-1911)[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年
2 张建华;碑学的发扬[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3 马新宇;清代碑学批评[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新来;清代岭南碑学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2 朱超;两大碑学高峰[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周棣宁;刍论碑学兴盛原因[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4 陈文龙;激扬与反拨[D];重庆大学;2009年
5 任军;清初隶书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6 盛夏;从论书诗看清代碑学[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7 唐颖明;碑学与帖学之比较[D];天津大学;2006年
8 郭建党;碑学风气下的不同取向[D];中国美术学院;2013年
9 徐磊;碑学兴起对行书发展的影响[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10 薛帅杰;包世臣碑学思想广泛传播原因探微[D];四川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清代双钩摹写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64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466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