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王阳明官民观及其“致良知”思想渊源
论文摘要 心学大师王阳明在其一生哲学探索与为官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为官以德、明德亲民、“觉民行道”等官民思想。究其渊源,在于阳明“致良知”的心学理念,他的“致良知”是一种主观“心”的本体论。其官民观也是在他“人人可以致良知”的认识上形成的,对于当世的中国与政府有着珍贵的价值与指导意义。
论文关键词 官民观 王阳明 “致良知” 心学
王守仁,号阳明,明代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精通儒、释、道三家并自创阳明心学,是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主要思想是“致良知”,认为“心外无物”,“心即是理”,有《传习录》、《大学问》等著作传世。王阳明是我国古代公认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全能大儒,除了确立并传播心学思想之外,行军平叛屡立奇功,并历任刑部主事、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巡抚闽赣、南京兵部尚书等官职及职务。他立足“致良知”的心学思想,结合自身的为官为政实践,提出了自己的官民观。
一、 王阳明的官民观
(一)为官以德
“人心得其正者即道心”是王阳明对于官吏为官要求的最高概括,“人心”生于形气,与物欲相连;“道心”生于性命,与良知相连。阳明对于理想官吏的要求即是他们的“人心”守正而为“道心”,克制自己的“人心”,寻求为政的“道心”,也就是要恪守为官之德,以德率民,以德治民。
具体来说,阳明认为为官的首要准则是拒腐从廉。“忧世者,谓之迂狂;进言者,目以浮躁;沮抑正大刚直之气,而养成怯懦因循之风。故其衰耗颓塌,将至于不可支持而不自觉。”这是阳明对于当时腐败官场的披露。腐败源于功利,功利则是放弃“德以率民”的政治操守,而是以己之私来为官为政,这样就会产生一种腐败的因循,直至官民不容,王朝灭亡。因此阳明倡导廉洁,认为为政清廉是为官的根本。此外,在阳明看来,为官者道,在于以勤能恪尽职守。恪尽为官之责,很大程度上就是勤于民,爱于民。“身可益民宁论屈,志存经国未全灰。正愁不是中流砒,千尺狂澜岂易摧”这是阳明以勤政之德益于民思想的集中反映,在他看来,为官者只有长存勤政之德,才能上报社稷,下以益民。
(二)明德、亲民
“明德”、“亲民”出自《大学》篇首:“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关于“亲民”、“明德”,阳明曾在对学生徐爱的解答中加以论述:“‘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
在王阳明看来,“明德”意在不断提升个人德性,与此同时也要倡明仁德之道,要求为官者教化百姓,明德于民,明德于人心。“亲民”就是民与民之间亲亲相待,为官者更要以仁待民,将自己的仁心推广去关爱广大的民众。“亲民”是治天下的根基,也是为官为政的要义与追求。由此可以看出,阳明认为“明德”与“亲民”是相互联系的,为官者明德于己,明德于民,民与民之间明德而以德相待,是以达到“安百姓”的目的,“安百姓”即是“亲民”,而“亲民”又反过来强化“明德”,使“明德”进一步深入人心。两者的统一正所谓“明明德必在于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明德、亲民,一也。”
(三)觉民行道
“觉民行道”的概念是当代著名学者余英时相对于“得君行道”概念提出的。所谓“得君行道”,简单来说就是官通过得到拥有绝对权力的君主的支持,来行儒学治世之道。而“觉民行道”则是指通过布道于民,唤醒民智,来实现国家之治。王阳明以“龙场悟道”作为转折点,抛弃了“得君行道”的幻想,不再抱希望于君主,而是笃信官吏“惟以开导人心为本”(王阳明),才能真正把“道”推行于天下。“觉民行道”是王阳明官民思想的重大特色,是与传统权威行道观的一次背离,为官吏“行道”找到了新的出路。
王阳明“觉民行道”的对象除了传统文人外,更重要的是平民大众。他认为“果能于此处调停得心体无累,虽终口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平民百姓都是可以教化的,只要他们的内心得到启化,一样可以成为圣贤。因此,为了“觉民行道”,他对官吏的要求是“做一个愚夫愚妇”(王阳明),去体察下层民众,去启发他们的良知,通过他们来最终实现“行道于天下”的目标。
二、 官民观的思想渊源:致良知
(一)“心”的本体论与致良知
阳明曾有过这样的著名论断:“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王阳明)意思是说人未来看花时,因为心中无花,所以花也就不存在;人来看花时,因为心中有花,花的颜色才显现出来,花才是存在的。这一论断集中反映了王阳明心学的本体论,他认为人心是万物的本体,“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而“良知”则是心之本体。他说:“夫圣人之学,心学也;学以求尽其心而己。”“学以求尽其心”则是“致良知”的过程。“良知”是天理,“良知”是德善,“致良知”就是要通过“发明本心”,让“本心”达通于天理、德善,也就是把“本心”升华为“良知”。
王阳明提出“致良知”思想,其目的既包括实现传统儒家个人的“内圣”理想,也是要通过“内圣”来达到“外王”的目的,实现儒家的治世理想。在这一思想基础上产生的官民观,则必然在路径上有着“心”的特色。阳明所倡导的为政以德、明德、亲民、觉民行道,都是强调对于内心德善的开发,以达到一个官廉而民心正的治世之态。阳明希望无论官、民,都应该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去“致良知”,官吏要帮助百姓“致良知”,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致良知”最终达到“至善”,成为“圣人”。
(二)致良知与格物致知、“认识你自己”
致良知是王阳明关于“理”与“知”关系的探讨。在此之前,宋代朱熹倡导的“格物致知”与古希腊苏格拉底基于“美德即知识”提出的“认识你自己”,都是关于这对关系的探讨。通过与这两者的对比,旨在说明致良知的主观性特征。关于“格物致知”,朱熹的解释是:“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意思就是亲近世物、习得天理来达到“知”。“格物致知”与“致良知”的区别在于:前者主张人应该以外在客观存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通过“格物”来认识天理、遵循天理;后者主张人应该通过自身的内修、自心的发明达到良知。关于“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认为,德行的依据在于知识,一个具有美德的人一定是一个“认识自己”的人。他所说的美德与理学家所说的“理”在根本上是大致符合的,即是“理念”、是“善”。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实际上是一种“理性本体论”,以理智为本。而王阳明的“致良知”是一种“情感本体论”,以内心情感为本。总的来说,朱熹与苏格拉底所笃信的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理”与“善”,通过学习来习得这些道理与规范,属于客观唯心范畴;王阳明主张的是一种存在于每个人内心的“良知”,通过发明本心来达到良知,属于主观唯心范畴。
从“致良知”的主观性特征,我们更能够理解阳明的官民观,他主张官德,是因为他认为官吏只有恪守职德,才能说明他们从本心上的正心,才能为民之表。他主张明德、亲民,也是看中了人本心中“德”与“仁”的决定作用。他主张“觉民行道”,更是因为清楚只有唤醒民心中的“良知”才能真正实现儒家的治世理想。
(三)致良知与“三代之世”的政治理想
“尧、舜、三王之圣,言而民莫不信者,致其良知而言之也;行而民莫不说者,致其良知而行之也。” 在王阳明看来,理想的可恢复的政治形态是像“三代”之时的那样,官民相信、官民相亲。这些都是致良知的结果。现在的世界如果想要恢复到“三代之世”,也可以通过致良知来实现。
在阳明看来,“三代之世”之下,官与民的关系相去不远,官与民并没有根本的对立与差别。无论是官还是民,在本心上都是一致的,都可以通过“致良知”来成为圣人,共同创造治世。现在的世界虽然已经离“三代之世”很远了,官民关系也比那时变得面目全非,但是通过“致良知”是可以恢复“三代之世”的。因此,为官者应该秉之廉德以率民,应该明德、亲民,应该用“觉民行道”的方式帮助百姓发明本心。王阳明的这些官民思想都是为了让官与民“致良知”,而最终的目的是实现“三代之世”的政治形态。这才是阳明官民政治观的理想。
三、 阳明官民观的今世价值
王阳明的官民观虽然仍是要实现儒家的治世理想,但是其实现路径与儒家纲常礼教的传统已经是极大的背离,这也是后来王学遭禁的原因之一。他主张官民皆可以通过“致良知”成为圣人,尤其认为百姓也可以通过发明本心“致良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是难以被统治者接受的。不过,五百年后的今天,王阳明官民思想正切时宜,与这个时代紧紧契合。因此,我认为阳明的官民思想在当世具有珍贵的指导价值,当下政府要想成功转型必须理解并汲取阳明的官民观及其“致良知”的思想。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信息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在这个前所未有的信息爆炸的时代,民众接受信息的渠道与数量早已不可能任由政府控制,民众接受信息后的反应量与产生的个体思想更是远远超出了政府直接控制的极限。“愚黔首”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政府必须认识到,现在是一个开放化的时代,是一个人民的个体性不断解放的时代。中国传统的官与民之间的差位将在这样的开放与解放中不断缩小,中国政府不再是也无力再是大包大揽的政府,中国的官民关系将在政府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浪潮中走向规范。而顺应这一潮流,政府有必要从阳明官民观中汲取智慧,为官者,当修德于己、明德于民,当亲民,当为社会传播正道;政府者,当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提出“中国梦”,这一想法与阳明“致良知”的思路可谓不谋而合。我们的国家有国家的梦,我们的家庭有家庭的梦,我们个人有自己的梦。梦的实现正是“致良知”的过程,为官者、为民者,都要“致良知”,从内心出发去投入到圆梦的实践。王阳明的官民观与“致良知”必将在这个时代得到最有力的运用与检验,中国政府也终会在阳明思想的指引下探索出本世纪民族复兴的坚实道路。
本文编号:139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13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