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科诉吴学源及《艺术评论》案的事件营销分析
本文关键词:宣科诉吴学源及《艺术评论》案的事件营销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2014.8
学
术
探
索
2 0 1 4年 8月 A ug., 201 4
N o.8, 201 4
Ac adem i c E xpl or at i on
宣科诉吴学源及《艺术评论》案的事件营销分析 楼艺婵 (云南财经大学传媒学院,云南昆明 6 5 0 2 2 1 ) 摘要:在注意力经济时代,,事件营销可以迅速吸引媒体与社会公众的注意力,以一种轻松、自然的方式提升品牌知 名度。吴学源和《艺术评论》的名誉侵权事件,为“营销大师”宣科借势与造势,两年时问共计催生了2 1篇云南省 内报纸报道,形成社会热点讨论话题,极大地扩展了宣科本人与《纳西古乐》的知名度。本文对 2 0 0 4年~ 2 0 0 5年
的报纸内容进行分析,逐步还原了这次事件营销案例,重现其话题构造、议程设置及传播扩散历程,并揭示了事件 营销所具有的新闻、广告与公共关系效应。
关键词:宣科;吴学源;事件营销;内容分析中图分类号: F 0 6 3 .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6— 7 2 3 X( 2 0 1 4 J 0 8— 0 0 5 5—0 5
一
一
、
个事件营销案例的缘起
销售目的的手段和方法。”
为深入了解事件营销与品牌传播的相互作用过
在产品日益过剩、品牌林立的当今社会,消费者对充斥眼球的商业广告与公关策划活动 E t 渐疲惫。企业的营销人员从一些偶发事件得到
程,本文以宣科诉吴学源及《艺术评论》名誉侵权案 为切人点展开研究。2 0 0 3年 1 0月 1 5日,两篇分别
名为《“纳西古乐”是什么东西》《宣科神话》的文章 刊载于文化部主管、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大型综合性刊物《艺术评论》的创刊号中,对《纳西古乐》的 真实性与唯一性问题,对宣科的人生经历、学术身份等进行了长达 1 6页的质疑。
启示,如果借助或制造一些与品牌关联的具有名 人效应与新闻价值的事件,可以迅速吸引媒体与社会公众的注意力,以一种轻松、自然的方式提 升品牌知名度,且无须广告费用的投入。于是, 一
种集新闻效应、广告效应与公共关系效应的营
质疑的起因是丽江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材料和宣科
销模式开始出现,并被国内外企业广泛
采用,这种营销模式被称为事件营销。 1 9 8 8年, Wi l k i n s o n最早对事件营销做定义, 强调了事件营销的即时性和不可重复性特点。 1 9 9 7年, G w i n n e r提出了形象转移理论 ( i m a g e t r a n s f e r i n e v e n t s p o n s o r s h i p ),认为消费者会从对事
在《纳西古乐》演出解说中的一些说辞,诸如:《纳 西古乐》为“唐宋元音乐的原音”,“音乐活化
石”;《紫薇八卦》的创作者为唐玄宗,距今 1 2 6 0 多年;《浪淘沙》的作者为南唐后主李煜,距今 1 2 0 0多年……[ 】 ’上述提法缺少细致的学术考证,但是频繁出现在《纳西古乐》的宣传材料甚至正式文件中。2 0 0 4年初,文化部否决了丽江政 府推动《纳西古乐》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口传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议。
件营销活动的印象产生联想,在此基础上产生对活动主办企业的知觉,由此形成了从事件形象向企业形象的转移。…营销学家们逐渐意识到:“特别事 件已经成为又一种帮助企业的讯息触及目标受众
的媒介,其特点是不露声色的传递所隐藏在事件里 面的讯息。” 国内学者认为:“事件营销是指经营
《“纳西古乐”是什么东西》的作者是云南省文化厅民族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吴学源,他与宣科有着 2 0余年的交往经历, 双方均称非常了解对方。在文中,吴学源提出:现在 关于“纳西古乐”的内涵和外延者 E常漠糊……对于
者有计划地利用或策划具有新闻价值的活动,通过借势、造势等方法吸引媒体公众的注意力,提高企 业知名度,树立品牌形象,最终达到产品和服务的
作者简介:楼艺婵,女,云南财经大学传媒学院讲师,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2 0 0 9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少数民族文化产业 研究。
5 5
本文关键词:宣科诉吴学源及《艺术评论》案的事件营销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48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174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