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思想评论论文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04 13: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建设具有强大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成为一项战略任务。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多样化社会思潮的传播、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形成、部分党员干部的行为失范、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薄弱、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意识形态引领力形成了挑战,其具有必要性。建设具有强大引领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坚实的认知基础、实践基础、民心基础、物质基础、政党基础和技术基础等,其具有可行性。建设具有强大引领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助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继续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是一种能力,其内含地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正向发展的能力。实现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既离不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也离不开社会思潮的可引领性。二是凝聚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的能力。凝聚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不仅是因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愿景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还得益于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10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引领与引导
        (二)吸引力、凝聚力与引领力
        (三)意识形态引领力与思想引领力
        (四)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部分 建设具有强大引领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必要性、可行性和重要意义
    一、建设具有强大引领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必要性
        (一)西方敌对势力加快对我国意识形态渗透的步伐
        (二)多样化社会思潮的传播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
        (三)社会阶层的分化导致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形成
        (四)部分党员干部的行为失范弱化了人们的意识形态认同
        (五)意识形态话语权薄弱影响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六)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冲击了意识形态的控制力
    二、建设具有强大引领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可行性
        (一)认知基础: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
        (二)实践基础:意识形态工作不断推进
        (三)民心基础:人民群众的思想紧紧团结在一起
        (四)物质基础: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五)政党基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显著
        (六)技术基础:我国是一个网络大国
    三、建设具有强大引领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意义
        (一)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有效支撑
        (三)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有效方式
        (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
        (五)继续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的必然前提
第二部分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基本内容和鲜明特征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基本内容
        (一)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正向发展的能力
        (二)凝聚人民群众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的能力
        (三)推动伟大事业全面深化发展的能力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鲜明特征
        (一)党性与人民性相结合
        (二)科学性与通俗性相结合
        (三)时代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四)包容性与排他性相结合
        (五)阶级性与超越性相结合
第三部分 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有效途径
    一、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权
        (一)选好配强领导班子
        (二)实行意识形态管理绩效激励
        (三)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二、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物质基础
        (一)处理好中心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的关系
        (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三)促进公平正义,增强社会绩效
    三、加大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研判
        (一)加大对社会思潮的研究
        (二)与错误思潮进行斗争
    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一)丰富和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增强意识形态解释力
        (二)创新意识形态传播的理念和手段,增强意识形态传播力
        (三)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增强意识形态影响力
        (四)坚持意识形态的人民性,增强意识形态凝聚力
        (五)强化对青年的理论武装,增强意识形态感召力
结语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0632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30632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3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