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导向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10 06:50
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与日俱增。互联网的海量信息快速传播,多元文化交流碰撞、多种思潮交错复杂,致使人们的思想极易受到各种影响和冲击。这既给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导向作用,以对人们思想进行正确有效引导。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导向是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全面兴起的时代背景下,占意识形态统治地位的阶级对受众群体进行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计划性思想选择和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引导实践活动。研究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导向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正确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筑牢思想根基、构筑精神家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本文在明确我国互联网发展技术、规模和监管现状的基础上,对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内涵和特征进行阐述,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导向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国共产党重要理论观点和论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相关观点以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借鉴。对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导向的主要内容思想导向、政治导向和价值导...
【文章来源】: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15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中国网民年龄结构图(百分比)
哈尔滨理工大学法学博士学位论文是10-39岁群体这一群体,至 2018年12月,10-39岁群体占整体网民的67.8%。由于这一群体年轻,接收新鲜事物速度快,这个群体当中的 10-20 岁这个群体数量占比很大,这部分还都是在校的学生或者是已经辍学在外务工的年轻人,这部分群体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有的还很稚嫩特别容易受不良思想和社会负面新闻左右,看不清事物本质。20-29 岁是应用互联网占比最多的年龄段,这部分群体易于接收新鲜事物,几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依靠互联网来完成,他们很多思想变化和走向也同互联网息息相关。从调查数据上看中国互联网继续向高龄人群渗透,这部分群体也是要加以关注的。中国网民的学历构成情况,如图 2-2 所示:
图 2-3 中国网民在线教育用户规模(百分比)①Fig.2-3 Size of users of online education for Chinese Internet users(percentage)网络教育打破了原有教育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在网络背景下,受教育者可以自主选择信息,各种媒体推送的各种消息是被动地被受教育者进行筛选和选择,网民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自主性。受教育者参与积极性极大地激发并且可以自由地安排学习的内容和时间。互联网教育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和信息的过程,而是受教育者主动进行选择的结果,是根据个人职业需要对信息进行有选择地加工,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所以互联网媒体要本着一切从群众来,一切到群众中去的方针,结合受教育者的特点,结合国家的大政方针制定一些能够被绝大多数网民所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使网民能够接触到海量教育资源的基础之上更好地提升自己和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我国网民职业结构基本保持稳定,近两年间没有特别明显的变化。由于在互联网上绝大部分群体是学生,那么除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互联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与时俱进,结合新媒体和新大众传媒方式方法,更好地结合到互联网之中。个体和自由职业者占比较大,主要原因是这部分群体的时间比较自由,不受行业时间限制,这部分人其实也是舆论重要的传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策略研究[J]. 耿旭. 智库时代. 2019(26)
[2]基于高校网络社区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 辛玲玲,常佳宁,刘桐. 教育教学论坛. 2019(24)
[3]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考[J]. 张凌贞,闫春花. 大学教育. 2019(06)
[4]品读“00后”大学生[J]. 项久雨. 人民论坛. 2019(09)
[5]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引导力培育的理路分析[J]. 王子安,王天,周学智. 北京教育(高教). 2019(03)
[6]略论大数据分析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J]. 段虹.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8(11)
[7]移动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洽共生与融会贯通[J]. 王景. 北京教育(德育). 2018(10)
[8]网络新青年培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 蒋广学,周培京.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8(10)
[9]“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刘海波. 高教学刊. 2018(20)
[10]论校园社交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 张瑜. 思想理论教育. 2018(10)
本文编号:3221902
【文章来源】: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15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中国网民年龄结构图(百分比)
哈尔滨理工大学法学博士学位论文是10-39岁群体这一群体,至 2018年12月,10-39岁群体占整体网民的67.8%。由于这一群体年轻,接收新鲜事物速度快,这个群体当中的 10-20 岁这个群体数量占比很大,这部分还都是在校的学生或者是已经辍学在外务工的年轻人,这部分群体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有的还很稚嫩特别容易受不良思想和社会负面新闻左右,看不清事物本质。20-29 岁是应用互联网占比最多的年龄段,这部分群体易于接收新鲜事物,几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依靠互联网来完成,他们很多思想变化和走向也同互联网息息相关。从调查数据上看中国互联网继续向高龄人群渗透,这部分群体也是要加以关注的。中国网民的学历构成情况,如图 2-2 所示:
图 2-3 中国网民在线教育用户规模(百分比)①Fig.2-3 Size of users of online education for Chinese Internet users(percentage)网络教育打破了原有教育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在网络背景下,受教育者可以自主选择信息,各种媒体推送的各种消息是被动地被受教育者进行筛选和选择,网民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自主性。受教育者参与积极性极大地激发并且可以自由地安排学习的内容和时间。互联网教育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和信息的过程,而是受教育者主动进行选择的结果,是根据个人职业需要对信息进行有选择地加工,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所以互联网媒体要本着一切从群众来,一切到群众中去的方针,结合受教育者的特点,结合国家的大政方针制定一些能够被绝大多数网民所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使网民能够接触到海量教育资源的基础之上更好地提升自己和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我国网民职业结构基本保持稳定,近两年间没有特别明显的变化。由于在互联网上绝大部分群体是学生,那么除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互联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与时俱进,结合新媒体和新大众传媒方式方法,更好地结合到互联网之中。个体和自由职业者占比较大,主要原因是这部分群体的时间比较自由,不受行业时间限制,这部分人其实也是舆论重要的传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策略研究[J]. 耿旭. 智库时代. 2019(26)
[2]基于高校网络社区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 辛玲玲,常佳宁,刘桐. 教育教学论坛. 2019(24)
[3]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考[J]. 张凌贞,闫春花. 大学教育. 2019(06)
[4]品读“00后”大学生[J]. 项久雨. 人民论坛. 2019(09)
[5]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引导力培育的理路分析[J]. 王子安,王天,周学智. 北京教育(高教). 2019(03)
[6]略论大数据分析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J]. 段虹.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8(11)
[7]移动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洽共生与融会贯通[J]. 王景. 北京教育(德育). 2018(10)
[8]网络新青年培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 蒋广学,周培京.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8(10)
[9]“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刘海波. 高教学刊. 2018(20)
[10]论校园社交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 张瑜. 思想理论教育. 2018(10)
本文编号:32219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3221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