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丰外感热病变证、兼夹证、危重证学术思想探讨
发布时间:2021-06-23 18:00
对雷丰外感热病变证、兼夹证、危重证的学术思想进行探讨。雷丰《时病论》对外感热病的变证、兼夹证、危重证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临床需考虑时令气候之变和失治、误治之变,尤其是时令气候既影响人体正气,也影响病邪毒性。诊治兼夹证需分析内外多种病邪夹杂和患者体质因素,如痰体、阴虚之体、阳虚之体等。雷丰尤其重视危重证的诊断和治疗,从症状、脉象等判断外感热病的危重证,对温病、温毒、痢疾等危重证进行了描述,认为温病大热无汗则死,指出治疗外感危重证首要是辨明病性之寒、热、虚、实,并及时根据病势变化和疗效反馈来调整治疗思路,擅长清凉透邪治疗温病,强调不可误补。雷丰对外感热病变证、兼夹证、危重证的诊治经验,对外感病的治疗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文章来源】: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35(02)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1 辨识变证
1.1 变证主要影响因素
1.2 圆机活法治疗变证
2 辨析兼夹
2.1 因病邪因素而兼夹
2.2 因体质因素而兼夹
3 辨明危象
3.1 从症状判断危象
3.2 从脉象判断危象
3.3 脉证相参明断危象
4 判断向愈
4.1 治随患者病情变化
4.2 治依患者向愈方向
5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时病论》知时论证辨证思路[J]. 李董男.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02)
[2]《时病论》外感时病病因发病认识初探[J]. 李董男.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02)
[3]中医疫病传变规律探讨[J]. 黄玉燕. 中医杂志. 2014(02)
[4]《时病论》对运气学说的发挥及其运用[J]. 柳亚平.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01)
[5]雷少逸《时病论》透邪思想浅析[J]. 余达,杨坤.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9(02)
[6]《时病论》防治瘟疫方药特色研究[J]. 杨向东,赵向东,姚伟. 吉林中医药. 2008(10)
[7]《时病论》创新点探析[J]. 夏晨. 浙江中医杂志. 2008(06)
[8]《时病论》学术思想初探[J]. 刘纳文. 河北中医. 2008(03)
[9]论雷少逸时病辨治特色[J]. 鞠煜洁,苏颖.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05)
[10]第九讲 《时病论》及其主要学术特点[J]. 宋咏梅,张思超. 山东中医杂志. 2007(09)
本文编号:3245403
【文章来源】: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35(02)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1 辨识变证
1.1 变证主要影响因素
1.2 圆机活法治疗变证
2 辨析兼夹
2.1 因病邪因素而兼夹
2.2 因体质因素而兼夹
3 辨明危象
3.1 从症状判断危象
3.2 从脉象判断危象
3.3 脉证相参明断危象
4 判断向愈
4.1 治随患者病情变化
4.2 治依患者向愈方向
5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时病论》知时论证辨证思路[J]. 李董男.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02)
[2]《时病论》外感时病病因发病认识初探[J]. 李董男.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02)
[3]中医疫病传变规律探讨[J]. 黄玉燕. 中医杂志. 2014(02)
[4]《时病论》对运气学说的发挥及其运用[J]. 柳亚平.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01)
[5]雷少逸《时病论》透邪思想浅析[J]. 余达,杨坤.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9(02)
[6]《时病论》防治瘟疫方药特色研究[J]. 杨向东,赵向东,姚伟. 吉林中医药. 2008(10)
[7]《时病论》创新点探析[J]. 夏晨. 浙江中医杂志. 2008(06)
[8]《时病论》学术思想初探[J]. 刘纳文. 河北中医. 2008(03)
[9]论雷少逸时病辨治特色[J]. 鞠煜洁,苏颖.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05)
[10]第九讲 《时病论》及其主要学术特点[J]. 宋咏梅,张思超. 山东中医杂志. 2007(09)
本文编号:32454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3245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