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思想评论论文 >

宋明理学群己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5 15:23
  宋明理学是传统儒家文化的继承和完善阶段,宋明理学中的群己思想是对先秦、两汉儒家以及儒释道三教合一下群己思想的进一步升华和发展,在实现政治治理与思想教化背景下,也使得宋明理学群己思想具有了独特的价值导向作用。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宋明理学群己思想,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训诂与阐发结合的方法以及比较研究法,对宋明理学群己思想进行了较深刻的解读。宋明理学群己思想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思想背景的共同作用下应运而生,在张载、二程、朱熹等先哲学者的思想阐述中不断得到丰富,成为当时伦理规范和封建政治统治的重要指导。宋明理学群己思想内涵丰富,从理学的人伦道德规范发展到整个宇宙层面,具有追求群己和谐,维护等级秩序的鲜明特点,与社会中的义利观、公私观相辅相成,并凝聚了先秦儒家群己思想中的仁爱、忠恕思想精华,其中对于人性论以及成圣之道的论述使得群己思想富有生机,成为知识分子和士人实现自我提升和追求崇高精神境界的重要指南。同时,宋明理学群己思想无法摆脱其自身的发展局限性,禁锢个人自由发展,压抑创新思维的发挥,但正视其积极意义,宋明理学群己思想对于当代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关系如何建立仍发挥重要的启示作... 

【文章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的提出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第2章 宋明理学群己思想的产生及在儒学中的地位
    2.1 群己概述
        2.1.1 “群”、“己”概念阐述
        2.1.2 “群”、“己”关系构成
        2.1.3 传统群己思想的价值取向
    2.2 宋明理学群己思想的产生背景
        2.2.1 儒释道兼融并摄的思想背景
        2.2.2 社会力量变革下的经济背景
        2.2.3 封建集权体制下的政治背景
    2.3 宋明理学群己思想在儒学中的地位
        2.3.1 先秦儒家群己思想传承的必然逻辑
        2.3.2 宋明儒家重塑儒学价值观的哲学基础
        2.3.3 晚期儒家自由民主意识觉醒的“契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宋明理学群己思想的基本内容
    3.1 人伦规范下的群己思想
        3.1.1 孝亲忠君
        3.1.2 公理私欲
        3.1.3 忠恕之道
    3.2 德行准则下的群己思想
        3.2.1 民胞物与
        3.2.2 孔颜乐处
        3.2.3 成人成己
    3.3 宇宙格局建构下的群己思想
        3.3.1 天人合一
        3.3.2 理一分殊
        3.3.3 万物一体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宋明理学群己思想评析及当代价值
    4.1 宋明理学群己思想的特点
        4.1.1 “仁爱”的精神核心
        4.1.2 “内圣外王”的实现目标
        4.1.3 “义利公私”的外在表现
    4.2 宋明理学群己思想的精华
        4.2.1 重视理想人格修养
        4.2.2 发挥人文与理性思想
        4.2.3 彰显社会责任与担当情怀
    4.3 宋明理学群己思想的糟粕
        4.3.1 维护封建专制与等级秩序
        4.3.2 压抑人的自然欲望
        4.3.3 遏制人的创新思想
    4.4 宋明理学群己思想的当代价值
        4.4.1 宋明理学群己思想与生态价值观的确立
        4.4.2 宋明理学群己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4.4.3 宋明理学群己思想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儒家群己观的现代价值考察及应用尝试[J]. 臧豪杰.  儒学与文明. 2018(00)
[2]从儒学一体之仁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王阳明的仁学新释[J]. 董根洪.  治理研究. 2018(02)
[3]宋儒新仁学的建构[J]. 朱汉民.  求索. 2017(08)
[4]孔子道德哲学中的群己关系[J]. 孔洁.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5]以身观身:老子群己观的一种释读视角探赜[J]. 王敏光.  东岳论丛. 2016(08)
[6]超越社群主义的群己观——先秦儒家道德哲学中的群己之辨及其现代意义[J]. 王正.  道德与文明. 2015(06)
[7]中国群己关系理论发展及其现代启示[J]. 李小燕.  中外企业家. 2015(31)
[8]从“尔汝群物”到“你—我”关系——宋明儒学的生态关怀刍议[J]. 宋伟.  朱子学刊. 2014(00)
[9]“中国梦”的文化基因与民族特质——论儒家群己观对于“中国梦”的理论意义[J]. 吴倩.  理论月刊. 2014(11)
[10]宋明儒家责任观中的人己关系论[J]. 雷静.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4)

博士论文
[1]论儒家的生物多样性智慧[D]. 蒋忠华.南京农业大学 2013
[2]近代观念之先声[D]. 沈华.苏州大学 2011
[3]以人学为视角的朱熹理学研究[D]. 王宏海.河北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习近平全球治理思想研究[D]. 周杨.东南大学 2018
[2]孔颜乐处的内涵探析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D]. 解晶.曲阜师范大学 2013
[3]论维新时期的“群己和谐”思想[D]. 刘博.西北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3022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33022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1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