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思想评论论文 >

希腊化时期幸福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3 04:13
  幸福作为人类社会追求的终极目标,一直是哲学家和思想家们的研究对象,古希腊作为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其璀璨的文明对西方乃至世界产生重要影响。西方幸福观的发展更是经历了长期的过程,本文仅从继承和发展的角度对希腊化时期的幸福思想进行学理性的梳理和探究。希腊古典时期幸福思想的产生有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以及时代背景,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造就了古希腊人航海和冒险的探索精神,古典希腊的雅典,可称之为希腊文明的发源地,雅典的民主制在伯里克利执政时期达到顶峰,自由活跃的民主政体、执政者的鼓励和支持,给了哲学家轻松的文化氛围。这一时期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的德性幸福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个体幸福与城邦幸福的统一性,亚里士多德更是系统的提出了幸福观思想,对希腊化时期的幸福思想产生重要影响。希腊化时期的时代划分大致为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的东征开始到公元前30年左右被罗马吞并。这一时期战争频发、城邦民主制衰落、经济差距不断拉大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困苦。这一时期哲学流派众多,对幸福思想的思考也由浅及深,斯多亚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仍属于德性伦理学范畴,早期斯多亚学派仍主张德性对幸福的重要性,首次将目光从城... 

【文章来源】: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2 古希腊时期幸福思想对希腊化时期产生的影响
    2.1 古希腊幸福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2.1.1 古希腊时期的战争与政治背景
        2.1.2 经济的高度繁荣
        2.1.3 文化多样性的产生
    2.2 古希腊幸福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及影响
        2.2.1 梭伦的“善终”幸福观点
        2.2.2 苏格拉底的现实幸福
        2.2.3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幸福思想
        2.2.4 亚里士多德系统性的幸福观
3 希腊化时期各学派的幸福思想分析
    3.1 希腊化时期幸福思想的理论背景
        3.1.1 希腊化时期的时代划分
        3.1.2 希腊化时期的政治与经济现状
        3.1.3 希腊化时期的文化交流
        3.1.4 古典希腊时期哲学思想对希腊化时期的影响
    3.2 早期斯多亚学派遵循自然本性的幸福思想
        3.2.1 德性与幸福
        3.2.2 遵循自然本性
        3.2.3 神明对命运的指引
        3.2.4 幸福的实现途径
    3.3 伊壁鸠鲁学派快乐主义幸福观
        3.3.1 快乐是幸福的标尺
        3.3.2 幸福与静态快乐
        3.3.3 幸福与自由
        3.3.4 实现幸福的途径
    3.4 新柏拉图主义的幸福观
        3.4.1 普罗提诺的“太一”
        3.4.2 福乐的生活
        3.4.3 福乐与善
        3.4.4 福乐与时间
    3.5 希腊化时期幸福思想转变的原因分析
        3.5.1 苦不堪言的战争以及政治形式的变化
        3.5.2 思想家的时代背景以及思想渊源
4 希腊化时期幸福思想的重要影响
    4.1 对古希腊时期幸福观的继承与发展
        4.1.1 对幸福思想的延续
        4.1.2 由城邦转向个体的发展
    4.2 对希腊化时期以降的幸福思想的影响
        4.2.1 对教父哲学幸福理念的影响
        4.2.2 对规范伦理学中幸福观的影响
        4.2.3 对德性伦理学思想的影响
    4.3 对现代幸福思想的启示
        4.3.1 为现代幸福理念多元化开启思路
        4.3.2 为现代幸福观提供理论基础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本文编号:33397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33397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5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