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思想评论论文 >

先秦儒家责任伦理思想探究

发布时间:2021-09-04 11:30
  责任是社会对人的客观要求,是一个人的分内应做之事。伦理学上的责任,主要是道德责任,它分为“必须”和“应该”两个层级。从具体的实践来看,责任行为表现为他律和自律,功利和超功利性的统一。责任的落实既需要一定的制度保障,也需要主体的责任自觉。责任意识是主体履行责任的内在强大动力。在当代,责任价值的缺失、主体责任意识的淡薄是导致种种不负责任现象产生的根源。现代责任伦理仅仅呼吁人们要负责,却并没有解决为何负责、对谁负责以及如何负责的问题。责任伦理虽然应者如云,全社会的责任缺失现象却并没有得到改善。早在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家在探寻建立有序社会途径的过程中,就体认了责任的价值。孔子认为,良好的社会是一个人人各安其份、各尽其责的社会。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孔子的“正名”思想奠定了先秦儒家责任伦理思想的雏形,经孟子、荀子的发展,逐渐成熟,形成了一个良好且独具特色的责任伦理思想体系。先秦儒家责任伦理以“和”作为价值诉求,以“礼”作为制度保障,以责任意识为内在要求,追求“诚”的道德境界,确立了一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实践路径,在保障责任落实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培养一批批以天下为己...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
第一章 责任和责任伦理
    第一节 责任的含义和本质
    第二节 责任的特征和价值
        一、责任要求的层级性
        二、责任行为的差异性
        三、责任意识:责任的价值之核
    第三节 现代责任伦理的产生及其不足
        一、现代责任伦理的产生
        二、现代责任伦理的实践困境
第二章 先秦儒家责任伦理思想的形成
    第一节 先秦儒家责任伦理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先秦儒家责任伦理的理论基础
        一、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的责任性
        二、履行责任是人的道德价值的体现
    第三节 正名:先秦儒家责任伦理的雏形
        一、构建礼制责任社会
        二、培养君子责任人格
第三章 先秦儒家责任伦理思想体系
    第一节 “和”:先秦儒家责任伦理的价值诉求
        一、先秦儒家的“和”是多样性的、差等的和谐
        二、责任精神是“和”的价值的主要推动力
    第二节 “礼”:先秦儒家责任伦理的制度保障
        一、作为社会制度的“礼”的形成
        二、“礼”对责任的全面保障
    第三节 “诚”:先秦儒家责任伦理的内在要求
        一、“诚”是主体责任自觉的状态
        二、“内圣外王”的“诚”身之道
第四章 “修齐治平”:先秦儒家责任伦理的实践路径
    第一节 修身之责
    第二节 齐家之责
    第三节 治国之责
    第四节 平天下之责
第五章 先秦儒家责任伦理的现代转型
    第一节 先秦儒家责任伦理遭遇现代挑战
        一、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转变
        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第二节 先秦儒家责任伦理的现代路径
        一、仁爱责任观
        二、责任本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儒家道德责任观的困境及其现代转换[J]. 田广兰.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6)
[2]儒家责任伦理考辨[J]. 涂可国.  哲学研究. 2017(12)
[3]儒家之“义”的责任伦理意蕴[J]. 涂可国.  孔子研究. 2017(05)
[4]先秦哲学视域中的个体性问题引论[J]. 王敏光.  哲学研究. 2016(07)
[5]先秦儒家角色伦理治理思想论略[J]. 李雪辰.  道德与文明. 2015(06)
[6]儒家责任伦理的现代诠释与启发[J]. 顾红亮.  河北学刊. 2015(03)
[7]儒家责任伦理及其现代反思[J]. 朱俊林.  道德与文明. 2014(06)
[8]梁漱溟的责任观与责任的层级[J]. 顾红亮.  天津社会科学. 2014(05)
[9]先秦儒家责任观及其启迪[J]. 徐鸿,解光宇.  朱子学刊. 2012(00)
[10]先秦儒家“义利观”与企业家社会责任[J]. 赵薇.  道德与文明. 2013(02)



本文编号:33831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33831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0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