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思想评论论文 >

团属新媒体与青少年思想成长引领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4 18:34
  新媒体指的是与电视、广播以及报刊和书信等传统媒体相对的一种新兴媒体,主要是借助移动通讯以及互联网等新技术为民众提供信息。近年来,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互联网的普及,智能手机等通讯工具在民众的工作和生活中迅速应用并普及,使得民众的工作和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对青少年群体的成长和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对于如何对思政教育进行创新和优化的理论研究越来越多,尤其是关于青少年思政教育的研究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但是关于新媒体在青少年思想成长引领方面的研究并不充分。根据新媒体的技术优势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本文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媒体引领策略观点,即“价值导向策略”、“互动式参与策略”和“选择性激励策略”。论文论证了团属新媒体应用三种策略的新功能、专业程度与内容质量,以及方式方法创新等。同时,对“三位一体”策略的可能障碍与不足进行了阐释。具体为:在“价值导向策略”上,存在团属新媒体准备不足,青少年思想的可塑性等问题;在“互动式参与策略”上,存在平台建设不够完善,形式相对单一,创新相对滞后以及缺乏平等互动机制等问题;在“选择性激励策略”上,存在对青少年思政教育内容需求特点把握存在偏... 

【文章来源】: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9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团属新媒体与青少年思想成长引领策略研究


中国网民年龄结构分布

内容,类型,共青团,媒体


53图2:今日头条不同类型内容日均阅读量(三)多元的信息互动参与方式信息交互方式泛化主要体现在现今信息传播与交互的平台十分多。新媒体的传播方式除了之前的博客、论坛与现今的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常用的社交平台之外,如今更是泛化到了“王者荣耀”等手机游戏的在线聊天室里,使得一款手机游戏变成为一款社交软件,同样的情景还可见于“YY语音”与电视机等各种各样的平台与渠道之中。近年来,共青团知名度增加,出现于各大新媒体平台,并被称作“KOL(关键意见领袖)”。此外,@共青团中央的微博粉丝数量逐步增加,总数量目前已达到千万,在所有政务新媒体中名列前茅,团属微博总数量也非常之多,超过7.2万个,各式各类团属微信公众号也已经超过2.1万个;并开始在抖音平台与今日头条等平台进驻,充分利用各种平台的优势资源以进行发声;不仅如此,快手平台与QQ微视平台等也有共青团账号。55信息交互方式的多元则主要体现在社交内容的表达方式上更加丰富。以“弹幕”和“表情包”为例,在新媒体环境下成为新兴交流方式的集中体现。尤其在以青少年为主的人群中,弹幕和表情包成为他们日常参与网络社交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团建工作中,针对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多元信息互动参与方式,要及时予以关注,积极开发能与青少年引起互动和共鸣的团建新媒体沟通方式,通过多种渠道引领青少年思想的正确走向。55《打造"网上共青团"——五年来共青团网络新媒体工作综述》,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8/0619/c40606-30064781.html人民网,2019年10月5日。

频道,网站,媒体,公众


56抽奖、网络直播等线上互动模式。1.常见于网络投票、抽奖等方式进行互动。网络投票的线上互动参与方式能够较大范围内发动新媒体受众参与到某个公众事件的互动中来,通过为支持的人投上一票或者转发活动详情页发动身边人参与投票,使得活动实现裂变式传播,能够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使更多的人参与其中。目前这种网络互动参与的方式被大多数团属新媒体所运用,且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例如,2019年12月16日上海团市委微信公众号“青春上海”发布了一则线上投票的活动,这篇标题为《第四届上海基层共青团新媒体影响力大赛来了!地区类账号等你来投票7的文章展示全市16个区共青团新媒体公众号,让网民参与投票,引起了网友的积极参与,该文章的点击量超过了10万余次,起到了很好的互动参与效果。2.团属新媒体平台开始尝试网络直播互动。网络直播是2016年开始迅速兴起的一种网络传播模式,2016年也被称之为“网络直播元年”。据百度知道数据统计显示,关注网络直播的人群凸显出年轻化趋势,数据显示关注移动网络直播的人群主要集中在校园,学生群体成为关注网络直播的主要群体,能够带动大量的直播粉丝参与其中。目前,不少团属新媒体也紧抓网络直播互动这一趋势,纷纷将网络直播互动作为自身工作创新的落脚点。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网红”共青团中央,其先后进行了多次网络直播尝试。图3:共青团中央在直播网站上开辟的直播互动频道


本文编号:33837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33837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6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