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七项原则的批判性反思——王澍建筑思想探析
发布时间:2021-09-21 23:46
作为现代主义建筑思想解放运动的一面旗帜,《现代建筑语言》七项原则曾对当时的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解读中国当代建筑大师王澍传统建筑语言的现代表达,重新审视了现代建筑七项原则对于当代建筑设计的积极意义;同时通过深入剖析王澍建筑语言与七项原则的差异"尊重历史、传承传统技艺、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出现代建筑七项原则所倡导的"从零开始、机械生产、不计消耗"在不同国情、不同文化背景的当下已不适用;进而提出:中国当代建筑语言需坚持传承传统、彰显个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当代建筑师只有把握好当代建筑体系和传统建筑文化的关系,才能兼备"现代"与"当代"的双重视野,保持动态开放的创作思维,砥砺前行,共建未来。
【文章来源】:工业建筑. 2020,50(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图7 时空连续及空间组合原则下的空间设计
中国传统建筑在建造时最忌讳的就是呆板苍白,缺乏透视感。王澍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4]中写道:“这里尝试的是一种与合院有关的自由类型学,它确定的不仅是平面格局、空间造型,比这更重要的是差异性共存的场所创建”。从象山校区一期的总平面图上可以看到:建筑群分为大大小小十几个单体分散在象山周边,随着山势的起伏错落有致,非对称的排列方式使建筑呈现更灵活的空间体验(图4a);象山校区二期的建设更加自由,走入建筑,一步一景、步移景换,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方法(图4b)。这两个原则的运用,使这十几栋建筑与周围的山、景融为一体,相互渗透、相互关联。图4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差异性共存的场所营造
计成在《园治注释》[2]中曾提出“意在笔先”的设计原则,即造园创作前,更需要的是深思熟虑,未雨绸缪。王澍在《我们从中认出———宁波美术馆设计》[3]中写道:“建筑的基本平面与空间格局,路线的组织与相应的空间体验,甚至用什么尺度的门,门应该装铰链还是偏轴,什么样感觉的把手都已了然于胸”。由此可见其对建筑功能使用细节的尊重。正是由于王澍一贯强调遵循功能使用的空间体验而不拘泥于固有形式的束缚,在“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设计中,其充分运用现代建筑语言中的玻璃、钢与混凝土等新材料,在入口轴线上以四个小型立方体为母题,采用体量穿插、契合、疏离等设计手法实现了功能组合的最优化,创造出一个个富有特色的即实用又有趣的建筑空间(图2)。图2 苏州大学文正图书馆体块组合形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结构主义思潮影响下的“结构主义建筑”[J]. 刘航宇. 品牌研究. 2018(04)
[2]从宁波博物馆看文化内核构建[J]. 夏尚歌. 中国艺术. 2018(06)
[3]匠作之道,宛自天开——“水岸山居”夯土营造实录[J]. 陈立超. 建筑学报. 2014(01)
[4]普利兹克大师与未来建筑师的10个对话[J]. 张利,弗兰克·盖里,格伦·马库特,让·努维尔,王澍,托马斯·普利兹克. 城市环境设计. 2012(06)
[5]我们需要一种重新进入自然的哲学[J]. 王澍. 世界建筑. 2012(05)
[6]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J]. 王澍,陆文宇. 建筑学报. 2008(09)
[7]我们从中认出——宁波美术馆设计[J]. 王澍. 时代建筑. 2006(05)
本文编号:3402727
【文章来源】:工业建筑. 2020,50(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图7 时空连续及空间组合原则下的空间设计
中国传统建筑在建造时最忌讳的就是呆板苍白,缺乏透视感。王澍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4]中写道:“这里尝试的是一种与合院有关的自由类型学,它确定的不仅是平面格局、空间造型,比这更重要的是差异性共存的场所创建”。从象山校区一期的总平面图上可以看到:建筑群分为大大小小十几个单体分散在象山周边,随着山势的起伏错落有致,非对称的排列方式使建筑呈现更灵活的空间体验(图4a);象山校区二期的建设更加自由,走入建筑,一步一景、步移景换,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方法(图4b)。这两个原则的运用,使这十几栋建筑与周围的山、景融为一体,相互渗透、相互关联。图4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差异性共存的场所营造
计成在《园治注释》[2]中曾提出“意在笔先”的设计原则,即造园创作前,更需要的是深思熟虑,未雨绸缪。王澍在《我们从中认出———宁波美术馆设计》[3]中写道:“建筑的基本平面与空间格局,路线的组织与相应的空间体验,甚至用什么尺度的门,门应该装铰链还是偏轴,什么样感觉的把手都已了然于胸”。由此可见其对建筑功能使用细节的尊重。正是由于王澍一贯强调遵循功能使用的空间体验而不拘泥于固有形式的束缚,在“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设计中,其充分运用现代建筑语言中的玻璃、钢与混凝土等新材料,在入口轴线上以四个小型立方体为母题,采用体量穿插、契合、疏离等设计手法实现了功能组合的最优化,创造出一个个富有特色的即实用又有趣的建筑空间(图2)。图2 苏州大学文正图书馆体块组合形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结构主义思潮影响下的“结构主义建筑”[J]. 刘航宇. 品牌研究. 2018(04)
[2]从宁波博物馆看文化内核构建[J]. 夏尚歌. 中国艺术. 2018(06)
[3]匠作之道,宛自天开——“水岸山居”夯土营造实录[J]. 陈立超. 建筑学报. 2014(01)
[4]普利兹克大师与未来建筑师的10个对话[J]. 张利,弗兰克·盖里,格伦·马库特,让·努维尔,王澍,托马斯·普利兹克. 城市环境设计. 2012(06)
[5]我们需要一种重新进入自然的哲学[J]. 王澍. 世界建筑. 2012(05)
[6]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J]. 王澍,陆文宇. 建筑学报. 2008(09)
[7]我们从中认出——宁波美术馆设计[J]. 王澍. 时代建筑. 2006(05)
本文编号:34027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3402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