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思想评论论文 >

再论没骨花鸟画从传统理学思想谈起

发布时间:2023-01-04 19:24
  中国画是中国思想文化土壤中培育出来的艳丽花朵。虽然中国画的复兴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但直至今日中国画很多情况下都还是在专业画家极小的圈子里徘徊,无法大放异彩。我想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人们不清楚国画技法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关系。山水画、花鸟画背后的精神与思想即便是在国学研究热潮中,也仍旧被忽略;而保留在其中的理学思想至今也依然没有被完全挖掘出来。中国画的绘画特点,在五代时期就基本形成,宋元为高峰和定型时期。中国画在此时期备受瞩目的变化,虽然其中有艺术自身发展的内在原因,但外在的社会思想文化原因也不能够忽视。至此之后的中国画发展变化与社会思想文化的沉浮有着莫大的联系。理学对中国画的影响不仅可以在绘画作品中窥得痕迹,在绘画理论著作中也有所体现。基于此,本文试图在传统理学思想下寻找没骨花鸟画发展与其的关系,尝试探究理学思想对没骨花鸟画的影响。这对于没骨花鸟画乃至中国画的守护、创新、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现阶段对于没骨花鸟画的研究大多都是个别没骨花鸟画家的介绍及没骨技法流传过程中简单的考证,基本没有特别深入的、对除没骨花鸟画本身发展规律外的外在因素对其的影响研究。所以本文在第一章绪... 

【文章页数】:3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来源
    1.2 研究思路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思路
        1.2.3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关于本题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观点
        1.4.1 主要内容
        1.4.2 主要观点
第二章 理学格物思想下的没骨花鸟画
    2.1 没骨花鸟画
        2.1.1 没骨法
        2.1.2 没骨花
    2.2 格物致知
    2.3 格物致知影响下的没骨花鸟画
        2.3.1 画工与格物
        2.3.2 工细风格发展的没骨花鸟画
第三章 士人格心思想下的没骨花鸟
    3.1 士人与画坛
        3.1.1 士人阶层地位变化
        3.1.2 书画修身
        3.1.3 士商融合
    3.2 格物到格心
    3.3 心学对没骨花鸟画影响
        3.3.1 士人与格心
        3.3.2 率写风格发展的没骨花鸟画
第四章 朴学兴起下的没骨花鸟画
    4.1 朴学兴起
    4.2 考据学没骨花鸟画的影响
        4.2.1 南田没骨花鸟画
            4.2.1.1 率写风格发展
            4.2.1.2 工细风格复兴
        4.2.2 清中后期没骨花鸟画
第五章 结语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明代经学研究史述论[J]. 周翔宇.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5)
[2]元代的儒学传承与多元一统文坛格局之形成[J]. 钟志强,罗海燕.  河北学刊. 2018(05)
[3]理学思想对宋代绘画的影响[J]. 王洪斌.  齐鲁艺苑. 2018(03)
[4]“没骨画”的形成与在明代的变化[J]. 王毅.  大众文艺. 2018(06)
[5]钱选花鸟画中的“逸格”精神[J]. 马敬山.  美与时代(下). 2018(03)
[6]浅析恽寿平的没骨花鸟画与宋代花鸟画的异同[J]. 马莹.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03)
[7]钱选绘画及艺术风格探究[J]. 金乐乐.  美与时代(中). 2017(11)
[8]文人画在古代中国画史的地位及主要传统[J]. 朱珠.  艺术科技. 2017(11)
[9]宋学不尽义理论[J]. 汪启明,刘思文.  天府新论. 2017(06)
[10]清代学人的价值取向与乾嘉考据学的形成[J]. 孔定芳,林存阳.  哲学研究. 2017(06)

博士论文
[1]没骨法源流考辨[D]. 陈福彬.上海大学 2016
[2]造形本源[D]. 毕建勋.中央美术学院 2013
[3]格致与花鸟画[D]. 张东华.中国美术学院 2012
[4]中国哲学视野下的中国画学研究[D]. 樊维艳.山东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浅析传统花鸟画中色彩的时代特征[D]. 杨天臻.中央美术学院 2013
[2]赵之谦金石书法入画研究[D]. 林凡强.山西师范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7277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37277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9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