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乐舞在文化认同中的作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民间乐舞在文化认同中的作用研究
【摘要】:文化认同是建构在传统文化之上的一种价值认可和和生命感悟,是凝聚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它发生于不同文化的接触、碰撞和相互比较之中,是个体或群体面对异文化时,所产生的一种保持自我同一性的反应1。因此,文化认同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随着社会变迁而发展。 民间乐舞作为一种综合的艺术表现形态,几乎渗透到云南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其文化价值系统中的一个显要方面,在文化的认同与别异中发挥了其他艺术品类难以替代的作用。 目瑙纵歌源自景颇族盛大的宗教仪式,现已成为该民族最重要的民族节日,它以艺术展演的方式诠释并传承着景颇族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然而文化传承是一种社会行为,必须建立在文化主体对传承对象的认同基础之上,没有认同就没有传承的积极性,因此文化认同研究应该摆在文化传承研究之前。本论文依此研究思路,通过剖析代表性个案,首先界定了民间乐舞与文化认同的关系,然后重点阐释前者在后者中的作用,最后对民间乐舞的教育传承提出了一个理论视角。 本论文由绪论、四个章节和结语等几部分组成。 绪论部分主要概述了论文的研究价值、研究范围、现有文献资料以及论文的总体设计。第一章从宗教仪式、节日庆典为何选择民间乐舞的角度,重点分析了民间乐舞与文化认同的关系;第二章对景颇族的文化生态、目瑙纵歌的历史与嬗变进行扫描,对目瑙纵歌在景颇族文化价值系统中的作用进行重新定位;第三章以阐释人类学“深度描写”的理论方法为指导,着重从四个方面阐释了目瑙纵歌在景颇族文化认同中的作用;第四章根据田野调查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从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的角度,,对“目瑙纵歌”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传承问题提出了个人的见解;结语是对全文的总结与概括。
【关键词】:文化认同 民间乐舞 目瑙纵歌 教育传承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722.21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8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价值7-10
- 一、选题背景7-9
- 二、研究意义和价值9-10
- 第二节 核心概念与研究范围10-12
- 一、文化安全10-11
- 二、文化认同11
- 三、民间乐舞11-12
- 四、跨界民族12
- 第三节 现有资料与文献综述12-15
- 一、关于文化认同理论与实践的研究12-14
- 二、关于乐舞、舞蹈或艺术与文化认同的关系的研究14
- 三、关于“目瑙纵歌”及其功能的研究14-15
- 第四节 研究设计与实施方案15-18
- 一、主要研究方法15-16
- 二、论文框架及内在逻辑16-18
- 第一章 民间乐舞与文化认同的辨析18-25
- 第一节 文化认同概念的提出与发展18-19
- 一、文化认同概念的提出18-19
- 二、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19
- 第二节 民间乐舞与文化认同的关系19-22
- 一、民间乐舞发生与文化认同的历史渊源19-20
- 二、民间乐舞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语境20-21
- 三、文化认同危机激发民间乐舞传承的积极性21-22
- 第三节 宗教仪式、节庆礼仪与民间乐舞22-25
- 一、宗教仪式与乐舞选择22-23
- 二、节庆礼仪与乐舞选择23-25
- 第二章 景颇族及目瑙纵歌概述25-35
- 第一节 景颇族的文化生态25-28
- 一、跨境而居的地理分布25-26
- 二、迁徙民族的寻根之旅26-27
- 三、自然古朴的鬼灵崇拜27-28
- 第二节 目瑙纵歌的历史发展与乐舞元素28-32
- 一、目瑙纵歌的历史与婵变28-29
- 二、目瑙纵歌中的乐舞元素29-32
- 第三节 目瑙纵歌在景颇族文化价值系统中的作用32-35
- 一、神圣的宗教崇拜32
- 二、民族智慧的文化震撼32-33
- 三、彰显民族自信33-35
- 第三章 目瑙纵歌在景颇族文化认同中的作用35-43
- 第一节 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凝聚民族精神35-37
- 一、民间乐舞的载体35-36
- 二、“视、听、动觉汇同”的空间氛围36-37
- 第二节 以鲜明的教育功能传承民族文化37-40
- 一、目瑙纵歌的文化内涵37-38
- 二、景颇族的“寻根之旅”38-40
- 第三节 以突出的文化符号强化民族认同40-41
- 一、目瑙纵歌的符号学释义40-41
- 二、“以舞别异”与“以舞认同”41
- 第四节 以综合的展演形态重构文化认同41-43
- 一、他者凝视中的艺术展演41-42
- 二、文化认同转向国家认同42-43
- 第四章 目瑙纵歌的现代变迁与教育传承43-52
- 第一节 目瑙纵歌的过去与现在43-48
- 一、文本与田野的差异43-46
- 二、目瑙纵歌现代变迁的趋势46-48
- 第二节 目瑙纵歌的传承现状48-50
- 一、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矛盾48-49
- 二、现代传承面临的困境49-50
- 第三节 目瑙纵歌的教育传承途径50-52
- 一、教育传承的三种方式50-51
- 二、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在学校教育的实践51-52
- 结语52-53
- 参考文献53-57
- 致谢57-59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及相关成果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青弋;重新发现身体——论现代舞蹈的身体思想[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年Z1期
2 魏美仙;;他者凝视中的艺术生成——沐村旅游展演艺术建构的人类学考察[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吴绍良;;云南跨界少数民族艺术教育在文化认同中的作用及实施途径[J];保山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4 朱海鹰;试谈景颇族的“目脑”文化[J];民族艺术研究;1996年04期
5 张福三;论民间文化传承场[J];民族艺术研究;2004年02期
6 陆云;南迁艰旅与景颇族传统宗教文化的形成[J];民族艺术研究;2005年01期
7 于平;;中国舞蹈的原始发生与历史建构[J];民族艺术研究;2010年06期
8 江东;;现象、功能、价值——亲历“目瑙纵歌”[J];民族艺术研究;2012年03期
9 王海龙;对阐释人类学的阐释[J];广西民族研究;1998年04期
10 周凯模;巫歌傩舞与原始信念[J];民族艺术;2001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文君;基于国家文化安全的中国文化认同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慧芳;冲撞与演进:中国景颇社会百年探究[D];云南大学;2010年
3 郭晓川;文化认同视域下的跨文化交际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志萍;景颇族目瑙纵歌节的历史发展变迁探析[D];云南艺术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10567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1056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