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中国蒙古族小型舞蹈作品创作流变及其审美范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9 15:15

  本文关键词:中国蒙古族小型舞蹈作品创作流变及其审美范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蒙古族舞台舞蹈 审美范式 标出性 翻转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我国蒙古族小型舞蹈作品创作的发展状况以及每一阶段所呈现出的审美范式之流变,但这种讨论并没有停留在一般历史研究的层面,而是运用跨学科、综合的研究方法,以独特的角度观视其发展的内在规律。论文在结构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了研究缘起、对象、现状、意义等,着重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第一章,主要采用史料考证的方法,分五个阶段线性梳理了原始社会至1946年前传统蒙古族舞蹈的发展脉络,并着重对其在每一时期呈现出的审美特征进行尽可能细致的总结。这一部分一方面为下文研究蒙古族小型舞蹈作品创作提供了历史背景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小型舞蹈作品创作的审美范式是如何从传统转换发展而来的探讨做好准备。第三部分为第二、三、四章,将中国蒙古族小型舞蹈创作分为1946—1965、1966—1977、1978至今三个阶段进行研究。这一部分主要解决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以史料搜集与考证为基础,综合运用口述史以及舞蹈生态学等方法,力求完整、多维度、点面结合的将各阶段小型舞蹈创作发展之状态予以呈现。第二,从舞蹈创作的审美观念、作品主题、作品语言的审美特征等方面,系统论述每一阶段审美范式的构建。第三,运用符号学在文化艺术领域标出性的理论方法,在每一阶段审美范式与上一阶段进行比照中阐明其标出性,为本文最终的结论夯实基础。第四部分为结论,首先对文化符号学标出性及其翻转进行概念上的厘清;然后将蒙古族舞台舞蹈创作审美范式置于整个社会体系之中,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中项(即社会认同,包括政策引导、专业群体认同、普通接受群体认同)、对其标出项、非标出项之间的转化,以及在审美范式演化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深刻阐述,以求真实揭示中国蒙古族舞台舞蹈创作审美范式标出性的翻转。本文力图摆脱一般历史研究、审美研究的套路,重点解析蒙古族舞台舞蹈自发生起各个阶段审美范式差异形成背后的逻辑关系,以及这些差异是如何被社会所认同从而翻转成为一个时代的主流。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助于建立起一个置于社会整体环境中,立体的、动态的历史发展坐标系。我们虽无法像几何学一样根据以往的坐标数据精确推算其未来走势,但至少可窥其端倪,或为将来发展提供一个思路上的基石。
【关键词】:中国蒙古族舞台舞蹈 审美范式 标出性 翻转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701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23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对象9-13
  • 一 研究缘起9-11
  • 二 研究对象11-13
  • 第二节 研究方法13-17
  • 一 历史学的研究方法13-14
  • 二 符号学关于标出性的研究方法14-17
  • 第三节 研究意义17-18
  • 第四节 文献综述18-23
  • 一 蒙古族舞蹈及其审美研究现状18-20
  • 二 相关著作述评20-23
  • 第一章 1946年前蒙古族舞蹈历史流变及审美概述23-47
  • 第一节 原始农耕狩猎时期的蒙古舞蹈及其审美特征23-28
  • 第二节 蒙元之前游牧时期的蒙古舞蹈及其审美特征28-33
  • 第三节 蒙元时期的蒙古族舞蹈及其审美特征33-40
  • 第四节 蒙元之后至1946年之前的蒙古族舞蹈及其审美特征40-46
  • 第五节 1946年至今的中国蒙古族舞蹈及其审美特征46-47
  • 第二章 1946—1965中国蒙古族舞台舞蹈创作及其审美范式47-70
  • 第一节 1946—1965中国及蒙古族舞台舞蹈创作的发展状态47-50
  • 第二节 1946—1965中国蒙古族舞台舞蹈代表作品解析50-59
  • 一 《牧马舞》51-53
  • 二 《鄂尔多斯舞》53-56
  • 三 《盅碗舞》56-59
  • 第三节 1946-1965中国蒙古族舞台舞蹈创作的审美范式59-70
  • — 1946—1965中国蒙古族舞台舞蹈创作的审美观念及其标出性59-63
  • 二 1946—1965中国蒙古族舞台舞蹈作品主题审美特征及其标出性63-65
  • 三 1946—1965中国蒙古族舞台舞蹈作品语言审美特征及其标出性65-70
  • 第三章 1966—1977中国蒙古族舞台舞蹈创作及其审美范式70-82
  • 第一节 1966—1977中国及蒙古族舞台舞蹈创作的发展状态70-71
  • 第二节 1966—1977中国蒙古族舞台舞蹈代表作品解析71-76
  • 一 《草原女民兵》71-74
  • 二 《鸿雁高飞》74-76
  • 第三节 1966—1977中国蒙古族舞台舞蹈创作的审美范式76-82
  • — 1966—1977中国蒙古族舞台舞蹈创作的审美观念及其标出性76-77
  • 二 1966—1977中国蒙古族舞台舞蹈作品主题审美特征及其标出性77-79
  • 三 1966—1977中国蒙古族舞台舞蹈作品语言审美特征及其标出性79-82
  • 第四章 1978至今中国蒙古族舞台舞蹈创作及其审美范式82-118
  • 第一节 1978至今中国及蒙古族舞台舞蹈创作的发展状态82-85
  • 第二节 1978至今中国蒙古族舞台舞蹈代表作品解析85-102
  • 一 《奔腾》86-91
  • 二 《蒙古人》91-94
  • 三 《出走》94-96
  • 四 《顶碗舞》96-99
  • 五 《盛装舞》99-102
  • 第三节 1978至今中国蒙古族舞台舞蹈创作的审美范式102-118
  • 一 1978至今中国蒙古族舞台舞蹈创作的审美观念及其标出性102-107
  • 二 1978至今中国蒙古族舞台舞蹈作品主题审美特征及其标出性107-112
  • 三 1978至今中国蒙古族舞台舞蹈作品语言审美特征及其标出性112-118
  • 结论118-133
  • 第一节 标出性的翻转118-119
  • 第二节 从标出性翻转角度观看中国蒙古族舞台舞蹈创作审美范式之流变119-133
  • 参考文献133-140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140-141
  • 致谢141-142
  • 附表142-162


本文编号:10618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10618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d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