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凉州攻鼓子的体育文化价值

发布时间:2017-10-22 07:16

  本文关键词:凉州攻鼓子的体育文化价值


  更多相关文章: 凉州攻鼓子 腰鼓 西部 社火


【摘要】:攻鼓子是流传在武威市凉州区北乡的一种民间鼓乐舞蹈。相传,苗庄王年间,一支军队因战斗节节失利,而被围困于城寨之中,他们急中生智,将兵器藏入鼓腹中,乔装打扮成社火队出城表演,攻其不备而出奇制胜,攻鼓子因此而得名。但据有关专家考证,攻鼓子已有近2000多年的历史,是古代生活在河西地区的月氏或乌逊等某个少数民族的一种鼓乐舞。当地农民和群众文化工作者不断挖掘整理这一民间艺术之花,革古鼎新,代代相传。 公元121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率万骑出陇西,大败匈奴,占领了整个河西地区,为显示汉军的武功军威而在这里设置了武威郡。三国时,魏文帝设置凉州,升为全国十三州之一。东晋十六国时期,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四个凉国都曾在这里建都兴国,加之隋末唐初李轨在这里建立大凉国,凉州成为显赫一时的“五凉古都”。在这块土地上萌生繁衍的五凉文化、佛教文化、西夏文化都曾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激起过多彩的浪花,攻鼓子、西凉乐舞、狮子舞等民间舞蹈以及李益、阴铿等著名诗人,都曾对中华历史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谱写出无数壮丽的篇章。 “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一队黑色的古代武士,黑衣、黑裤、黑靴、黑馒头,身背羊皮长鼓,手执枣木鼓锤,在一阵由轻而重,由缓而急,初似铮纵流泉,渐如惊雷奔电的隆隆鼓声中击鼓起舞。那沉着而稳健的步伐,那冷峻而刚毅的神槽,那力贯千钧、震人心魄的鼓击,还有那忽如雁翎般展开、忽而如长蛇般疾冲、忽而旋走太极,忽而列成方阵的进退变化,将人带进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如闻刀枪撞击,铁骑奔突,“如见浴血奋战,出生入死”——这就是号称西部鼓魂的凉州攻鼓子。 凉州攻鼓子与一般“腰鼓”、“扇鼓”、“太平鼓”的风格迥然不同,但又融合了腰鼓的灵秀和太平鼓的浑厚,更显洒脱和豪迈。从它的化妆到表演,都给人以威武雄壮、粗犷豪放的美感,具有强烈的西部特色。 凉州攻鼓子表演者装束一般为黑衣白扣,俨然是古代的武士。传统的攻鼓舞一般由20人组成,头戴黑幞帽,左右两侧插上野雉翎,美其名曰为“招子”,帽两边缀以白色纸花,身着黑色太保衣,下穿灯笼裤,脸上涂脂擦粉,眉毛画得粗黑且上翘,完全一副“夜行侠”的装束。 凉州攻鼓子是大西北一枝独特的民间奇葩,是民间群众自娱自乐的舞蹈活动。作为一种民间的舞蹈艺术形式,它早已被多数人所熟知和喜爱,对其从艺术价值角度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凉州攻鼓子本身的价值却不仅仅局限于此。凉州攻鼓子与体育运动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具备了体育学的某些特征。凉州攻鼓子能够充分锻炼身体的各个部位,有利于人们身心的全面发展,具有体育健身功能。如果从体育学的视角来审视凉州攻鼓子,对其属性进行重新界定,那么对凉州攻鼓子的研究将会更加广泛和全面。 凉州攻鼓子作为一项体育活动自身就带有社会功能,首先就是娱乐健身功能。凉州攻鼓子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主要融入了武术、体操、舞蹈、打击乐等元素;从结构上讲,由跑、跳、扭、转、蹬、跺、摇、跨、跃等动作构成,它以“鼓舞”的形式来表现古老民族舞蹈艺术,以体操、武术动作来抒发感情,充满大气磅礴的气势。从形式上可分为柔鼓和健鼓;柔鼓以扭为主,注重表演;而健鼓以打为主,注重难度动作。凉州攻鼓子不仅适合于不同年龄、性别和职业的人群参与,也适合不同体能水平的人群的选择,使人们在娱乐身心的活动中,从而达到身心的合理锻炼。其次是教育培养功能,民间体育活动的全过程贯穿了中国传统伦理,这对提高人们思想品质,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很大的作用。凉州攻鼓子作为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它的产生和发展与民间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因此,它不仅是对动作技能和身体素质、意志力等方面进行教育和锻炼,也是一种对民族体育文化的学习和弘扬。
【关键词】:凉州攻鼓子 腰鼓 西部 社火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722.2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1 选题的依据及研究意义8-9
  • 1.1 理论意义8
  • 1.2 实践意义8-9
  • 2 研究现状9-10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10-11
  • 3.1 研究对象10
  • 3.2 文献资料法10
  • 3.3 逻辑分析法10
  • 3.4 对比分析法10
  • 3.5 实地访谈法10-11
  • 4 凉州攻鼓子的体育文化特征11-13
  • 4.1 地域风情的浓郁性11-12
  • 4.2 “鼓”与“舞”结合的艺术性12
  • 4.3 体育与舞蹈的融合性12-13
  • 5 凉州攻鼓子的体育文化价值13-17
  • 5.1 增强民族凝聚力与文化认同感13-15
  • 5.2 促进社会整合、构建和谐社会15-16
  • 5.3 促进地域经济发展16-17
  • 6 凉州攻鼓子的风格特征17-25
  • 6.1 凉州攻鼓子的表演特征17-18
  • 6.2 凉州攻鼓子的技术特征18
  • 6.2.1 扭的潇洒18
  • 6.2.2 打的带劲18
  • 6.2.3 跺的有力18
  • 6.2.4 跨的漂亮18
  • 6.3 凉州攻鼓子的服饰特征18-19
  • 6.4 凉州攻鼓子的道具特征19-20
  • 6.5 凉州攻鼓子的动作特征20-24
  • 6.5.1 单人动作22-24
  • 6.5.2 双人动作24
  • 6.6 凉州攻鼓子的文化特征24-25
  • 7 结论与建议25-27
  • 7.1 结论25-26
  • 7.2 建议26-27
  • 参考文献27-29
  • 致谢29-3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益波;入世之际看文化[J];今日浙江;2000年17期

2 朱毅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多元的必然性[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胡儿;中国文化绝非与自然和谐的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1年05期

4 张竞;论市场经济中的文化创新[J];学术交流;2001年01期

5 顾乃忠;西方文化的形态学考察及其启示——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之二[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6 雷晓云;试论文化发展的特征[J];理论月刊;2001年06期

7 赵玲;全球化进程中哈尼文化的适应机制[J];云南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8 李云峰;论楚文化、楚湘文化对湖南文学的影响[J];求索;2002年03期

9 于力;浅谈大众文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10 张勤;从悟性文化向契约文化的转变——实现民族性格的现代成熟[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风平;;区域文化对创新能力的影响[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9年

2 李翠玉;文洪朝;;市场经济视角下的文化建设[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3 杨福泉;;再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危机——以云南省为例[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俞岚;;浅论领导在工商文化建设中的作用[A];浙江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作清;;黑龙江文化的发展、特点与创新[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6 张鑫;;黑龙江精神文化初探[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7 陈易洲;邹聪顺;;漳州文化特征浅析——兼谈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8 吴忠;;论深圳文化的特色与定位[A];2003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特区发展与国际化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杨宜勇;董进修;;澳门文化产业前景与定位分析[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曾凡英;;《盐文化研究论丛》发刊词[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艳荣;中国网络文化产业预警[N];中国企业报;2003年

2 赵畅;关于传承文化的随想[N];中国文化报;2005年

3 洪涛;社区文化发展之我见[N];中国艺术报;2003年

4 杨嘉树;创建先进的组织文化[N];中国邮政报;2003年

5 王喜成;以创新精神发展文化产业[N];河南日报;2005年

6 张小明;用传统文化缔造品牌辉煌[N];经理日报;2005年

7 钟淑洁;文明对话与世界文化的和谐发展[N];人民日报;2005年

8 刘满衡;和谐社会对文化的诉求[N];深圳特区报;2005年

9 朱震晓;文化兴市战略助推文化产业发展[N];安阳日报;2007年

10 范丽霞;在全市纪念第二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活动上的讲话[N];长治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杨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与评价[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2 王云芳;迁徒流变中的文化传统:境外鲁籍作家创作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白芸;理解学生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允熠;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D];南开大学;1997年

5 刘艺;镜与中国传统文化[D];四川大学;2002年

6 周桂君;现代性语境下跨文化作家的创伤书写[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朱逸宁;江南都市文化源流及先秦至六朝发展阶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8 郑葳;教育心理学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丽慧;文化视境下的明星图书[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缪小亮;新时期中国廉政文化建设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牛玉西;畲族与客家的文化互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张志坚;酒熟语及其文化精神[D];内蒙古大学;2011年

5 黄斌兰;文化差异与文学翻译障碍及其对策[D];广西大学;2002年

6 颜廷武;品牌文化的生成与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高广元;关于我国大学文化的分析与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8 付水晶;赫哲族鱼文化[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9 袁明亮;论文化与司法职业的融合与提升[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10 刘佳;中英花卉词语文化内涵之对比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773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10773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d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